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為何對台灣電影有種惡感 的自我剖析

或許是看慣國外電影,亦或者是台灣電影本來就不合我的胃口,總之,我就是會對台灣電影有種小小的不諒解。

基本上,如果要把自已歸類,我寧可把自己歸為草根性的粗人一個,也不想自稱為文化人,一來是個性反骨所致,就像有人驕傲地承認自己是花花公子、是闊少、是爛人,好像違逆人常、不願流俗就會顯出不俗的個人特質似的。

其實沒有比較脫俗,但特異獨行有種爽感。

另一點是文化人之重我無法承受,雖然文化是個自解讀的,是較玄虛的,但玄虛的東西並代表看不出水準,反而,或許還更看重水準這回事。

所謂的文化人,我覺得就是一群被公認為有水準的人,但大眾的認定未必就準,甚至可能亦步亦趨,走向一條死路,一個僵化的認定標準,而超出那個欣賞標準的看法就會被否定。

這個時候,若不是文化人,會比較沒有壓力地忠於自己的看法,比較自由。


自由開放的討論環境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會多出千萬個沒水準的屁意見,只要其中有一兩個值得思考的新觀點,什麼也都值了。

所以,離題了。


為何我對台灣電影有種惡感呢? 之前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有點頭緒,所以想記錄一下。

我想是因為「過度」,表現地太過分,比如說內心戲,一個橋段花好長時間給人物做一個情緒動作,想要呈現出什麼的企圖明顯,不然就是平凡無奇的橋段花很多鏡頭,好像在告訴觀眾:裡面有深意。

我不喜歡這樣,一兩個橋段如此我可以接受,但太多就會有惡感了。

或許是所謂的藝術片或實驗性質蝦毁的,我不是很懂。

我把這些片歸類為悶片。

我不是拒悶片於千里之外的人,事實上,我還滿能接受悶片的,當然不是因為我喜歡悶片,而是我想看看導演想搞什麼,想呈現什麼。

因為沒有那方面的天賦,通常我看不懂,我只發現一個現象,似乎外國的悶片我比較能看得下去,而台灣的比較無法。


或許是另一種我不懂的電影深度問題所致,或者是我自己的偏見,總之, 先記錄下來再說。






Nyentish ─ (11) 集合人稱代名詞的集合非集合字尾

Nyentish的集合人稱他名詞裡,因包含對象的不同而分三種狀態,分別以不同的字尾表示。

一般狀況下,人稱代名詞會包含所有的人;但有時候,人稱代名詞所要指稱的人物可能只是某團體之中的一小群或個人,此時人稱代名詞要加上 -nly 字尾。

例 1:Younly are good man!    你是你那群人裡面唯一的好人。

例 2:We ams right.         在我們這群人中,只有我們是對的。(情境:有敵我或多個團體,故有必要表現出在哪個團體。)

或者,人稱代名詞所要指稱的是某特定群體或個人之外的團體,此時要人稱代名詞要加上 -exep字尾。

例 1:Hexep is  low man !      除了他之外,(他們)那群人都是下流的人。

例 2:Yuexep are more good one.     你是你們那群人裡唯一稍稍好一點的人。

品尿師事件

之前  成大生科上新聞了 被媒體譙

就是一些學弟去廁所尿尿 用杯子裝尿 再把他喝下去

當然尿一定有用飲料代替了

其實也沒什麼 大學生耍白目 自娛娛人   有必要被全台公幹嗎


台灣的新聞都挺有趣的   離死板這以往的印象好遠好遠   雖然有些流於無謂與白目   但利害相權    新聞跟娛樂掛勾總是台灣人的福氣   

我相信專業跟娛樂是可以兼顧的

但現在似乎有人把娛樂與專業視為水火   認為台灣都報一些沒營養的新聞   失去新聞專業

新聞中多報導一些有趣新聞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不要排擠掉大事就好了    更何況新聞台那麼多   專闢一個新聞台專門報迎合觀眾口味的新聞也沒差   反正觀眾自會取捨

重點是新聞的立場要盡量公正   能不下評論就別下評論 最糟糕的就是迎合網路鄉民的聲浪    不去判斷   網友已經夠不理性了 難道還要把那股黑暗力量放大?

今天報導品尿師很ok 呀! 不要評論嘛!(但話又說回來   若不是要砲生科學弟   那影片的有趣程度應該也不足以讓它上新聞)

總之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判斷很重要啊!

該怎麼幹就怎麼幹

這句話有點粗俗 可深得我心

我覺得 這八個字可謂做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誇張一點說 若能達到此境界 也算是神而明之的人生哲學家了


人之初 本性很原始   需要琢磨

長大後   漸漸社會化 被認同為一個“人”   而自己也適意於自身的操持

但社會化未必是好的

有時候會因為內外的矛盾而感到惶惑

這種矛盾可以說得淺也可以說得深

淺一點的像是   想做一些社會不認可的事 比如發洩暴力  做怪事  罵人....

這些可以用一些替代方案滿足 還不算什麼問題


難一點的是   解除社會認同落蒂於心裡的枷鎖

有時候 甚至於不知道那是枷鎖還是自身本有的範囿


個人覺得自己是個充滿矛盾的人 思維及行為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雖然我覺得這樣也不錯 可以從自身意會到很多東西


機率之於時間

如果說時間是第四維,那第五維是什麼。

有個小想法,會不會是機率。


如果沒有機率去決定下一個步驟要如何走,時間跟空間就會脫鈎。

以骰子來說,如果機率沒有決定要擲出什麼點數,那就算時間走過去,空間也「不敢」表現。

有人用視覺狀態來說明各維之間的關係 ── 每一維都能看到前一維的全貌,反之則不能。

一維 (線) 能看到零維 (點) 的全貌,而二維 (面) 能看到一維的全貌,三維 (立體) 能看到二維的全貌,四維 (時間) 則能看到三維的全貌。

而時間的全貌是什麼呢? 我想就是無限的可能性。

立體物件的樣貌若沒有時間去表現,就只會有一個最初狀態,比如一個閃焰,永遠滯留在半空中,沒辦法展現它一閃即逝的特性。

同樣的,若沒有機率,則時間走串的歷史只會有固定的發展,就算重來一次也不會有不同的發展,有點像是命運不變論。

又或者說,在歷史只有一個固定的發展下,要回到過去或重來一次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比較相信時間會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會有無數個平行時空。



也有可能事物的發展是絕對固定的,因為由這一瞬間到下一瞬間的連環機制是緊密相扣的,就像齒輪運作,下一刻會怎麼轉、轉幾圈都由前一個齒輪決定好了,沒有第二個可能。

以骰子為例,看似沒有定論的結果,其實在骰子離開手的那一瞬間,算到精微的整個時空及能量的組合已決定好最後的點數,即使能再重來一次,在同樣的時空及能量組合下仍會有同樣的結果。


但我想,在無限微觀的時空裡,會存在不確定的空間給機率去發揮。比如一根針的尾端到底在哪個極限的點進入空無、動作在哪個瞬間真正停止、冰化成水的溫度可以細究到多精確......

在無限細究的時空裡,可能需要機率矇混過去,在這種情況下,再緊緊相連的齒輪也會有很多小地方可以讓機率去動手腳。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康德剛 金陵懷古


金陵懷古

孺子沿街赤足,青山為雪白頭,
金風如剪月如鉤,記取秦淮別後。
臨去且行且止,回頭難拾難收。
錯從苦海覓溫柔,曾把鮫綃濕透。
(1956年於美國)

對於反省的反省


如果未來世界變異,重回原始,下一代詰問我們這一代為何不珍惜物資,那麼,生活在這麼富饒的時代,要大眾珍惜物資其實也挺困難吧

宏觀的反省,也會看到宏觀下的無奈

似乎反省本身也要有些限度,超過一定的程度後,反省就會變得不切實際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關於日本的天皇年號

雖然日本幫中國保留年號紀年制度挺讓人欣慰的,不過說實在的,年號紀年制度是應該被廢棄的制度,因為很不便民,就算很老派地說它是封建遺毒,我也不覺得過分。

年號制度就拿來稱呼在世天皇就好了,不需要拿來紀年,看是要用西元紀年還是自創日本式的紀年比如神武紀年、孔子紀年、大政奉還紀年都好。

說到這,在漢武帝沒有制定年號紀年法時,古代人是怎麼紀年的?  太祖、太宗、高帝等稱呼是廟號、諡號,是皇帝死後才追加的,那麼皇帝在位時人民要怎麼稱呼當年度?

網路查了一下,年號發明之前,是用「年數」紀年,至於什麼是年數紀年就找不到了。

另外,還真的有孔子紀年,是清末時一些維新黨所提倡的,以替代封建時代的帝王紀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E7%B4%80%E5%B9%B4

希望可以重新啟用,民國紀年好短,沒有歷史感,而且台灣政府將來若是滅了不就斷了?

