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論及近代中國,常以日本來比較,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比日本的全盤西化,並以此來下註解。很明顯的,半調子的西化當然比不過日本用貫徹的意志去重建再造。
那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錯在哪?
學西方人的軍事一定要搭配上西方人的體制嗎? 甚至要學西方精神做全配嗎? 到底中間的必要性在哪裡? 或許是我見識還不到高層次看不出其間關竅,但我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人都答不上來。
提出個疑問,假如近代史是中國勝出,那麼歷史會不會註解說,中國的勝出來自於吸收西方文明時的變通,而不像日本人躁進西化,不懂得因地制宜。
以戚繼光為例,戚繼光也無法改變整個明朝,但靠著賄賂朝中大老來確保自己的軍事資源與對軍隊的支配自由,並不需要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他仍解決了明朝一大外患。
我想,重點還是在於整個官僚體制有沒有腐敗,如果是腐敗的,全部西化也沒用;若體制運行合暢,我不覺得中體西用會有什麼問題,頂多需要多一點磨合而已。
我在想,後代人把體制的改革與官僚的革新再造混在一起了。 我是這麼認為的。
說到革新,其實談何容易,革新過猛有時會加速亡國,比如李自成當年就是因為崇禎下令裁徹驛站宂員沒飯吃而造反,結果就滅了明朝。
很多時候,革新的第一步就是刪減宂員,為國家節流,可是那些宂員沒事幹會做什麼? 以軍人為例,軍人沒田種怎麼辦? 去搶囉! 結果政府平亂所用的錢可能比養宂兵還多,而且有沒有效還不一定。
如果政府先投資某一塊領域,去解決一個問題,比如投資戚繼光去剿倭寇,投資成功,把倭寇平了,東南沿海平靜了,政府就可以收更多的稅,再把多賺的錢去做投資,慢慢把局面收拾乾淨,等到政府比較有元氣去搞大動作的時候,再來裁宂員、頒新法、消滅敵軍主力
、擴張領土 ......。
所以後代史評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覺得很多是不得不然。 只是說,假如政府一直投資失敗,自然就會醫得沒完沒了,然後最慘的結局就是亡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