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機率與宗教

感覺是個很麻煩的題目,光是下筆就要很大的勇氣。



宗教是個什麼東西咧? 光是要定義就好煩。  大概地說,所有的宗教應該都有引人向善與求得心靈安適兩大價值。

然後,在這兩個價值上加入努力達成的精神。

宗教的兩大價值是沒問題的,沒什麼好討論,值得討論的是宗教在現實與宗教目標之間的取捨,也就是說,努力達成美善的精神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要被暫時抛下。

比如儒家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關於儒家,有個爭議,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 因為儒家並不是很注重神,沒有把神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個人認為儒家是個超成熟的宗教,祂把正信與神兩者分開了,沒有綁死在一起,當然古人還是會認為神是正信的來源,就如同現在大家普遍相信神仙都是引人向善的一樣,只是,正信與神仙之間的關係漸漸鬆了,感覺其實有點像現在人一樣,拜神漸漸隨便,有心就好。

不是說古人隨便,是說,現在所謂的儒家,是在孔子那種貴族階級之間形成的,個人認為儒家跟世界其他幾大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祂是少見幾個由貴族發展出來的宗教,佛教應該也算是,但被婆羅門影響太大了。

我相信貧苦百姓跟貴族發展出來的宗教是不同的,後者會比較不注重神的殊聖性。

以現代為例,落後地區宗教發展迅速,開發地區則漸漸偏向無神論,為何呢?

個人認為是因為生活舒坦了就不用常常求神,神的殊聖性就會降低,人也可以漸漸接受「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個現實。若在貧苦地區,要他們去接受這個現實,可能精神會受不了,他們需要一個公道來撐持。

古代儒家諸賢們也像現在開發地區的人一樣,開始把神祇信仰轉為人文精神,重點在於有沒有心,至於是不是真的有鬼神這事,孔子說得好:未知生、焉知死。


個人認為成熟的宗教是能夠與現實周旋的,因為大部份的人活在現實中。而既然要與現實周旋,就得認清一個事實──美善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在很多的情況下,需要背棄美善。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或者說被現實逼迫到什麼程度下要背善棄忍呢?

這就要應用機率了。       講得平常一點,就是看情況衡量啦!

說到這,有點見山又是山的感覺,本以為宗教有別於機關算盡的勢利紅塵,其實還是一樣,只是比較寬宏大量而已。


關於衡量,舉例說,一個牧師為何要拿刀反抗呢?   因為他知道再不反抗就會有無辜的人被害死,他在算機率。

或者說一個和尚為何要放棄對一個壞人開示呢? 因為他覺得那個蠢人說不通,浪費他的時間去行善。

其實以上的例子都不是很好,感覺重點在於價值的衡量,機率只是不得不用的衡量工具。


我覺得機率對宗教的價值主要不在於對外在世態的進退應對,而在於衡量自己能否達到宗教的要求。  這是宗教不太敢觸碰的問題。

以婚姻來講,婚姻是神聖的,是值得維持的,但難道所有的爛婚姻都要義無反顧地維持下去嗎?

要看兩方的底線在哪。假若有一方的底線被嚴重侵犯了,則宗教那一套忍耐精神就會失去意義。

另一種情況是,某一段爛婚姻最終還是修成正果,夫妻兩人終於滿意了,可是他們已八九十歲了;雖然宗教與整個社會都有「結果好一切好」的精神,但是,一個用六七年的痛苦來換最後那十年二十年的美滿,會不會太入不敷出?


我覺得信仰宗教應該跟婚姻一樣,要先衡量好自己的底線,然後要抓好自己最多能付出、忍耐到什麼程度。

以一個物欲強的人為例,假若他一天沒吃美食就會難過到要死,那麼他還是別要求自己去抛棄對美食的執著,不然很可能他花了他大半輩子的時間在戒欲中痛苦,卻得不到最後哪怕是一年的喜樂。

總地來說,就是動機。為什麼開發地區比較不時興宗教呢?個人認為動機也是一個原因。

在開發區,貧窮機率不高,或許衰一點,人生最後十年晚景淒涼,生活很痛苦,而他之所以會痛苦就是他平時沒有自戒於欲望之毒;但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他還是沒有必要為了最後那十年的痛苦而去放棄幾十年沉浸於欲望的快樂。 (何況貧苦的那十年也很夠他去捨棄物欲之毒了。)

什麼都是要衡量的,浸於物欲中會喪失心中的安適,可倒過來想,去求心中的安適也會喪失物欲給予的快樂。


再舉一例,為什麼要放棄對輸贏的執著呢?  有什麼動機嗎? 

對輸贏的執著很好啊! 贏了很爽,輸了可以激勵自己,輸贏未定時則很刺激,以後可以回味。實在看不出來這種執著有什麼不好。

那難道大家都要有此種執著嗎? 也不是,仍是需要衡量,如果你是那種輸了會很痛苦很想死的那種人,或是這輩子都很衰,屢戰屢敗,常常在鬱卒,那還是學著去放下這種執著吧!


個人認為要夠了解自己才能有成熟的信教態度,要知道自己的底線,知道戒與得之間的取捨要怎麼抓這輩子會過得比較好。

說起來還滿像婚姻的,類比一下,要知道自己忍受對方的底線,知道維持婚姻與放棄婚姻之間的取捨要怎麼抓這輩子會過得比較好。

上述這一切都要算機率。  所以宗教畢竟不能脫離現實的算計。


可話又說回來,會有宗教這種東西也是因為機率。

因為機率代表著不確定。在不確定的狀態下,大家會用最保險的處世方法去走下一步,通常就是與人為善、遵守人倫秩序,以免引起反擊,使自己陷入危險。宗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舉個例子,要不要信鬼呢?有人會比較鐵齒;可是在很恐怖的鬼屋裡,再鐵齒的人可能還是會遵守一下某些禁忌,即使他認為很蠢。

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要信呢?  

因為最保險,信鬼又不會少塊肉,而且若真的有鬼,遵守禁忌會降低不必要的驚嚇;簡單一句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再假設,如果真的有「真理之神」的話,祂告訴你這個世界真的沒有鬼,那麼未來很確定沒有被鬼嚇的可能性,不再需要算機率了,在這個情況下就不會去信那些禁忌。


禁忌、宗教、處世哲學等等,都是來自於機率。或者比較好的說法是,他們來自於不確定性,而且或多或少都需要靠機率去制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