希望孔子紀年能夠有耶穌紀年一樣的地位,分庭抗禮,就像回教徒也有自己的紀年制度一樣,這樣世界會有趣一點。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台灣是語言學者的天堂啊

首先會中文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因為中文使用者是僅存的象形字使用者 (日本算是半拼音半象形) ,而我們熟習的文字系統,是全世界最吱叭的,外國人想學實在是門檻太高。

因為是使用者本身,所以台灣人不覺得會中文有什麼了不起,但中文有很多特殊的地方,甚至是獨步全球的特點,加上它又極難學,對於喜歡比較語言的人來說,身為中文使用者挺令人欣羨的。

然後從小學英文,即使學得很差,基礎語感也摸得七七八八,光此二者對於語言學者來說就可以比對總結出很多見識了。

何況很多台灣人還有閩南語基礎,厲害一點的還能去學客家話或香港的廣東話,要取得這些教學資還不算困難,尤其是廣東話。

再來,台灣日韓文化盛行,要學此二者也挺方便,中國人學此兩種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的語言也有很大的優勢。

另外,台灣是南島語言的寶庫,現在有很多人主張南島語言是從台灣散播出去的,因為台灣南島語言的歧異度最高,根據某種南島語系分類法,南島四大語支,台灣原住民語佔據其三。

最後,因為台灣有很多東南亞族群,比如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尼,又是一股重要的語言學習資源。

如果還想多學一些印歐語系的語言,坊間法德西義俄五國的教學書還挺多的,也有些教西法德語的機構或補習班。

小小一個島卻可以擁有漢藏、印歐、阿爾泰、南島、南亞五大語系的資源,全世界的語系分類大概也才十幾個。

其中個人覺得最珍貴的寶藏是自小就會的中文與台灣涵藏的原住民語,此二者最珍貴,可惜後者快消失了。

歐美雖然很流行學第二外語或第三外語,但幾乎不脫印歐語系的範圍,而我們台灣人擁有中英甚至中英日三種語言基礎的人所在多有,跨足漢藏、印歐、阿爾泰三大語系,相對豐富有趣的多。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興趣或許是個很虛的議題

相信對於學生,尤其是即將考大學的高中生,興趣儼然是人生最大的課題,而與之抗衡的是萬惡的前途考量。

到了現在二十四歲,興趣雖然還是一大課題,但多年面對它後難免會疲乏,而且我終於對它產生了質疑。

與趣兩個字對於整理人生很重要嗎?   我們不問自己興趣是什麼人生會變得模糊嗎?

其實對於對自己人生不清楚的人來說,應該是地 (採自個人經驗),因為興趣代表一個很大的疇集,所有會讓自己快樂、會讓自己有存在感、會讓自己覺得人生有意義的一切事物,或是根本天生就註定去做的事  (好吧! 那其實叫使命) 都被統稱為興趣。

這個疇集在自我價值的衡量上舉足輕重,自然應該被重視。

但是,這個疇集會不會太大了?  太籠統了,反而導致自己搞不懂所謂興趣到底是什麼,或是被其相連的美好印象所騙,放上很多其實不必要的堅持;還未理清自己的未來之前,先被興趣這個概念給弄糊塗。

用愛情來比對可能會清楚一點。

到底什麼是愛情?   看到一個人就開心叫做愛情嗎?   為某人死心塌地是應該的嗎?  愛情應該比麵包重要嗎?   第三者有錯嗎?

事實上愛情的疇集不會比興趣小,而且用愛情這個集合名詞來思考也不一定會簡化問題,可能還會使問題失焦,因為根本搞不懂愛情這個疇集包含了什麼?而之中哪些又是自己最重視的?更不要說愛情兩個字被賦予太多社會價值觀,導致難以被活用。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關於 政治支票

大家都知道政治人物都愛亂開支票,很悲哀,很帶衰,偏偏又很愛台灣。

但這要怪誰?  現在不是很愛「XXX會犯罪除了本身有問題,社會也要負責」那一套嗎? 那麼,社會不用為候選人的誠信問題負責嗎?

候選人可以多誠實?  明明經濟四年內不可能變好,卻能說真話嗎?  記者又常問「有沒有把握blablabla...」之類的問題,候選人能說沒把握嗎?

還有族群問題,不開支票討好各大族群要怎麼選?明明國庫錢財有限,可是各方各面都要兼顧,都要承諾優先發展,更不要說有些族群利益還會互相衝突。政客沒誠信是候選人本身的問題比較大還是社會的問題比較大?

當然福利本來就是會吵才有糖吃,這種朝三暮四的現象必然會產生,無奈的事所在多有,此例不孤。 (朝三暮四的原義真適合用來形容這種現象)


我們有義務與權利去要求政治上的清明,但也需要對於政治這種東西的覺悟,就好比我們總是在要求人性,但不代表我們不用正視人性,對之產生一定程度的覺悟。


所以說,覺悟吧!  候選人亂開支票是很難避免的,重點在於選民要從中學會分辨直假,雖然很煩,但往好處想,大家不是很喜歡有深度的電影與小說嗎?  那怎麼不好好享受有深度的競選?

 一個完全誠實的競選,要分析誰好誰壞未免太簡單了,豈不是在汙辱台灣人的智商? 台灣可是號稱「腦礦」呢!

現在有很多名嘴喜歡拿競選廣告來諷刺政治人物,但其中一些芭樂支票假到讓人覺得「這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你還當真?」的地步。政治人物的荒謬也把認真攻擊的人荒謬化了。( 這麼陰損的招式想必是借鏡於江湖險惡的PTT )

所以,要當個跟政客認真就輸了的選民,還是做個認清現實,享受競選深度的選民?



關於 bloody

最近成為捷運通勤族,很頻密地欣賞換了型男新 Q 的 dub`O-7  Skyfall 預告,還有很牽拖的紅線女橘線男分手短劇。

Skyfall 的主軸似乎是007曾被背叛的過往 ── M下令狙擊手射殺在火車上玩耍的James, “ Take the bloody shot. ”

以前看過一本介紹英文髒話的書,記得 bloody 曾經是個很髒的字,好奇之餘回家查了一下。

果然,某網頁說 bloody在英國曾有一段時間以 b_ _ _y 的形式出現在報導上,可見它有多髒。

不過時至今日,bloody已成為很溫和的髒話,Take the bloody shot.若翻譯成中文大概是:馬的快給我開槍__

只是 bloody 這用語少見於美式英語,所以我們只知道 shit   fxck 等美式感嘆詞。

而為何 bloody會成為那麼髒、令人避諱的字眼? 維基上有解釋,可惜沒翻譯看得很煩。

大概 bloody是源自 By`r lady,意指聖母瑪莉亞,一種瀆神用語之訛變。  所以 bloody 有點 Jesus Christ  的感覺。

另外還有其他比較偏向 bloody 原意的解釋,但我比較相信前者,因為西方很忌諱褺瀆神明,若非與之牽扯,很難想像「血腥」會成為這麼受忌諱的字。

不過對於髒話底蘊淵博的中國人來說,還是很難去感受瀆神髒話的殺傷力。

天殺的、我的老天爺、我的觀音嬤、老天爺詛咒你..........   實在很無感啊!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以上以下

曾有研究說受歡迎的人較不貼心。  所以受歡迎的人比較差勁嗎?  換個角度想,可能是不受歡迎的人被逼得更關心別人以獲得人緣,反而受歡迎的人的冷淡是常態。

一個是以下比水平,一個是水平比以上,若受歡迎的人應該被婊,是在前者的狀態下。

同理,男生在結婚前後的差別應該被婊嗎?  若是在追求前對女生特別好而婚後收回,這是以上比水平,沒什麼好說的。但若是在追到手後就變得特別惡劣,這是水平比以下,自然該罵。

當然有時也要看程度,若是婚前吃西餐婚後吃稀飯那樣,這不管是水平比以上 以下都有點詐欺的感覺,怎麼想都很惡劣。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注重內在 還是 額外貪心

一個注重內在的男生自然是比只重外表的人令人尊敬。

不過當一個人說他很重視內在時,也要看看他願不願意為了女生內在而犠牲外貌上的考量。

如果不行,他希望兩者都等同重要,那麼他並沒有比較偉大,反而比只注重外貌的人更貪心。

但話又說回來,在這種事上貪心倒也無可厚非。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平凡人

現在平凡學當道,漸漸跟藝術、文藝、高深學者接軌,大家琅琅上口,但有幾人能真正擁抱平凡?

這有點像「高貴的野蠻人」一語的哲學,跳脫舊框,另立觀點,可是不代表真的接受野蠻。

而所謂平凡的藝術家平凡嗎? 不凡,甚至發人省思,影響社會。

事實上哪有凡人會追求平凡?  不想東成西就、影響社會或賺大錢?  當人真的甘於平凡,就超凡脫俗了,甚至帶一點仙氣,比如某些流浪者或老師傅。

我想,藝術家與大眾所推崇的平凡是指一種生活智慧、生活態度,而非平凡本身。

如果真的推崇平凡本身,眼界會突然變得很大很大,所有不起眼的市井小民,令人討厭的市儈嘴臉與眾生相都源源本本地產生各自的價值,告訴自己最後的境界就在原點,隱隱有種「全為一,一為全」的感覺。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逆向操作

當大家都反政府時,為政府講話反而成為很特立獨行、很酷的事。

當大家都盡力撇清政治色彩時,成為一位有色彩的人反而脫俗。

當大家都嚮往前衛開明時,為老一輩的人講話反而成為一種叛逆

當大家都戴粗框時,戴細框反而更屌。

當大家都討厭文青時,文青將來或許會浴火重生,翻紅為新一代的小眾文化,一如宅男與台客。

當大家因為鄙視大陸而不再以身為漢人為榮時,說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就會驚動四座。

當大家都羞於講方語時,講方語就能更加表現自我,宣示立場。

當大家都太過於理性時,不理性的人反而顯得珍貴。

當大家都推崇小男人時,敢說自己是大男人的人才是最真

當大家都重視創意與創作時,不喜歡創作的人更應該跳出來宣示自己,給創意人一個新的衝擊。

當大家都提倡清新寡欲時,欲望的價值反而更值得探討

當大家都在靠盃某一特定族群時,就可以注意看看有沒有谿翹。

當大家都覺得「世上沒有是非對錯、高低之分」這樣的結論很文明,或許應該注意一下這樣的共識會不會造成另一種極端。

當大家都在嘲笑5566等粗製音樂,鄙視麥克貝、王晶之流時,喜歡的人就擁有絕佳的機會去思辯。

當大家害怕成為一個討人厭的固執人士時,固執的人更應該多與人論戰,因為「可能」會加深辯論的深度,也加強社會的歧異度

當大家都愛上了反對,就更應該有人去反對反對者,以防形成另一波新的壓迫。






禮讓女士的理由

很久之前就在想這個問題,我相信大部份的男生小時候都曾經誠摯地問過:為什麼要禮讓女生?

