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數量與爭議

很多爭執點,在兩方陣營拉距下,似乎非此必為彼的非常之爭,其實不過是很簡單的數量問題,那些被冠上去的刻板汙名不過是種極端狀態下所被賦予的新名詞。



比如之前瑤瑤殺很大的廣告所引發的物化女性的議題,說穿了,不過就是過度標榜身材以及把女生過度幼稚無腦化。


下流其實就是性感的過度化,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性感就是下流的廣告試用版。

而幼稚無腦有時是令人喜歡的裝可愛,或者反過來說,可愛有時候是輕微的腦殘。


把女性物化有什麼錯嗎?   其實沒有,只要不過度。

事實上,在一個電影或廣告或任何影視作品裡,不把女生物化是要花心思的。

一個女生乖乖地做家事是不是物化?當個漂亮的且唯男性老闆是從的秘書是不是物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給人追是不是物化? 做丈夫的應聲蟲是不是物化? 穿高跟鞋與窄裙去接待重要賓客是不是物化?  女學生爭相比漂亮是不是物化?


而女生當檳榔西施是不是物化?

當然是,而且值得非議,但那是因為檳榔西施有點over,就我個人來看是這樣。 展場show girl 也是。

所以說,只要不要太over ,女生用外貌去賺錢 (非跳火坑的意思)、去贏取更多機會並沒有錯,既然有優勢為何不用?

現在男生也要靠臉吃飯,何況是女生 (因為活在重視女生外貌的社會下 )。



很多爭議都是程度與數量的問題,只是我特別注意女性物化這件爭議,因為物化女性這個詞已有很嚴重的貶意,造成在討論相關議題時,若要說明一件中性事件,比如說:我覺得女生被要求化妝是在物化女性。 這句話帶有很重的貶意,雖然發語者沒那個意思。

也可以說,沒有一個中性不帶褒貶的詞可以去指稱物化女性這件事。

像物化男性這個詞,雖然只是男女的不同,卻沒有很強的貶意,可以很自由地用來討論一件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