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關於精神

今天去東吳大學問學分抵免的事,順便去錢穆故居朝聖。

沒錯!!!! 錢穆故居就在東吳大學裡吔~~~    名叫素書齋。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什麼都不想做

閉上眼睛    陷於苦澀欲湧出的瓶頸

可能還差寸許

寸許的綣縮舒展   無數次快要彈性疲乏


想摔摔東西 釋放從未外放的暴力

還是張張一直一直的膽小

  
青春快過完了 人生歷程將要加快   

時間於我如此敏感 我喜歡的人事物總會落為冷靜無感情的歷史


我想做一件大事 把大家都收進來

卻落於現在這個境地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為男生偷吃的解釋? 開脫?

如果就純學術來看,為何男生愛偷吃是個很有趣的題目。

偏偏這類的相關討論容易捲入男女是非之中,所以這議題非常地尷尬不討好。部份女生會認為對於男生偷吃的解釋是一種開脫、會使之合理化。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對 《為何一白遮三醜》的補述

後來想想  把皮膚白皙跟年輕扯在一起好像有點牽強   

但又想維持理論不敗    所以又有了很多想法去解釋它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清明上河圖

上禮拜五晚上   跟北上來看瓊斯盃的俞佐  還有人在台北台大的志祥、士峯一起去看爭艷館的清明上河圖動畫展

為何一白遮三醜?

關於美麗這件事 真的很玄    很多都無法解釋     其中之一就是為何一白可以遮三醜

因為皮膚白的女生生育率較高嗎?    似乎也不是


最近 表姊娃娃給我看一本減肥書 作者是黃仲昆的女友 忘了她叫什麼名字了     不重要

表姊看完後有感而發 臉胖看起來來感覺比較老

這句話啟發一連串的思考    也可以說是靈感


為什麼男生普遍喜歡瘦的女生呢?    會不會就是因為瘦的女生通常是年輕的女生 喜歡瘦女的男生比較容易跟年輕女生結合     比較容易傳下後代   

另一方面 女生比較不在意男生的胖瘦     標準不像男生這麼嚴 會不會是因為男生的生育率下降不像女生那麼快  所以喜歡胖男的女生在繁衍上的優勢跟喜歡瘦男的優勢相差無幾    因而喜歡胖男的女生可以流傳較多後代下來


講了那麼多 只是對我想法過程的記錄  我並不是很認同  因為有很多記錄顯示 男生擇偶的胖瘦標準會隨環境艱困程度而變化     環境越好  男生越趨於選擇瘦的女生

原因是什麼我忘了   但數據已足夠動搖我的推測   



胖瘦與年紀的推測看似行不通後 我又有另外一個想法 就是皮膚白皙程度與年齡的關係

與老人相比 年輕人是比較偏白的 比較容光煥發  因而喜歡皮膚白的人 比較不容易去喜歡較老的人   這樣一來 傳下後代的機率自然比較大

而男女生對皮膚的要求有所差異也可以用男女生生育率保持程度的差異來解釋

男生的生育率可以保持較久 所以女生愛到比較老的男生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所以說   喜歡膚色比較黑的女生比較能夠流傳下來

同樣的道理似乎也可以類推到 為何四五十歲的男生還是會有吸引力 還是可以很帥 而女生就不行    最多到三四十就要到達極限了



小小想法 只是推測而已 應該不會那麼簡單



   

洗腦文

洗腦這詞感覺就跟騙人一樣

通常我們會認為洗腦前是正常 而洗腦後是錯的

又為何認為未洗腦前是正常的呢?    從比較通脫的角度來看    未經審慎地思索就認為在接受一個新想法前的原本想法是對的 這樣的態度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洗腦


洗腦跟說服之間的差別只在於大眾的認同與否 而大眾的認同與否也未必是對的

這是個沒有絕對對錯的世界




我想 上面的陳述本身就一篇很好的洗腦文吧!?    把人們原本的任何原則或認定給虛無化     然後就可再進行下一步說服動作 
  

關於鹿鼎記的滿漢一家

有人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看的武俠小說    而鹿鼎記是最好看的小說   由此可見鹿鼎記在金庸小說中的地位

可是我又要靠北了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male gaze

male gaze  是來自與謝家欣的討論發現的新奇名詞

上網查了一下什麼是male gaze    因為是英文的解釋   所以不太有自信能掌握male gaze 到底是什麼

姓名與字

最近有個想法

中國的姓越來越趨同了    大姓佔的比例越來越大 不像外國那樣 可以用姓來區分個人

關於 詩

對我來說 詩只分兩種 新詩與非新詩

我想這種分類很合理吧! 古詩 樂府 近體詩 詞 曲等詩體之間的分野我想都不會比她們與新詩之間的鴻溝來得大

新體詩對我來說 又分看得懂的跟看不懂的 所謂看得懂是指我能欣賞的   比如余光中的某些詠史詩

看不懂的就是那些看了就會有股惡感 不知道在寫蝦毁的那些

我覺得文學藝術之類的學問    其創作的準則會越來越虛無化 作者的嘗試越來越大膽  直到無法可言

以前曾有一位大陸女詩人  主張一些短言片語也能算是一種詩     這給我很深的印象

我不排斥不斷求突破以至於到了高處不勝寒的藝術高境   可能那些我覺得很三小的詩是我這種淺陋的人無法體會的「極品」    真是這樣    我無話可說   只怪自己眼力差