最近有點頭緒,啟發自一則關於男女廁的小故事。

個人覺得禮讓女生的主要理由在於男生在社會上比女生佔有更大的權利,先天上男生也有很重要的優勢,比如力氣較大,沒有子宮的拖累等等。

所以我覺得基於平衡兩方心理,男生禮讓女生應該是有道理的。我想這牽涉到個體平等與群體平衡的矛盾。

舉個例子,有貴族平民兩個階級,貴族享盡特權而平民生活困苦,那麼當貴族 A與平民 B起衝突,儘管是B的錯,但若公平地處罰 B可能會引起平民的不滿,導致暴動,所以需要犠牲小範圍的正義。

另外,男生禮讓女生會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很紳士,也會讓這個社會看起來很良好、很文明。相反地,如果男生一天到晚跟女生計較、不幫女生搬東西......  台灣會像是個很小孩子氣的國家。

雖然這個理由看起來有點屁,但我覺得這很重要,假如現代人沒有禮讓女生的風氣,那麼男生為什麼要禮讓普遍比自己弱小的女生?  在某些地區,男生幫女生做家事 (在古蘇格蘭甚至包括耕田)還會被罵沒出息。  

其實蘇東坡也滿白目的,陳慥怕老婆干他屁事竟然寫詩讓人家丟臉,若我們活在宋朝那樣的風氣裡,男生會羞於向女生低頭,這樣一來女生要逆轉先天與後天的劣勢會喪失一股重要助力。





對於導演一職的狂想

職司的制定必有其道理,導演想必是發源自一個想說故的人,糾集眾人來拍他想要的故事,所以編劇與導演兩職一開始就難分難解,導演的評價很大一部份在於他的故事好不好。

但就有如歷代首輔制度之流變,尚書一介小官因親近皇上而衍為實質宰相,之後中書代之,明初廢宰相後首輔之權轉至與皇帝最親近的內閣。

同樣的,當評價導演的核心著重於故事而非其手法,那麼編劇能力與導演能力二者或許會分開而專精,然後編劇與導演二者合一,原本的導演一職則職如其名只負責「導演」。

其實電影的核心往往在於其劇情,電影本就是為了劇情而發,既然電影的核心在於劇情,那麼一部戲裡的BOSS就應該是提供劇情的人,而非具有導演經驗的人。

這樣一來,一位想說故事的人只需要有投資廠商的青睞,不需要有導演的經驗,因為他可以請有經驗的人代勞,頂多再請一位老手幫忙控場、管制演員,將來有經驗之後自然可以全部自己來。

我覺得這樣的職司比較正常,想說故事的新人向上提升的管道也比較平順,若在現行導演最大的體制裡,頂多就只是個小編劇,故事被最大的導演說東道西,很難堅持出自己的故事。

同樣的,一個新手導演也不需要馬上就負責整部戲的成敗,先從應聘的小導演做起,成敗由說故事的編劇去擔,等歷練多了,想自己說故事再去找廠商投資自己當最上層的編劇。

我覺得唯有將「導演」一職職如其名地專精化,最佳導演獎變得跟最佳特效獎一樣不再受影片劇情好壞影響,電影的評價才能更進層樓。

不然劇情深度、思想云云都與導演綁在一起,很難去釐清一部戲之所以有深度是在於其劇情還是其導演的手法。

事實上所謂電影深度的定義是什麼?  也很令人費解。

武戲不如文戲

小時候比較喜歡看動作場面,長大後卻較喜歡文戲,無謂的大場面特效或槍戰往往沒興趣,太難看的武打也會讓人很想快轉,尤其是有別人在的時候。 (怕別人覺得幼稚)

似乎有種武戲不如文戲的現象,人越長大會越懂得欣賞文戲,而武戲就顯得單調、容易看膩。

可能武戲的範圍遠遠不如文戲寬廣,脫不了追逐、武打、爆破、槍戰、對峙、變身幾種,所以容易看膩也是正常。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一般人沒有什麼打架經驗,更不要說爆破、槍戰、變身等等,所以較沒共鳴,而文戲中之大宗 ── 戀愛就是比較讓人刻骨銘心的東西,共鳴自然較多。(因此愛情戲份也泛濫)

我想應該是這樣。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重新思考 請傭人這件事

以前總覺得請傭人是件很侮辱人的事,也顯得自己很懶惰,但現在有點改觀。

假如很有錢,何不請個傭人來替自己省時間,又可創造工作機會。 雖然做家事是件「照理說」不應勞煩別人的份內事,但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可以省下那些無所得的做雜事時間,可以多做多少有意義的事呢?

或許請別人幫傭或多或少會造成指使別人的不良習氣,但往好處想這也是種磨練心性的好機會,如果想學第二外語還可以請外傭。




關於 英文的精確性

雖然從小師長們都一直褒英貶中 (精確性很低什麼什麼的),但我一直覺得英不如中,而且越長大越是如此。

關於精確性,中文最常被攻擊的就是時態,但事實上中文該有的時態都有,表過去與完成式的「了」,表現在進行式的「在」,表未來的「要」。

有這些時態在對話中已很難造成誤解,反倒是英文細分太多的時態沒什麼幫助,卻造成文法浪費 (比如過去式與現在完成式其實有部份重疊)

第二個眾矢之的是他她它不分,事實上文字上的性別也是民初時才創造出來的,這的確是中文的一個缺點。

 (而英文德文的哥弟不分,姊妹不分其實也很怪,有老師說是西方人較大方,不重視上下層級關係,但個人覺得是文法本身的問題,因為不是所有的歐洲語言都姊妹不分,何況語言創造之初是很古早的事,那時風氣未必如現今之大方)

而英文,有很精確嗎?  個人覺得英文可能因為不像中文一字一音,拼拆組字很方便,所以常常一字兼眾義,見諸於很多電影對話裡面 (我練聽力的主要工具)。

比如黑暗騎士裡,阿福跟布魯斯講述他從軍的經驗,就用 the stone 來指稱寶石,這在中文裡是很怪的,我們不會用「石頭」 來指稱。

魔戒裡,寶劍刺針叫做 the Sting,中國人不會給一個特定物件取名「刺」,必定會給予一些形容詞以別於「刺」這個指稱廣泛的名詞。

英文使用者常常用一個指稱廣泛的名詞來指稱相關事物,雖然通常對話者會聽得懂,因為從對話的情境裡可以猜想得到指稱物,但我想多多少少會造成誤解。

比如王者天下裡面有一幕,醫護騎士告知貝里昂公爵小國王的死訊,竟然說:The child is dead.

這也太籠統了吧!   雖然公爵大人「很聰明」一下就猜到騎士在指誰,但我相信連想力不強的人聽了都會一頭霧水。中國人會用幼主、小王等指稱,說 小孩死了...... 大家還要費心想一下那個死囡仔是指誰?

總而言之,可能宥於英文一字多音的特性,英文使用者為了使用方便,表述不得不籠統化,或是創造出特定名詞。

比如英文裡容器的名稱似乎分類較多,不像中文大部分只用瓶或罐來指稱,但中國人如果要指稱特定的瓶子,只要加幾個形容詞就好了,比如紅色廣口瓶。算一算也才五個音節,若翻成英文往往更長。   這大概是就是為什麼中文不需要太多的特定名詞的原因吧!


那所謂英文的精確性是什麼呢?

通常大家講到印歐語言的精確性都會連結到歐美文明、科學的先進 (個人持疑),所以我想英文的精確性應該是表現在思考上,而不是在普通對話裡。

比如說有時寫網誌時把複雜的思考轉化成中文時,會發現很難寫成一句完整的句子,需要多句編排才能完整地表達出我想要表達的。

相對的,以德語為例,據一位當過法官的「老」同學說,德文可以闡述一整頁的法學思想而不需要斷句! (個人覺得有點誇張,我想看證據)

英德同源,英文的闡述能力應該差不多。我想可能是在於 that  which  in  on  等連接詞的發達使得一句話可以表達更多思想,而這種優點使得英文使用者可以較方便地去表達完整而精確的思想。

我不認為我的看法是對的,因為闡述思想的方便性並不等於精確性,但我也找不到相關的文章。  總之,我不想人云亦云,很想質疑英文的精確性到底是蝦碗糕?








為自己找理由

現代人很難想像為何西方人可以用黑人為下等人這種藉口來合理化奴役黑人這種惡行。

但想一想,事實上現在人也在做差不多的事,比較直接的是買血鑽石、反對政府在台灣設置高汙染產業 (然後轉而與東南亞合作將汙染產業轉至外地)等劣行。比較間接、不痛不癢的是開冷氣、不搭公共交通工具等小事 (我就很喜歡騎機車無目的地亂晃)

大家都知道這樣不好,但汙染環境畢竟不如迫害黑奴那樣活生生、血淋淋,無視亦無傷大雅,大家仍是好人一枚。

假若今天矛盾開始猛灑狗血,比如開冷氣超過一小時就有人親函通知你害死了一位第三世界的小孩,那會發生什麼事?  剛開始或許罪惡感很深,但久而久之罪惡感壓不過對冷氣的依頼,那我們會找什麼藉口讓自己良心比較好過一點?


