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如果鄉土劇走上能劇的路子

比如說民視三立還有結局一成不變的大愛八點檔,在劇情不脫離既有公式的前提下,或許可以參考日本能劇重呈現而不重劇情的表演模式。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明明劇情一成不變,可是那些鄉土劇就是能夠讓我坐下來看好一陣子。

我覺得應該是因為那些老演員的演技吧,讓我覺得很舒服,都看不厭。

有時候覺得真可惜,如果這些演員,比如說王識賢、石峰、阿西等人可以出演優質的連續劇讓有多好,而不是由那些演技差的人去擔綱。

可惜他們就是沒有那麼多的舞台。

最近在想,如果劇情都無法向上提升的話,或許可以走上日本能劇重演出意境,劇情次要的表演路子。

劇情一成不變就算了,如果每檔連續劇在劇情千篇一律的狀況下,還能掌控觀眾的情緒及胃口,其實也很不簡單了。




我以前覺得電影就是劇情第一,或深度,但現在覺得似乎還有第三個重要因素,電影的呈現。

比如提姆波頓的瘋狂理髮師,因為是翻拍自很古老的劇本,所以劇情說實在的有點芭樂。

但無礙於這部片的成功,因為導演的呈現會讓人很想看下去,甚至想一看再看。

今天若是由朱延平來拍這種陳腐劇本,誰看得下去?



之前在噗浪提出我的意見:在深度與票房應該要有第三個面向 ( 想讓人一看再看的呈現 )

wareoni 說那第三個面向不就深度嗎?


後來想了一想,我覺得是不是我對深度這兩個字下的定義跟別人不太一樣。

個人是覺得深度是要讓人深思的劇情才叫深度,想讓人一看再看的呈現是另一回事。基本上呈現的成功與否比較偏向票房這個面向。

但也不全然是。


後來重新歸結一番,有個大致的頭緒:電影的深度好比一首歌的歌詞意境與深度,而票房則是這首歌的火紅程度,至於電影那種想讓人一看再看的呈現就好比一首歌能否雋永、百聽不膩。


我覺得台灣電影除了缺好劇本,還有好的電影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