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浪費食物的定義與程度的拿捏

一直以來,我對不吃完東西就是浪費食物的這個想法很反感,這實在是非常不正確的邏輯,偏偏大家視為理所當然。

這個邏輯的荒謬在小學生的供餐問題上生動地展現,明明有些體型小胃也小的學生吃不了那麼多,老師還是硬要他吃完規定的份量,吃不完就罰。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除了把胃撐壞,能夠節省到什麼嗎?  把多餘的東西吃到肚子裡只會造成更多的大便,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好處。



何況現在各個學校已落實廚餘回收制度,與其把多餘的肚子塞進肚子裡,還不如把它拿去做廚餘,對社會才有額外的「剩餘價值」。

老師要管的,應該是學生的攝食均衡,而不是要求他們要把餐盒嗑完,若有不愛吃飯的學生,另外特別關照就好。


以前我看國外的烹飪節目,他們那種粗疏的料理方式,偶爾會造成額外的食材浪費。

比如切菜時,捨棄的部份比我們一般的做法要來得多,或是很大器地處理肉類食品,魚頭魚尾切下直接丟掉,眉頭都不皺一下。

這種料理方式,在傳統的煮婦式煮菜觀念裡是很可惜的,一點肉也是肉啊! 老外就是無法體會啃魚頭的樂趣。

儘管如此,老外那種作法並不能稱為浪費。甚至,如果能把那些丟掉的食材拿去做廚餘,這種大器粗疏的料理法還值得被鼓勵。


為何呢? 因為所謂的浪費應該是這麼定義的:在某次的食物供給裡,用量超過所需的食材量,而且會造成食材缺額,使未來的食物供給必須額外增補以維持正常量。

大家總是認為不把餐盒吃完是種浪費,我認為是因為大家不去重視一個問題:不吃完這些剩菜剩飯會影響到下次的進食嗎?

當然如果是那種寧願餓肚子也不肯吃飯的小孩,的確應該逼他們吃飯,但通常小孩沒吃完餐盒是因為他們真的吃不下。 

在這種情況下,把那些剩菜剩飯拿去做廚餘反而是在創造剩餘價值,抵消部份的既定浪費 ( 買過大的餐盒給小孩吃)。


問題回到老外的料理法,為何那種粗疏的料理方式不會造成浪費? 

因為那些相較於我們傳統料理法多出來的捨棄食材並不會使下次的食材供應量虧損,需要額外增補。而且還會增加廚餘量,多一分廚餘,多一分肥料。

反過來說,我們這種斤斤計較的料理法難道會使自己稍微更飽一點,然後使下一餐攝食稍微少一點嗎?   有比較省嗎?  有減少什麼浪費嗎?  

並沒有,根本沒什麼差,其中的影響可以不予考慮。  

唯一可能的好處是攝取到多一點營養,比如說魚頭的營養,但這也難說,或許是攝取到多餘的油脂。


在這種定義下,會牽涉到程度問題,老外粗疏的料理法之所以不會造成浪費,是因為他丟掉的食材量還算小,不會影響到他未來的食材份額。

若今天老外是用超奢侈的方法,比如說只取魚肚來料理,其餘丟掉...... 這種料理法就會造成浪費,因為那些被丟掉的魚肉本來可以做為未來的食材,不用再額外再買,造成錢的浪費與資源的浪費。


所以說,浪費不浪費看的不只是行為本身,還有程度。 (其實什麼事不是這樣?)

今天掉一粒飯或甚至是一撮飯在地上,其實並沒有造成浪費,因為量太小,根本不會影響到你未來與現在的進食份額,你也不會因為少攝取那麼點飯的營養而影響到健康。

對待浪費這件事其實是可以稍微粗疏一點的。


雖然浪費食物這件事有很大的斟酌空間,很多所謂的浪費其實都沒什麼,但浪費這件事也有非無即有的絕對判定。

比如說買雞排,如果只是因為嘴饞而買,那麼在買到手的那個當下,就產生了浪費,除非有挽回的方法,把雞排退回去,或是把它冰起來當作下一餐,再不然就是送給飢餓的人。

如果上述的補救方式都沒法做到,那麼一整塊雞排都代表著浪費,因為你剝奪了它解救飢餓的機會。

造成食物浪費的當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拿去餵狗或做廚餘,創造剩餘價值;而非把雞排吃掉,那只會造成多餘的大便,雖然也可以做肥料,但跟完整的雞排比起來,少了大部份的能量。

食物的浪費往往是某個當下就產生了,且常常不能挽回 (假如附近沒有冰箱或是需要食物的人 ),而不是像一般的觀念那樣,把它吃完就沒事了,那根本於事無補,除非你能保證那多吃的食物能夠讓你下一餐少吃一點,但這麼做有害健康,也會把胃撐大,使食量增多,增加未來浪費食物的機率。


食物的浪費是如此,錢的浪費也是,而且非有即無的特性更明顯。

比如買到不需要的東西,那浪費在交易完成的時候就已發生,除非能退貨,或原價賣出,不然浪費是不可逆轉的。

有人買到不需要的東西,為了不想浪費,就硬逼自己用它,那根本於事無補,錢還是浪費掉了,而且還可能讓你生活舒適度降低。( 比如網購到很醜且穿起來很不舒服的衣服,還硬逼自己穿它 )

造成不可挽回的浪費後,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創造剩餘價值,比如捐出去。



講了那麼多,其實不過是在講一個重點:造成浪費後,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硬逼自己把它吃掉或使用它,而是要想辦法去創造剩餘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