最近想到漫畫 墨攻裡某段,革離說墨家並非要揚棄音樂,只是反對貴族特意追求的靡靡之音,那現代人的電影、娛樂產業應該會被墨子罵死吧!

現在學者開始重視產品的外部性成本,比如麥當勞漢堡的售價其實沒有把背後的汙染清理成本算進去;或是google每次搜尋所造成的汙染。(話說這要怎麼算啊! google 又沒公開它的搜尋模式)

那電影呢?  我相信電影的外部性成本也滿大的,大製作拍攝場景遍布全球,飛機載人載物會造成多少空汙? 架設拍完即拆的場景有沒有汙染? 引燃炸藥、煙霧有沒有汙染?

儘管如此,影片規模各異電影票卻都同樣價錢。

要反麥當勞容易,可是如果有學者研究出報告,告訴社會大眾藝術、音樂、電影等都需要外部成本,大家會怎麼反應?

不是在嘲笑社會虛偽,因為我也是其中一員,而是很壞心地覺得這種矛盾與無奈很有趣。

看歷史或許肚子裡需要一點壞水

看歷史除了需要一股對古人的溫情,或許肚子裡也需要一點壞水。

舉例來說,活在女權抬頭的現代,實在很難想像古代人為什麼可以視女人為物品,說殺就殺,說送就送。

還有大規模的歧視也是很難揣想的歷史問題。

若心腸太好,大概會降低找歷史癥節的敏銳度。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歷史教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06/111313.htm


光就歷史來說,我覺得歷史教育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跟地理不一樣,我認為對一般人來說地理只需有廣度就好了,也就是記住重要地名與世界山川,而不需要具備過多的地理學養。

而歷史深度,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對歷史的探討則很重要,因為歷史是我們用來批判的重要依據,所以要懂得去支配、懷疑歷史,而不是被歷史牽著走。這有點像看書與實際應用的關係。

至於被大家罵得半死的填鴨式歷史教育,事實上除了主觀的歷史評述之外,歷史背多多還是有好處的,不能看到分數取向就罵填鴨、落伍,因為沒有歷史廣度,就算再會探討歷史,仍然是不及格的歷史教育。

好比說有個學生很會抓歷史老師的思想問題,也能自己找資料去寫一篇專文來批駁老師,但若只是興起所至,沒有得到什麼歷史滋養,所以仍然歷史知識貧乏,那這個人的歷史教育及格嗎?

更重要的是,國民要有基礎歷史常識,這是原則問題,管他填鴨不填鴨。

當然我們一定要引入國外探討歷史的訓練,但首先一定要精簡歷史課內容,不然沒有足夠時間讓學生去準備申論題。

事實上,我覺得國民教育可以精簡的地方可多了。

最後,我最想說的是,由哪一點可以證明外國人的思想比台灣人還要活?

作者用台灣的二二八與反日情結來跟美國、澳洲的原住民政策之比較來做例子? 二二八跟美澳原住民政策怎麼比?  一個是為了統治而鎮壓 (我個人覺得不管是誰對誰錯,鎮壓在政治上是正確的,何況還有共黨在台搧動),但遠不如美澳之惡劣,澳洲離散原住民親子,這麼過份的事到前幾年總統才道歉,跟台灣怎麼比?  台灣人對原住民算不上好,比下還有餘得很。

更不要提反日情結,如果台灣人更了解日本侵華歷史與日本的反悔態度,台灣人只會更仇日而已,更不要去討論該不該去原諒日本人 (日本人可以原諒,還有什麼不可原諒?)

至於常見的證據──藍綠分化三小的,確定歐美就沒有嗎?  至於創意產業、學術比不過外國,那日本、韓國也很填鴨啊?  怎麼那麼強大?

個人覺得台灣的國民教育對台灣人的思考活度或許有影響,但沒有那麼大,因為上大學後自然會慢慢學著質疑,重點在於社會風氣鼓不鼓勵逆向思考。

更何況,要怎麼證明台灣人的思想比外國人死板?   這是我最想問的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古典詩歌比賽的荒謬

非常可愛又好笑的詩選老師說,學近體詩的格律、查古韻作詩有什麼用呢?

一、假若你有幸穿越回唐宋,可以此謀生,因為考進士要會作詩。

二、沒辦法搞穿越,可以參加國家舉辦的古典詩歌競賽,獎金也挺高的,總是不無小補。

幹幹幹幹幹幹、操操操操操操....... 學近體詩的格律我可以接受,為什麼要用至少一千多年前的古韻去叶韻作詩呢?   是為了保留什麼文化精粹?  

以免古韻失傳嗎?   都已經有人整理編輯成書了,不用怕吧!   這種事交給聲韻學家去傷腦筋就好了。

還是要發揚古音韻的美?  媽咧!  誰能準確地重現唐宋古音?(象形文字的弱點,很難追溯古音)   還不是要用現代人的發音去唸詩,那這樣以古韻押的韻腳只會讓詩唸起來很不「叶」而已,一點美感都沒有。

現在古典詩詞在新詩的衝擊下已經岌岌可危了,竟然還用古韻這種毫無意義的東西阻礙大眾親近他,甚至因為古韻今聲而造成音韻不叶,破壞美感。

每次看到捷運上那些古典詩詞,用典用字很多都不會讓現代人有共鳴,只覺得很八股,有些甚至看不下去。

雖然用現代口語去作古典詩詞有些難度,但我想這是未來必要走的道路,政府應該著力開此風氣之先。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關於浪費食物

看某些西方美食節目,比如帥哥廚師來你家之類的,發現他們的準備材料時常會浪費很多食物,比如把魚去頭去尾、蔬菜去掉很大部份不用等等

相較於中國,最常聽到的教訓就是:以前掉一粒飯都會被打,並鼓勵我們能吃就吃,能吃是福。

但想一想,事實上前者沒有浪費到什麼,因為他們不會因為丟掉魚頭魚尾等零餘部份而吃不飽,所以每天的食物用量還是一樣的,而且還會增加廚餘量,可以拿去回收,有益社會。

而中國人的觀念,即使每天把碗吃得乾乾淨淨也不會省到什麼,每天的食材用量還是一樣,反倒是那種要小孩盡量吃飽的觀念會把小孩的胃撐大,對健康沒有幫助,反而導致未來食材用量增加,造成浪費。

記得以前有個報導,吃飯快的人會比一般人多吃小半碗飯才會飽,那與其去計較那不小心掉出來的飯粒,還不如多多倡導「慢食」。

當然,浪費這種觀念跟大部分的事理一樣都會牽扯到程度問題,比如切掉魚頭魚尾會不會造成浪費?   照理說是會,因為魚頭魚尾可以煮一道菜,那對拮据的家庭來說的確可以省到一些食材費,但對於一般家庭,多吃那塊魚頭魚尾並沒有什麼感覺,不會省到未來的食材用量,那魚頭魚尾要不要吃就不重要了。

用米粒來說,不小心丟掉十粒生米其實沒差,因為影響甚微,但五十粒米就有差了,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浪費。


浪費這種概念很有趣,有很多面向要考慮,很適合用作思辯教育的材料。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關於 市場與女性歧視

我想有時候現實條件比歧視的作用力更大,為什麼女生做家事、帶小孩沒有薪水? 因為做家事構不成市場。  這裡跟歧視沒什麼關係,男生也不會要老婆付他修理家電的工資。

這種不平等是種歷史共業,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模式必會造成男女殊途,而男生走上比較有權利的那條路。

擴及其他,我想女生的酬勞低於男生可能也肇因於男主外女主內這個習慣,因為男外女內,很多工作領域被男生隴斷,而當男性為主的工作市場突然加入女性,接受度不高,再加上歧視,所以普遍得不到應該的報酬。

而後雖然開始重視男女平權,但不可能要男生降低薪水以求平等,所以只能拉高女生薪資,但這樣會付出成本,因此在推展的過程中必不會順利。

古代女生的受教權不及男生,部分也在於沒有太大的動機讓女生受教,男性社會不希望女生抛頭露面,所以家長較沒有讓女生受教育或給予歷練的動機。

一個簡單的模式卻可以衍生很多問題,當女生沒有太多思想與見識,必定容易被物化,被視為維持家庭的工具,何況古代婚姻多由父母定奪,在沒有愛情的基礎下,像徐志摩硬要與張幼儀離婚這樣的慘劇事實上很容易發生。 (不過張幼儀很有料,不是適當的例子)

若在古代一夫一妻的思想不盛行時,就是收青樓女子 (兼具美貌與水平) 為妾。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一個讓我感動的話

來自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28.html#more

因為很多成熟的心智都會發現自己的侷限,知道自己能確定的東西並不多,於是到頭來,選擇價值的不是腦,而是心;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的理智並不能說服自己,但是我們卻擁抱了某些價值。


好久沒有看到讓我感動,甚至有點頭皮發麻的話語了,我徒步旅行三星期,見到不少有識見的人,也難得得到一句讓我感動、感悟的話。

最有感觸的話大概是一位浪浪歌手對我說的一句簡潔有力,甚至有點隨意的話:不想思考,那就不要思考啊!
  (我問他: 我本來以為我會在無聊的路途上有很多思考,但卻沒有,甚至放空 )


我當下有種腦袋被敲了一記的感覺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化妝 整容 修音 音樂

現在揭發女星「真容」的風潮越越盛,更過分是鄙視整容女星或變妝前後差太多的人。

這有點哲學的成份,大部份的人對於藝人的接觸僅止於影視及平面,基本上就是處在虛假的、甘願被騙的介面裡,既然如此,幹嘛要那麼在意真相呢?