但若是故意寫些讓人看不懂的怪詩並自以為境界高  無人懂他  簡單一句就是 ge lau (台語)    我會非常討厭那樣的心態    我的惡感即是來自於此

其實這惡感的來源也是最近才剖析明白  不然以前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討厭新詩


還有一個討厭的原因是新詩太濫   現在幾乎都沒人做古詩了

我的個性就是喜歡偏異    討厭泛濫


雖然如此    不可否認   做新詩比較簡單    隨性而作  沒有任何套式

當然這是種很粗淺的想法   後來我覺得做新詩最難



當替代役的時候    開始學著去欣賞古詩    把自己喜歡的詩打在word裡備檔

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的確是如此

過了一年多後的最近 某天突然很想寫詩 就寫出一些我覺得還算滿意的古詩

說滿意也還好 興奮過後再審識 其實境界很一般 但當下拈來好句的快感真的很爽


有了一些作詩的經驗後 我的心得是 古詩雖有套式 但範圍小 若有一些基本功 詩興一來很快就能斟字酌句填完一首

而新詩就不同了    尤其是長篇的那種 實在麻煩得緊     連文句間的空隔都要考慮再三

我覺得要做一首好新詩實在很耗神


現在我只想先嚐試作古詩    而所謂古詩   其實是我自以為的古詩    我不太想管押韻平仄之類的規則     只要詩句夠滿意 全都不押韻也無妨

目前大部份都在作每句字數固定的仿古詩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禮讓女生

記得是在寫一篇有關教育想法時 順手拈來男生為何要讓女生這個小哉問  以其無甚道理來論証教育不光是講理這麼簡單

以柔克剛的物理問題

從小到大   中國道家思想就一直灌輸我們一個物理觀念──水為至弱 卻能以柔克剛

具體表現為滴水穿石或洪水氾濫

但其實   這些物理現像代表的是以多勝少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關於自己

有次俞佐跟我說 越認識我 越不知道如何去評論我的想法  

我問為什麼 

他接著說  覺得我的想法比較冷僻或憤世


基本上我比較喜歡第一個說法  一個不容易被理解或難以被評論的人是我最想要的型樣   求異是我人格的一部份  當然大家都喜歡求異   但我覺得我的傾向有點過頭  

而第二種說法   冷僻我承認 的確是如此     至於憤世    我想我應該不是吧

我還滿喜歡這個亂糟糟的世界的 

就像我對立法院打架等鳥事的態度 很不得體   但也很有趣   

思想的形象

關於這篇文 很早就想寫了    但那時很白目地不知道怎麼開blogspot  就一拖再拖

其實也是藉口啊 要寫 寫在word上存下來也行啊 分明是懶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經營網誌

又好久沒有經營網誌了

因為一個很屁的原因


有時是因為沒那個心情寫  

當仁不讓地講 我自認我算很愛寫網誌的了 可能是心中想法多 又怕記不住 順便練個文筆 

只是有時候想法太龐雜  結構太大    若要下筆就要想得清清楚楚    要寫就要寫得完完整整

未下筆心理壓力就這麼大    自然會有種畏縮感


有時野心不要太大 反正寫差再改就好 又沒人逼 何必呢?
這實在是種很爛的畏縮理由

但就是這樣啊~~

五四‧在我

少女點茶盞   接唇品茶香
未必懂品味   但看其清雅

日文為何有很多外詞音譯字??

一直很好奇為日文中有很多外語音譯直翻的詞彙   雖然中文也有很多 畢竟西方文化基本上構成了現代文化 自然需要引入很多西方名詞  

但基本上我們能夠用意譯的詞還是會用意譯 不會像日本那樣用一堆音譯詞  

日文實在有點離譄 很多家常名詞如外套、杯子、舞蹈、船員、背包、桌子... 都用外來語音譯   曾經問過麵皮 麵皮說這些名詞他們本來就有   那為何要用外語直翻呢?

麵皮說那些固有名詞對日本人來講是比較老式的用法

日本人的語言跟文字本來就比較容易接受外來語的雜混   不像中文那麼不易變動

雖然我對日本人的瞭解很淺   但大致可以想像

畢竟日文基本上還是屬於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似乎本來就會有一堆外來語


今天背日文單字時 又看到對我來說有點刺眼的外來語音譯詞彙   突然心中有些想法   

為何中國人比較喜歡意譯  而日本人對於音譯字的接受度卻非常之高?  

我想是因為中文獨特的文字系統使我混淆了問題焦點

日文中 除了漢字  其他的拼音字對他們的意義就等於我們的注音符號

我之所以會很訝異為何他們不用原本的日文原本的字而用外語直翻   是因為我心中有漢字系統的概念

漢字對於拼音系統來說相當是字根 一字一意 但日文的片假名或平假名只是拿來狀聲的 至於狀的是日文還是外文 其實沒什麼高下之別   

相似的例子就像我們用漢字去拼台語的一些沒什麼意義的話 比如阿撒不魯等       對我來說那些名詞只是狀聲詞而已   跟直翻英文雪特相比 比較沒有高下之分 



對中國人來說  可以用漢字意譯自然比純粹地狀聲來得好  我想外國人也是這麼認為

但拼音字不像中國字 一字一音一意 拼拆方便 容易組成新詞

比如電視、電風、電話、電冰箱、電腦、電池、電鑽、電車......

拼音字礙於一字多音的限制 比較不可能為了盡善盡美地意譯而創造落落長的新詞

英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很多的外來詞彙   而非用英文意譯組新詞  

日文也一樣    而且日文情形可能更嚴重   日文的字普遍多音位   組成意譯字會更加繞舌

只要不是漢字可以意譯的詞 那些用片假名拼出來的字 跟用平假名拼出來的外來語 兩者的差別只在於哪個較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日本人向來崇拜西方文明   我想可能因為如此 他們容易接受外來語


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個人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