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客觀或所謂真理有時是用來為思想服務的

首先,客觀是什麼?   以問卷調查來說,能做到多客觀?  就算沒有人為操縱,也有一定的誤差與機率上的誤導

真理,是我們所追求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更要的是,在不理想的現實裡,真理的權威悄悄消蝕了。


其實這裡說的真理比較像信仰這層面的,而信仰這種東西相對主觀。

有趣的是,任何信仰都要有一定的客觀基石去支撐,而這個客觀基石,有時所謂真理,有點馬馬虎虎。


比如說,我覺得孟子的人性本善很屁,一點科學精神都沒有,只是他在那邊自以為。

可是又如何呢?  我憑什麼因為他沒有科學調查而認為他很屁,的確是沒有科學精神, 但不代表他不會有矇對的可能性。

而我重視的科學調查也未必就能客觀,也很難做到絕對客觀,而且還有分佈上的問題,比如說,就算普遍來說大家都是人性本惡,但在某區域裡,人們卻是普遍善良,那麼人性本惡這個真理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

在這種不確定的現實裡,或許有時客觀基石是用來為信仰服務的,並非信仰總要本著客觀條件去做調整。


如果絕對真理是底層,信仰是上層,那麼中間一定有個介於信仰與真理的介層,這層介層比真理底層平易近人,因為真理太難去探觸,太複雜太難釐清,所以對人們來說,這層介層比真理實用、好用多了,常常就假定他為真理,或比較沒那麼絕對的客觀基石。

而這種真理是可以被信仰操控的,只要相信的人夠多、或區域分佈上的操縱。

這造成一種連續關係,信仰的人越多,客觀基石就越偏向這個信仰,導致信仰的人越堅定,又影響更多人的信念,成正向回饋;若反是,則成負向回饋。

以人性本善來說,其實沒有人可以很確定地說,自己是天性善良還是天生惡質,絕對真理太難釐清,所以我們只能靠那層介於真理與信仰的介層來做判斷。

這層介層是可以被客觀環境影響的,比如良善的教育、環境或人們對善良本性的堅定信仰,都會使人們比較傾向相信人性本善,而人們對人性本善的信仰又會繼續影響別人,影響這個社會。

(所以教育有時需要一點欺騙嗎??


再以美國總統大選為例,美國的總統選舉是以州為單位,候選人在某一州的得票數高就拿下一分,最後誰得分多誰就勝出。

這種選舉辦法自然沒有以統合全國得票數來得客觀,是可以操縱的。

在這裡,絕對真理就是全國得票數統計,而信仰是依美國選舉辦法得出來的結果,至於那層介層則是兩方候選人各自得到的州數。

即便絕對真理告訴我們候選人A得到的總票數就是比B多,但可能投A的人大多集中在幾個大州裡,而投B的人卻很幸運得散布在各小州裡,結果導致B得到的州數竟然比A多,所以B當選。

到最後,絕對真理敵不過那層介層,信仰以介層為依歸。

這其實跟現實社會很像,明明大多數區域裡的人民不相信人生而平等、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環境正義、不相信很多開發國家所信仰的價值觀,但因為生活在開發國家的人們絕大多數接觸到的價值觀是開發國家的價值觀,因而以之為真理。

事實上那只是介層而已,是很浮動的客觀基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