寫真看得爽管他真人長得怎樣?   何況挖掘這種真相很傷人。

擴及到更受爭議的歌星修音,與上同理,大部份的人也都是從專輯這種假的介面去取得聽覺刺激,重視現場享受的人不多,既然如此,修不修音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並不重要。

我在想,未來因為調音科技的發達,以及整形塑身的普及化,也許現在對歌星最重要的歌喉與外貌都不再是重點。


只要唱現場不會太雷人、肯培養星味、特色,或學個樂器、舞蹈,人人都有當歌星的機會,音樂界會變成起跑點相對平等的產業。

相對於歌喉與外貌,腦袋裡的思想更形重要,頂多附加最能傳達想法的寫詞手感,即便沒有,也能找高手把想法精確地寫成歌詞,再配上優美的歌曲及超強後製。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連自己都不愛 怎麼愛別人

我知道這句話的真意,但我不認同,或說不了解它的邏輯。

為什麼不愛自己就無法愛別人?   這有點像不重視家庭的人必也不愛國 (問題是有時忠親難兩全)

很多時候不就是太愛別人而不愛自己了嗎?

但它也滿像一句相人箴言:不重視自己生命的人,也不會重視別人的生命。

這句話我就覺得有些道理。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矛盾

國家的形成必有其晦暗的成分

而人民的訴求也必有其看小失大的不合理

但看此二者怎麼拉扯


很多事凌駕在是非對錯之上

但有些是非對錯沒有商量的餘地

仍看此二者如何拉扯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痰盂

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iangshiqiu/lsq/043.htm

以前歷史老師說痰盂是中國人之恥,被西方人因此鄙視中國骯髒。

最近想想不對,清末跟外國人談判交涉時衛生紙還未發明,那西方人有痰吐哪裡? 手帕?  那痰多怎麼辦?   個人猜想應該就是吞下去了。

雖然吐痰在痰盂裡這個動作十分噁心 (看到一堆痰我大概也不止吐痰了),但如果考慮身體衛生,尤其是那些抽菸、年老所以痰多的人,設個痰盂應是合情合理的文明習慣。

其實現在這個問題仍然困擾我們,即便有衛生紙,我想跟人聚會也不會當場吐痰,多是吞下去或是去衛生間,現代人太注重好看,必會犠牲一些身體衛生。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所謂中文的智慧

大概每位教文字學的老師開篇就會極力讚揚漢字的智慧吧?  甚至抑外文以顯漢文

但我覺得世界上的字都很有智慧,且若把學習效率列入文字智慧的評量裡,漢字的評價絕對會很低。

我會喜歡文字學也不是因為他多有智慧,甚至我覺得他是很糟糕的文字系統,但喜歡就是喜歡不會有什麼原因。

漢字的優點主要在於他一字一音,拼拆非常容易,組字方便性遠過外文,僅此一點已足以成就中文的偉大。  但我覺得這點跟漢字的文字構成方面,也就是文字學上的智慧扯不上什麼關係,這是中文語音與文字的連結特性,非文字本身的特性。

老師可以以說文解字解說每個漢字的組成原因來證明漢字的智慧,但那沒有意義,因為象形字之組成必有原因,說那個因是智慧,就好像有個人做了一百個選擇,每個選擇都有他的原因,而別人聽完原因後都不斷鼓掌,大為讚嘆。

再者,古人的造字智慧,現代人看不懂也沒啥用,比如六書中的象形字,經過千年演變後,象形字幾乎都不象形了,看也不看出那是在描摩什麼。

或說 塵 這個字,現在人哪知道鹿跟土合在一起為什麼會跟塵扯上邊?所以這字對沒學過文字學的人來說根本是個很屁的字,成為一個需要死記其形的會意字,不像尖、歪等字那麼好記。

與其去讚嘆字的智慧,還不如去檢討哪些漢字造得好,哪些造得很不合理,這樣會有趣得多。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民粹與理性

從最淺的層次來講,日本多年欺負台灣漁民,戰後悔過態度極差,現在侵釣島還在跟他理性?   那不叫理性,該激動的就要激動,別國也絕不會覺得台灣人這樣叫理性,想想看大陸跟韓國會怎麼看台灣


再來,雖然最好的態度是理性與反日並行,但事情似乎不是這麼簡單,以抵制日貨來說,大家都從理性角度來看,自然是買日貨品質優良有口碑,那這樣國弱如台灣又怎能向日本表現最起碼的反抗決心?

事實上,現在反日在台灣都被冠上「挑起民族仇恨」、民粹的大帽子,常聽見一句話:日本人的罪業要原諒但不可忘記。  既然都原諒了為何不忘記?  要像二二八一樣撕裂台省感情嗎?

問題就是日本悔過態度極差,為何要原諒他們? 這樣怎麼向老一輩的交待? 日本連慰安婦都不承認了。 結果現在拍個抗戰電影太過「真實」就被冠個民粹帽子?  事實上拍電影暴露日本惡行不是最有效的反日行動嗎?  連這樣都不准,還能怎麼反日?   開戰?

不挑起民族仇恨是沒辦法反日的,只能讓理性的國民做到「記住日本人惡行但選擇原諒」,哇!這樣好了,這樣的態度絕對釀造不出任何有效的反日行動,搞不好連日本人侵侮都選擇保持中日友好

不是反日的人要選擇活在仇恨裡,而是日本人太過分,這就好像某人殺人全家不認錯,別人還要受害者理性、原諒,不原諒還說你沒肚量、愛挑起仇恨。

凡人如此,何況是國家層級的仇恨




楊宇帆: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


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

現在有很多人很瘋下鄉種田,但我覺得大部份的人只是試好玩而已,真的要下田,我想一般人大概一星期就放棄了。

看到有人可以這麼執意於農夫生活,實在很佩服,這真的是很苦的工作,而且未來天氣越來越極端,血本無歸的結局應該會多見不怪,毅然走上這途非得特大的勇氣不可。

我認同政府做法是治標不治本,可是我也懷疑作者的治本建議會發揮作用。

首先,作者以自身為例說一般人在參觀產地後,認同農夫與其理想就會掏錢購買。

換做是我去參觀產地,農夫不向我陳述理想我也會掏錢購買,因為既然都來了不買一下會遺憾。但並不代表貪小便宜的我之後會持續購買。

也就是說作者的經驗有可能是「入寶山而空手回會遺憾」這個想法所造出來的假象。並不代表當所有台灣人都知道農夫種有機作物的價值後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何況現在經濟又差。

再者,讓小學生吃有機作物會有效嗎?   我很懷疑,因為天然的水果並不等於好吃的水果。

事實上不天然的水果往往代表很好看的水果,很多人看到香蕉碰損就不想吃了,有機水果,若真的是有機的話,應該滿醜的,小學生吃不吃得下去都是問題,又不能強迫他們吃,現在小孩最大。

若有機能種出好看的水果 (懷疑,完全無農藥很難漂亮吧!很多所謂有機的水果其實只是農藥灑比較少而已)  想必也是用極為嚴格的篩汰來達成。  那價錢又會貴出幾倍呢!

之前去旅遊聽人說真正有機的水果耗損率在十分之九左右!   也就是說價錢要比一般水果貴十倍才能賺到應該有的收入。

再來,沒有化學殘留的水果真的比較好吃嗎?  事實上現在水果都改良得那麼甜,甜都快甜死了根本很難去注意到有沒有化肥吧!

當然我沒吃過真正有機的水果,我不知道那份感動有多大。


我覺得打破大盤商剝削是必做的,至於有機農業的推廣,這個問題太複雜,個人覺得有機農業的產值只能由少部份高層經濟人士去維持,畢竟一般人沒有什麼理由要去買很貴的水果。

即便是最實在的健康需求,我不認為吃一輩子的農藥作物會帶來太大的問題,危害健康的凶手主要在於飲食、作習不正常,而農藥絕大部份是可以代謝掉的。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關於台北的博愛座

設個深藍專屬座椅立意很好,但搞得大家都不敢坐那個特地座位,造成浪費。

事實上應該是培養讓位習慣而不是「空位」習慣吧!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那些空位,搞不好人多時有需要的人就沒位可坐了。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關於皮草與飲食習慣

中國人因為吃魚翅、猴腦、熊掌、狗肉而被視為野蠻民族,事實上,只要是人道殺生,這些行為跟野蠻天差地遠,當然中國人在取食方面目前似乎仍很野蠻,需要改進,但吃魚翅等行為之所以會如此地被世人深惡痛絕,主要在於這些食物是珍稀動物以及世人所認為不該吃的動物。

法國人吃鵝肝 (要養出有好吃脂肪肝的鵝需要不人道的飼育方法)、日本人現殺生食就沒什麼人在炮?

中國人需要改進的是避免捕食珍稀動物,以及加強人道殺生的觀念。 但中國人什麼都吃的「天性」是對的,反而西方人那種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態度是錯的,比如內臟,美國及日本人覺得中國人吃內臟很野蠻。

這種態度導致一個動物不能充份被利用,所以需要殺掉更多動物來補充肉品需求,這樣是誰比較野蠻?

