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為何對台灣電影有種惡感 的自我剖析

或許是看慣國外電影,亦或者是台灣電影本來就不合我的胃口,總之,我就是會對台灣電影有種小小的不諒解。

基本上,如果要把自已歸類,我寧可把自己歸為草根性的粗人一個,也不想自稱為文化人,一來是個性反骨所致,就像有人驕傲地承認自己是花花公子、是闊少、是爛人,好像違逆人常、不願流俗就會顯出不俗的個人特質似的。

其實沒有比較脫俗,但特異獨行有種爽感。

另一點是文化人之重我無法承受,雖然文化是個自解讀的,是較玄虛的,但玄虛的東西並代表看不出水準,反而,或許還更看重水準這回事。

所謂的文化人,我覺得就是一群被公認為有水準的人,但大眾的認定未必就準,甚至可能亦步亦趨,走向一條死路,一個僵化的認定標準,而超出那個欣賞標準的看法就會被否定。

這個時候,若不是文化人,會比較沒有壓力地忠於自己的看法,比較自由。


自由開放的討論環境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會多出千萬個沒水準的屁意見,只要其中有一兩個值得思考的新觀點,什麼也都值了。

所以,離題了。


為何我對台灣電影有種惡感呢? 之前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有點頭緒,所以想記錄一下。

我想是因為「過度」,表現地太過分,比如說內心戲,一個橋段花好長時間給人物做一個情緒動作,想要呈現出什麼的企圖明顯,不然就是平凡無奇的橋段花很多鏡頭,好像在告訴觀眾:裡面有深意。

我不喜歡這樣,一兩個橋段如此我可以接受,但太多就會有惡感了。

或許是所謂的藝術片或實驗性質蝦毁的,我不是很懂。

我把這些片歸類為悶片。

我不是拒悶片於千里之外的人,事實上,我還滿能接受悶片的,當然不是因為我喜歡悶片,而是我想看看導演想搞什麼,想呈現什麼。

因為沒有那方面的天賦,通常我看不懂,我只發現一個現象,似乎外國的悶片我比較能看得下去,而台灣的比較無法。


或許是另一種我不懂的電影深度問題所致,或者是我自己的偏見,總之, 先記錄下來再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