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老子的道

我覺得老子說的道,應該是指 完美。

有人說老子是史官,我想也是,總覺得歷史知道得越多,就越覺悟世事的不完美。


其實我對道德經根本沒什麼研究,連看完一遍也沒有,只是突然有個想法,覺得挺有可能,先把祂記下來,以免忘掉。


人總是在追求完美,完美的定義,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宗教,完美的主義...... 看似偏執,但若沒有這些追求,社會無法有效率地運作。

有趣的是,當某個完美狀態確實後,就會受到任何的可能性侵蝕,好比時間的摧殘,堅定地摧毁萬物。

感覺完美這個狀態就像是個不斷自我刷新的機制,有如造物主特意設置的遊戲規則。


老子生活在世事紛擾,學說橫溢的春秋時代。有人考據說老子應該是在戰國時代出生,我個人也比較相信如此,但在這裡懶得解釋。

身處學說互相攻伐的時代裡,兼之舊體制的崩落,比如井田、禮法、兵制等改變,可能啓發出一種理念:追求完美的體制與學說是徒然無功的。

但這樣的想法是消極的,所以思想家漸漸賦予它理論,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之後慢慢發展出道家這個路子。


基本上道家的思想就是個矛盾,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又在說什麼道德經呢?

因為如前所述,完美本身就是個不能定形的矛盾狀態,定形了它就會慢慢不完美。

舉個例子好了,就好比你想讓敵人認為你武術高深莫測,所以使出非常非常強的招式,比如螞蟻上樹、猴子偷桃之類的,縱使敵人傻眼了,你還是達不到高深莫測這四個字的境界。

因為你在追求一個無限。

同樣的,追求完美就是在追求無限,其實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有趣的是,造物者給我們一個非常輕鬆就可達到的狀態去追求無限,那就是 0 ,道家常說的無。

所謂無招勝有招,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這些概念即是在用零的狀態去攻破追求無限這件不可能的矛盾。

道家的學說看似消極,其實他是在用零的概念去賦予追求無限這件不可能的事一個積極的方法。

老子一直在推崇一個至高無上又永恒的道,但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什麼?個人認為是因為一個可名之說之的事物絕不可能永恒的 (常字的字義) ,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完美永恒的事物說出來、定形後就不會永恒了。


為什麼道家要追求絕聖棄智、原始、小國寡民的社會? 因為那最接近無。

絕聖棄智就不會去追求完美與永恒,不會去定義,不會去提出學說,不懂得去規範,自也就不會有定則,達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

那為什麼要小國寡民? 個人的理解是,國家越大,民眾越多,越需要訂定法則去維持秩序,越需要聰明來治理,會離無越來越遠。


其實提出任何看法來說明道,甚至用無的概念去提出有用的學說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我想道德經裡難免會有說不全的地方,會有矛盾。

比如回到原始真的就會比較好嗎?   

其實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硬要說什麼樣的狀態是完美的都是一種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非常道,非永恒。

我覺得要感受絕對的完美唯有從比較中去意識祂。

比如道失而有德,德失而有仁,仁失而有義,義失而有禮。    我們可以倒著比較回去感受道。

又或者說高深莫測這檔事,當然,全然不出招不是最佳狀態,若說不動不反應是最佳狀態那本身就是個笑話,只是我們在比較過程中,一個安然不動的人跟一個已出招的人,可以領受出何謂高深莫測。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道德經裡一堆比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