更不要說美國人浪費成性,導致更多動物無故犠牲,如果中國人野蠻,美國人真的該下地獄。

再者,古代中國人有六畜,馬跟狗都是其一,而現在台灣人常吃的肉品只剩豬牛雞,羊肉也極少。

其實可以大量擴充取食動物種類,這樣好處多多,一來容易飼養的動物比如老鼠,可以減少很多飼育經費,可能也不用打那麼生長激素。

二來,吃的動物品種廣,勢必會減少各種動物的數量比例,這樣一來如果某種動物爆發瘟疫,就不用一次殺掉高比例的動物,比如雞瘟,這種瘟疫是常常流行的。

三來,吃多種蔬果可以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肉品也是,各種肉都有不同的營養比例。

最後,可以把毛皮具經濟價值的動物列入肉品動物之一,比如鱷魚、貂,如果可以人工飼養,就多了一種可食用肉品,再把剩下的皮拿去做加工。

人們認為鱷魚皮與貂皮是野蠻的象徵,那是因為人們認為不該為了漂亮殺生。

只要把那些動物列入飼養動物之一,就無所謂野蠻不野蠻,都拿來吃了還管他剝不剝皮,何況人工皮草、皮革也是在製造不天然的產品,於環保無益。

希望將來這種「什麼都吃 = 野蠻」 的錯誤觀念會被反轉過來。




關於 學者的親身經驗與政策批評

常常會看到一種文章,就是業界人士或知名學者以親身經歷批評國家政策。

或許真的是政府狗屁倒灶,有些文章行文語氣極為不屑,似乎政策制定人完全不懂、完全外行,讓人不得不懷疑高層的智力。

不過我在想,首先,個人的親身經歷不代表什麼,或許他只看到樹林一隅,政策就整體來看其實是正確的。

畢竟政府在推行政策時「應該」會做調查,會統計,會諮詢學者意見,若是如此,憑什麼我要相信政評學者的個人經驗呢?

二來,我想這有點像是迷信,迷信不準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所以不去重視,若算準了人人視為神蹟,口耳相傳。

政策與政評的關係反是,若政策成功大家都惦惦視為應該,若沒成功就沒招來眾多批評,久了民眾就會以為政府豬腦。

所以重點就在於政府到底有沒有做功課,而學者個人的經歷又有多少效度?

可是學者的經驗之所以會讓人這麼信服也是有原因的,有點像是生物統計,在一個具同質性的環境裡,某個區塊捕到十條魚,那另一個區塊也應該有差不多的漁獲量。

所以學者對於台灣業界的評述,假設說他的一百個相關經驗裡有九十多個經驗可以反證政策的可行性,那麼照理說其他人的經驗也差不多,不中亦不遠。


所以對學者的經驗談到底要怎麼看待?


關於旅遊這檔事

現在人很重視旅遊,這是好事,但我覺得現在大家賦予旅遊太多的價值,言過其實。

比如增廣見聞,沒錯,但這只是附加價值,絕不會是普通人的主要目標,若真是如此,這會是一種很累很燒錢的社會考察活動。

更有甚者把出國留學、遊學等跟增見識掛勾在一起,還有人會用訓斥的語氣去開導不想去留學的保守分子 (我就是,林北就是不想在不講中文的地方待那麼久)

如果說是為了前途著想,我接受,至少我沒法反駁。但若陳義過高,我就會很想吐槽了,尤其是那些把留學國家限定在歐美日的人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倉頡輸作法的拼音邏輯

照理說用倉頡這種拼字模式的輸入法,應該不會出現拼音輸入法會出現的錯誤,比如關打成管、藍打成蘭諸如此類的,而是會產生我打成找、變打成奱、的打成旳、是打成昃、國打成囼、感打成惑..... 等等的錯誤。

可見大腦處理打字的作業流程一定會用到拼音輸入法的邏輯,而且先於拼字的邏輯。

關於洗腦與反日

當然我們的教育有教到日本的侵略,但沒有深入了解,我們的社會也盡量不給予太深入的了解與仇恨。

我小時候認同這種態度,畢竟原諒是美德,但最近我改觀了,首先,給予錯誤的教育是洗腦,而不給予深入的了解也是一種洗腦,把日本代換成中共比較容易理解。

假如教育只告訴我們中共有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比如大躍進、文革、六四,但沒有深入了解,那這樣我們不會對大陸有相對應的、應該的觀感,只是知道個大概而已。

資訊不足也是一種洗腦,何況台灣人普遍哈日,在這種狀況下是不是要加深反日教育,以抗衡這種環境,想想看,假如今天台灣普遍愛共,所以飛彈指向台灣也無動於衷,這是怎麼樣的景況??

而這種景況正在發生,只是對象是日本而已。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七四 ‧ 憶往日無憂

舊書翻闔發脆響    紙本氣質別有神

味道常留感情在    憶起往日散漫人


小記:

希望可以撥空回總圖一趟

關於 指稱的本質

每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的新聞 ─ 某某廣告所稱的OOXX是不存在的,比如說食物排毒等等。

可是問題是,名詞指稱這種東西是屬於大眾的,只要說得合理,要用什麼名詞指稱是人家的事。

嚴謹的科學上或許沒有排毒這回事,但只要符合業者自己的定義,比如幫助排毒器官加速排毒,他們要說這樣的效果是排毒,事實上並無不可。


政黨顏色

台灣對於政治之忌諱已到了非常變態的地步,好像講到政治嘴巴會發臭一樣。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說辭:我是中立的、我不碰政治、台灣不應該有藍綠、台灣的政黨都一樣爛、我投票都沒去投........

如果有人說自己是淺綠 / 藍,我對這種人有好感,直言不諱者更棒,比如直接說他就是看哪一黨不爽那樣 ─ 這種人並不等同於不講是非的人。

其實判斷一個人的色彩也不是依據他的政黨喜好自述,比如常常可以看到老師說他是中立的,結果評政時幾乎都偏向某一黨,那誰會相信?

當然有時候是比例分配的問題,比如那段時間就是某一黨比較欠罵,通常是執政黨,那當然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支持在野黨的。

有些人怕被人誤會,常會在罵完某一黨後加個句尾,諸如:另外一黨也一樣爛啦!  我們只是在挑比較不爛的蘋果而已。

我覺得這樣有點做作,如果真的要罵,就提出例證說明。

這還算平常,有人是偏激的「無色黨」,把台灣的政治批得一文不值,幹嘛投票啦!全都去死死算了!   一副全台灣我看得最透徹的樣子,這種人有潛力取代以往的深藍深綠者,成為新世代政治偏激人士。


所以說,要抓好自己的評論比例,儘量一半罵藍、一半罵綠,雖然很煩,但在這個忌諱色彩的時代,這是必要的。

不然就是,先跟別人說自己是支持哪一黨的,然後用檢討的語氣攻擊支持的那一黨,人家會覺得你真講理,大義滅親來著。

我想說的重點在於,要讓自己看起來理性是需要技巧的,甚至有時候這種技巧變成一種防禦武器,因為人們普遍相信看起來理性的人。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關於國民書法教育

之前看了一本關於書法的書,其中一篇說到,台灣的書法教育提倡用那種容易暈墨的紙,是沿襲自清代習慣,作者對此不以為然。

因為,一來,就歷史發展來說,清之前的古人並不是以那種紙 (馬的,不知道那種紙叫撒毁)入手的,古代無此紙類,二來那種紙根本不適合用作初學者的入手紙材。

的確,那個真的超難寫,寫在報紙上成就感馬上暴增,用那種紙入手只會為小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挫折而已。

關於 男女之間無純友誼

之間有一個研究,說是男生對異性朋友不會單純的只存在友誼。

報導

以個人經驗來看,我覺得並不是對所有女生都是如此。

但這篇報導的真實性不是重點,重點是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

或許研究目標是找出天性的交配渴望是否仍存在於現代社交當中,意圖找出最低限度的殘留。

只要有一點殘留,男女無純友誼這點就可以敲槌定案,但他沒有去推定男性與沒有興趣的異性交朋友會殘留多少這種交配動機,它或許微小到不足為論。

假設為某男性與某位異性交朋友的動機畫百分比,而他的交配動機只有百分之一,那我們需要去注意它嗎?

又假設某天那男生不小心愛上某位異性,儘管所有其他墜入愛河的原因都排除了,我們能夠歸因於那極微小的交配動機嗎?  搞不好那女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所造成的影響都比那交配動機來得大。

所以說,機率的大小除了決定事件發生時哪種可能性最大,也決定了某個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比如說男生會愛上女生的原因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因為外貌,只有百分之一是因為個性,而其他原因不足論。

所以今天某男愛上某女,可以大膽推論是因為外貌,而就算把外貌這點否決 (女的是呂X蓮),我們也很難有把握推斷愛上的原因是因為個性,因為百分之一太微小,可能有很多其他因素的混合影響而導致愛情的產生。

當然這種論述在全能的真理大神之前無法成立。


這不是在討論男女心理學,而是在討論詮釋、辯說或機率之類的東西。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關於洗腦:政府與國家

我覺得政府與國家兩者是理不清的

雖然按照現代重視民主的思維來看,國民只有愛國家而沒有愛政府的義務,但那只是基本原則,實際上此二者的瓜葛很深

大家都想要國家更好,而認同政府的人會跟國家高層合作,一起努力;不認同政府的人會想自己搞自己的,甚至搞獨立,用自己的方式讓國家更好

當然,就第三者的眼光來看,獨立不獨立都是人民的自由,無所謂是非,但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國家本來就有膠合全體國民的義務,國家分裂是很糟糕的事。 所以政府會極力讓國民認同政府,或者說是洗腦。  我相信全世界都是如此。

其實這裡說的政府也不好定義。 比如美國是民主兩黨制,統治者輪替,所以不像中共那樣,黨跟政府是連結在一起的,人們若討厭共產黨就會順帶討厭政府。反過來看,中國沒有太嚴重的族群問題,像美國的有色人種可能就會仇視「白人政府」,把統治者的膚色與政府做連結。

講了那麼多,重點仍在於政府要對人民好一點,人民不需洗腦自然會認同政府。

但這個說法是不可驗證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活在洗腦的教育下,假如今天把國民黨的洗腦抽掉,讓我們正視白色恐怖,我們有沒有可能變成激動深綠,硬要推翻國民黨?  或不跟政府合作?

更不要說政府要對人民多好,才能讓人民忘掉政府的過往,再說,人民對政府的評價主要在於經濟,可經濟這種事也不是政府想搞好就能搞好,光是想肅貪都很難了。


世界上有很多極端的狀況。比如中國要不要把他們攻克西藏的暴行,一切的真相告訴西藏人民?

如果說了要付出什麼代價?  最慘的後果可能就是壓不住民怒與國際非難讓西藏獨立。  西藏是個太重要的地方,有資源、有面積、有歷史文化、有戰略地位、有國安地位,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代價太大。

我相信日本教育不會告訴琉球人民真相,美國教育也不會告訴美國土著真相。  這是政府與人民的矛盾。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流浪貓狗數量的控制與寵物的飼育方法

如果未來能夠控制都市流浪貓狗的數量,我想寵物飼養方法應該從家裡蹲進化到開放式飼養,也就是說把寵物放出去 (當然養鱷魚的例外),要吃飯或睡覺再回來。現在視為文明的飼養方法將被認為野蠻、限制自由的舊觀念。

當然寵物狗會有被車撞殘或致死的問題,不知道可不可以訓練狗注意交通安全。

就算無法訓練,我想假若狗有能力作選擇,十之八九寧可冒風險也不要一輩子或大半輩子被限制在小小空間裡。

看到家裡兩隻貓無聊度日有感而發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與 從根本改革

高中歷史論及近代中國,常以日本來比較,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比日本的全盤西化,並以此來下註解。很明顯的,半調子的西化當然比不過日本用貫徹的意志去重建再造。

那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錯在哪?

學西方人的軍事一定要搭配上西方人的體制嗎?  甚至要學西方精神做全配嗎?    到底中間的必要性在哪裡?   或許是我見識還不到高層次看不出其間關竅,但我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人都答不上來。

提出個疑問,假如近代史是中國勝出,那麼歷史會不會註解說,中國的勝出來自於吸收西方文明時的變通,而不像日本人躁進西化,不懂得因地制宜。

以戚繼光為例,戚繼光也無法改變整個明朝,但靠著賄賂朝中大老來確保自己的軍事資源與對軍隊的支配自由,並不需要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他仍解決了明朝一大外患。

我想,重點還是在於整個官僚體制有沒有腐敗,如果是腐敗的,全部西化也沒用;若體制運行合暢,我不覺得中體西用會有什麼問題,頂多需要多一點磨合而已。

我在想,後代人把體制的改革與官僚的革新再造混在一起了。   我是這麼認為的。

說到革新,其實談何容易,革新過猛有時會加速亡國,比如李自成當年就是因為崇禎下令裁徹驛站宂員沒飯吃而造反,結果就滅了明朝。

很多時候,革新的第一步就是刪減宂員,為國家節流,可是那些宂員沒事幹會做什麼? 以軍人為例,軍人沒田種怎麼辦? 去搶囉! 結果政府平亂所用的錢可能比養宂兵還多,而且有沒有效還不一定。

如果政府先投資某一塊領域,去解決一個問題,比如投資戚繼光去剿倭寇,投資成功,把倭寇平了,東南沿海平靜了,政府就可以收更多的稅,再把多賺的錢去做投資,慢慢把局面收拾乾淨,等到政府比較有元氣去搞大動作的時候,再來裁宂員、頒新法、消滅敵軍主力
、擴張領土 ......。

所以後代史評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覺得很多是不得不然。 只是說,假如政府一直投資失敗,自然就會醫得沒完沒了,然後最慘的結局就是亡國。


林書豪與大韓國主義

關於韓國人剽竊中國名人這種事 (聽說大部份是中國人栽贓,事實上韓國人沒做這種事),個人覺得很無聊,因為古韓國人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要說孔子祖先來自韓國,ok啊! 山東朝鮮那麼近,不無可能。可是古韓國人來自哪裡?  我們可以主張韓國人源自中原,中國也有史書可證,要玩大家來玩。

所以重點在於孔子自認是哪國人? 很明顯是華夏民族。大部份的時候文化認定高於血緣認定。

但血緣認定也有很強的連結效力,假設今天韓國人證明很多中國偉人都有韓國人血統,量變造成質變,文化認定也壓不過血緣認定。

以林書豪為例,美國人不會因為他有華人血統而有疏離感,畢竟美國是多民族國家,文化認定高於血緣認定,但如果今天美國的菁英幾乎都是華人,我相信美國人自己都會不好意思。

所以說,我不覺得為了林書豪而嬌傲是一種自爽,血緣認定本就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樣的,假設今天韓國人證明了一位中國名人是韓國人而驕傲,那也是人之常情。

其實往好的地方想,就算韓國人真的想搶我們祖宗,那其實有助於歷史研究,比如說今天韓國人想要證明滿洲人與韓國人的關係,就得花很多工夫去釐清東北各民族的來龍去脈,而華人為了反駁,也會努力地找資料反證,這過程會刺激東北民族史的研究。

順帶一提,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有一說是朝鮮人,如果被證實,那麼明朝自第三位皇帝以降都帶有朝鮮人的血統。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客觀或所謂真理有時是用來為思想服務的

首先,客觀是什麼?   以問卷調查來說,能做到多客觀?  就算沒有人為操縱,也有一定的誤差與機率上的誤導

真理,是我們所追求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更要的是,在不理想的現實裡,真理的權威悄悄消蝕了。


其實這裡說的真理比較像信仰這層面的,而信仰這種東西相對主觀。

有趣的是,任何信仰都要有一定的客觀基石去支撐,而這個客觀基石,有時所謂真理,有點馬馬虎虎。


比如說,我覺得孟子的人性本善很屁,一點科學精神都沒有,只是他在那邊自以為。

可是又如何呢?  我憑什麼因為他沒有科學調查而認為他很屁,的確是沒有科學精神, 但不代表他不會有矇對的可能性。

而我重視的科學調查也未必就能客觀,也很難做到絕對客觀,而且還有分佈上的問題,比如說,就算普遍來說大家都是人性本惡,但在某區域裡,人們卻是普遍善良,那麼人性本惡這個真理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

在這種不確定的現實裡,或許有時客觀基石是用來為信仰服務的,並非信仰總要本著客觀條件去做調整。


如果絕對真理是底層,信仰是上層,那麼中間一定有個介於信仰與真理的介層,這層介層比真理底層平易近人,因為真理太難去探觸,太複雜太難釐清,所以對人們來說,這層介層比真理實用、好用多了,常常就假定他為真理,或比較沒那麼絕對的客觀基石。

而這種真理是可以被信仰操控的,只要相信的人夠多、或區域分佈上的操縱。

這造成一種連續關係,信仰的人越多,客觀基石就越偏向這個信仰,導致信仰的人越堅定,又影響更多人的信念,成正向回饋;若反是,則成負向回饋。

以人性本善來說,其實沒有人可以很確定地說,自己是天性善良還是天生惡質,絕對真理太難釐清,所以我們只能靠那層介於真理與信仰的介層來做判斷。

這層介層是可以被客觀環境影響的,比如良善的教育、環境或人們對善良本性的堅定信仰,都會使人們比較傾向相信人性本善,而人們對人性本善的信仰又會繼續影響別人,影響這個社會。

(所以教育有時需要一點欺騙嗎??


再以美國總統大選為例,美國的總統選舉是以州為單位,候選人在某一州的得票數高就拿下一分,最後誰得分多誰就勝出。

這種選舉辦法自然沒有以統合全國得票數來得客觀,是可以操縱的。

在這裡,絕對真理就是全國得票數統計,而信仰是依美國選舉辦法得出來的結果,至於那層介層則是兩方候選人各自得到的州數。

即便絕對真理告訴我們候選人A得到的總票數就是比B多,但可能投A的人大多集中在幾個大州裡,而投B的人卻很幸運得散布在各小州裡,結果導致B得到的州數竟然比A多,所以B當選。

到最後,絕對真理敵不過那層介層,信仰以介層為依歸。

這其實跟現實社會很像,明明大多數區域裡的人民不相信人生而平等、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環境正義、不相信很多開發國家所信仰的價值觀,但因為生活在開發國家的人們絕大多數接觸到的價值觀是開發國家的價值觀,因而以之為真理。

事實上那只是介層而已,是很浮動的客觀基石。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中文與印歐語言

某位日語老師說,有次某日本老師與英文老師在靠北中文沒有過去式 (其實是有),老師正在尷尬,一位大陸學者冷笑:我看不出來過去式除了在考試可以得分之外,還有什麼用處?

忘了大致的內容只是簡述大要,大陸學者所說因為簡略也難免有錯,重點在於他的態度



從小到大總看到師長貶低中文的精確性,曾有位學法律的老先生猛搖頭說中文很糟糕,是全世界精確性最低的語言,並肯定德文的精確性

我覺得,至少中文得到一項世界冠軍很屌,再者,精確性只是評價語言的一個面向而已

中文明明極聰慧與酷炫 (酷在其文法之簡省讓我覺得痞痞的  lazy, but clever ),為何在印歐語言面前要低頭?

大家常說中文時態很弱,的確,但如果仔細推想,會發現中文時態在實際表述上要出差錯也不容易,且因此精省了很多規則

英文在過去式之外又界分出現在完成式,這實際上收效極微,我記得英式跟美式英語在這兩種過去式的應用有出入,一個常用完成式表過去,另一個相反,代表這兩種過去式或許在細微表述上有幫助,但要合併也並無不可,還可精簡文法 (德文就不分),中文在這點上並沒有比較輸。

而且印歐語系基本上都要區分陰陽甚至陰陽中三性,除了在人稱表述上有幫助,其他都無甚意義,而且動輒牽動到動詞、名詞、形容詞、冠詞,文法浪費極鉅。

另外,印歐語言的單複數變化也頗奇怪,因為他只能區分單數與複數而已,卻牽動到名詞、動詞、冠詞甚至形容詞,我認為很不划算,更何況,印歐語言都有不定冠詞來表述單數,又削弱了單複數變化的存在意義

想想看,中文跟日文沒有單複數變化也沒什麼困擾,因為說話者若要讓對方知道數量,自然會用量詞表明,印歐語言搞了那麼多文法變化,好處只在於使收聽者去得到說話者不想傳達的單複數資訊,不值得。

英文的單複數變化算很簡單,而德文光是名詞變化就有六種以上......

遠古印歐語言其實分單雙複三數,個人認為,如果有不定冠詞,雙數比複數更應該存留下來,比較有意義

為什麼要靠北印歐語系的語言? 一來被英文荼毒十幾年,有怨不吐不快,二來,明明印歐語言也有其缺點,師長們都學過英文也應該清楚,為何不為中文扳回一城,而單單去靠北中文的精確性?   (其實也滿嬌傲的,世界冠軍吔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膚淺的人準備好了嗎?

如果人皆狂熱於深度,使選擇失衡,則膚淺將會復興翻紅


而膚淺的人準備好發光發熱了嗎?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目前資材

涉獵一些古代詩詞曲

多看經典古文找靈感

再看看林夕、阿信、張懸等作詞人的詞

偶爾上網查查有沒有什麼現在古詩詞創作


然後   漸漸地看一些我會看得很痛苦   常常如嚼蠟的現代詩



實在很難找到對於現代詩的欣喜

託詞 飲冰室

四月苦楝

五月相思

天地逐漸盛夏


桌椅搬至門前納涼

人在鄉下





※  飲冰室主人 這個名字取得真好,簡直讓人自豪。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

新詩 歌詞

若有似無地玩味

詩間情緒


皓月澄空

最是如此一枚  

圓巧惹手


而耐嚼的歌

則如一錠玉紐






※  不知為什麼,總覺得乾隆才子袁枚的名字流露一股才氣。

袁枚字子才,當時與紀曉嵐齊名,稱南袁北紀,兩人也在各自的著作裡提到對方。

託詞 風景

轉入轉出居家

漸漸忘卻遠方


兼得好睡與澄澈

漠漠城市舊書坊


翻書看風景

平視想藍天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政府不面對問題有時或許是最佳處理方式

很多時候,政府最為人所詬病之處即在於他們的冷處理,或第一時間不出來面對等等。

有沒有可能是,冷處理是種不錯的處理方式,對政府來說。

事實上,有人可以論證積極地出來面對會更好地解決問題嗎?


在台灣媒體道德的淪喪與民眾的不理性,我覺得或許政府完全地冷處理可能有時是最好的應對態度。



我也只說可能而已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託詞 在意

不著邊際平野   灰綠擱清淺

突來翩鳥棲止

振奮眼波


頓筆如墜岩   起全幅生氣

那是如何醒悟

省得宛然文章

新詩 市井

就食生活   嘴啖閒鳥

看著

以上是如此如此

以下無非這樣這樣


天上虹龍吸水   仙女閃逝

也是風馬牛不相及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德語老師的重任

每次上德文課就覺得很好笑,因為老師要很辛苦努力地使我我們認為德文是個很簡單的東西。

(如果德語簡單,那英文簡直是不用學的語言遊戲了



日文的外來語動詞

日文的外來語動詞,主要來自中國,在應用上....有些奇怪。

因為日文的文法跟中文大相逕庭,卻又受中文很大的影響,從中文裡借了眾多語詞,導致日文不得不用一些比較「醜」的手段把中文融入日文裡。

比如,在中文動詞後面加個 する(做)以應用:結婚する、散步する、勉強する、後悔する、休憩する、旅行する....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啓動原始碼 -- 電影裡的時間

啓動原始碼的主角,傑克葛倫霍,也就是演斷背山而紅起的那位帥哥,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喜歡他那一型。

現在.... 可能看比較習慣一點,所以看他的電影不會有什麼突兀感,記得他演jar head時,我看他演理光頭的美國大兵整個就是很不習慣。


日本為何叫 Japan

網路上有兩三種說法:關鍵字打上標題就找得到。

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日本人在廣東話裡唸 yat bung → 荷蘭人來東南沿海做生意把日本記錄為japang ( 荷蘭文裡 j 音同 y) → 英國人記為 japan  從此本來原音就像的 yat bun就變成 ja pan  因為 j 音在英文與荷蘭文裡的差異。

興趣與市場的矛盾

大家都在幹譙政府不能干預學生的興趣,要讓學生能順自己興趣發展,走自己的路,卻又希望學生能學有所用,出社會有頭路。

啊如果大家都對市場小的學科有興趣,政府要怎麼辦?

這是個矛盾

關於 陳揮文幫makiyo??

上上個星期,makiyo與友寄隆輝歐運匠一事鬧得群情沸騰,新聞台不斷地注意makiyo事件,很有疲勞轟炸的效果。

我對ma幫事件沒有很注目,因為我覺得就只是一件每天都會上演的爛事,社會版上已司空見慣,只是因為makiyo是名人,友寄隆輝是日本人所以挑起台灣人的激憤。

而事實上,比ma幫事件更需要關注的事多著,這麼關注他們有失比例原則。

汪萬里:台灣失業問題在教育 之我見


原文:

(中央社台北17日電)全球性的失業問題是經濟不景氣下的產品,但在新聞界退休後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汪萬里認為,台灣的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年輕人失業率高,是因為政府的教育政策失當導致。

為何不喜歡蔡康永??

為什麼不喜歡蔡康永呢?

為什麼不喜歡一個人還要特地為他打一篇文解釋呢?

可見蔡康永對我來說很重要.............嗎.... .. .. ..?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多夫多妻應該是比較先進的婚姻制度

基本上,如果考慮到繁衍這個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多夫多妻制當然是最好的。

只是文明人無法接受。

可是繼而再想了一想,似乎多夫多妻制是比較先進的婚姻制吧!

該怎麼說呢!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德語課小記

能夠學德文是滿酷的,因為會講的人沒幾個。老師說如果想在公眾場所靠盃別人,說德語會是不錯的選擇。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哈利波特 集錦

我之所以會栽入魔幻文學裡....  說栽入似乎有點過頭,從以前到現在看過的魔幻文學,也只有魔戒、哈利波特、沙丘魔堡,就這樣而已!

剛開始我很討厭哈利波特,因為小學時哈利開始紅的時候,我一如往常地沒跟到風,被人家笑麻瓜,心中就有點不爽:  幹!  是有這麼好看膩~~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語言產生器

最近去逛誠品文具用品區時,有個小想法。

現在電腦程式這麼發達,能不能做個語言產生器呢?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政治和尚

通常我們看到宗教人士為政治站台就會有股惡感,總覺得宗教怎麼可以跟政治有掛勾。

但如前篇所述,所謂政治化不是以有沒有跟政治牽扯來衡量,主要在於一個人的心態。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楊家有女初長成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日本人為何偏重音譯字?

接觸日文後,發現日本人很愛用音譯的方式引介外來字,跟中國人多為義譯字有點不同。

其實我也不確中國人是否義譯字多於音譯字,只是比較之下,日本人音譯字實在普及到有點離譜。

歷史的真實

關於中國最偉大的史記,其實有些問題在,感覺很多現場性的描述不禁會讓人想問太史公:你是有在現場嗎?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結果、對錯、未來、當下、機率

以前看一篇文章,說到世上很多好事都是被人辦壞的,並舉例,有人為了載傷患去醫而超速,卻車禍導致更壞的結果。

個人覺得這麼講不公允,假如今天傷患是你媽媽,而且不在十分鐘內載到醫院就會死,你不超速?

害怕失去的痛苦也是一種執著

通常,大家不容易將對於好的、善的東西之堅持視為一種執著。 比如,用地藏王菩薩為例,地藏王菩薩誓願要渡盡地獄眾生,否則不願成佛。

很偉大,但他的誓願不就是一個很可怕的執著嗎?    有這種執著,就算他放棄他的誓願想成佛,也成不了吧!   佛不就是大澈大悟的人嗎?

爽 漸變為語義含糊的中性語

爽本來是很不雅的用語,現在漸漸成為一般用語了,不知道爽以後會不會跟傻眼、白目等字一樣被新聞主播採用,正式被認可。

一種不容易說謊的語言

比如說,有一種叫楚斯的語言,表達是與否的差別只在於語調的不同。

如果鄉土劇走上能劇的路子

比如說民視三立還有結局一成不變的大愛八點檔,在劇情不脫離既有公式的前提下,或許可以參考日本能劇重呈現而不重劇情的表演模式。

刻意迴避政治議題也是一種政治化吧

好久沒打網誌了,久不打就懶得打,懶得打就阿里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