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可扶正的簡體字

關於簡體字,我覺得中共改得爛斃了,但現實是就是現實,既然歷史大錯己成,那麼台灣也沒必要死抱著繁體不放,可以斟酌使用一些改得不錯的簡體字。

我不覺得簡化漢字有什麼錯,不需要把繁體字當神主牌來保護,因為字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緬懷的;何況以後兩岸交流會越來越頻密,增加共用字利人利己。


有人說簡體字數典忘組、破壞中國字美感,這兩點看似義正辭嚴,卻沒有道理。漢字數千年來已鉅變多次,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隸楷以至今,現行繁體字早就「數典忘祖」到一個極致了。

至於美感,我承認簡體字中真的有些很不合中國字型格,比如言、門、車、東、柬的簡體,他媽的完全不像中國字,要攻擊那些字請便,卻不需要把所有簡體字拖下水,有很多簡體字改得不錯又省寫,為何不扶正為正體?

另有一點是文化傳承的問題,這個更站不住腳,簡化漢字跟傳承文化毫無相干,不然外國拼音文字數百年一大變,豈不造成一堆文化斷層?

頂多是後人觀看碑文題匾時看不懂前人所寫的一些字而已,但看久就會啦!   就算有人看不懂也懶得學,也是他家的事,憑這點要構成反對簡化漢字的理由實在太薄弱。


最後要澄清的一點是,有人說簡體字是在強暴漢字,完全喪失漢字的造字智慧。

首先,文字不是拿來參賽比誰設計優良的;「可愛」如英文,拼音字沒有拼音字的樣子,基乎沒有固定的發音準則,但英語也沒有造成使用者的閱讀困難,因為唸慣了。

何況,漢字其實沒什麼智慧.....  數千年來不斷地轉注、假借、變形與簡化的過程中,大部份的常用漢字的原義已非今義,再加上語音的轉變,約有一半強的形聲字的聲符已不能讓人有邊唸邊。

有些人說的智慧另有所指,主張漢字的構成有其規則法度,而簡體字將之破壞,比如趙變成赵、雞變成难等等,這我認同,但一些已慣用的簡體字倒不妨如此,比如礼、辺、过、乱、区、蜡、猎等等。

想想看,省寫的字與「有智慧」的字要選哪個?      我贊成後者,因為字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比的。

有人說如果認同簡字,以後會有更多更多的簡字出現,最後搞得中文面目全非。

又如何?    如前所述,字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保存歷史的,也不是讓人在外國人讀千百年前的字而讓自己有優越感的。



有學者取折衷意見:簡體私底下用就好了,不需要將他編入正體字。問題是不編入正體字,在很多場合裡為了看起來正式,大家還是會寫繁體,或甚至私底下,只要不趕時間,很多人也堅持寫繁體,單純源於一種對正體的依戀。

但字是拿來用的,剛才的才,民國初年仍寫如 纔,二十四劃,何苦呢?  如果認同,為何龜不寫成龟、從不寫成从、雙不寫成双、電不寫成电、區不寫成区?

或者是,我覺得也可以將正體字分為匾額體與常用體,常用體是可行的簡體字,讓民眾大方地在正式場合裡用,而匾額體是原來繁體字,讓一些仍看不習慣簡體寫法的人使用,這情況有點像台灣的台,題匾的時候,寫成臺灣還是比較莊重。


以下是我認為可扶正的簡體字:

体、战、从、众、电、龜、宝、国、礼、达、这、区、网、亜、万、开、并、气、条、务、尘、腊、猎、带、処、异、参、双、无、运、岁、与、会、对、图、头、选、齐、亿、艺、还、联、声、压、寿、医、辺、杂、画、担、灯、类、币、兰、响、庁、听、乡、县、护、属、迁、显、変、弯、辤、乱、卢、竞、蚕、儿、厌、伞、岂、尽、灾、帘、亏、卤、风、个、兽、献、鈅、启、虽、块、灭、离、吓、泪、历、寻、虑、塩、当

節→卩  巂→隽   糾→丩  於→于   屍→尸   私→厶   蟲→虫 (原字虫改為虺)   饗→鄉   爾→尔   

齒去止部、龍去左邊、鼎去目部、解去角部、後去彳部、衡去行部、牽去宀部、怪去心部


個人認為,如果有古字比現代漢字更簡便,為何不復用呢?

所以,从、众、网、气、卩、丩、尸當然要再度啓用。 

值得一提的是电這個字,她很有古意,因為古電字是申,只是後來申被借去做十二天干了,所以古人再創了一個電。 現在把電字去其雨,化做古電字─申─的變體不算太亂來,何況電這種常用字本應擁有單體成文的資格。

而一些已見慣不怪的字,比如礼、会、塩、与、宝、国、双、寿、担、変、献、个等字,沒必要死抱原體不放。


再來,一些改得不錯的大陸簡體字也不妨採用,比如达、伞、灾、尘、帘、寻、岁、亿、艺、声、医、杂、类、币、兰、响、庁、乡、县、护、迁、蚕、岂、亏、尽、卤、虽、灭、吓、泪、虑、鈅、龟.....


有人說,簡化字會讓中文的造字系統更混亂、更難學,我覺得不一定,如果簡化政策別像中共那麼白目,比如趙變成赵、雞變成难、後后合體、蕭肖合體等等亂七八糟地亂改,好好地改反而會讓中文更有條理而好學。

比如前述的恢復古字,把從改成古字从不是好學很多嗎?  網改成网不是比較好記嗎?

而有些極多劃又少見的字符,可以將之自常用字中消除,這就是為何我贙成達改為达,因為達裡面那個字符在常用字中只會在達中出現,那如果將他替換成达,學童就不用去記那個超多劃的字符了。(還會跟報的左邊搞混

至於亂與辭的左邊字符也是如此,這字符在常用字中也只會用在此二字,將此二字替換為乱與辤學童就不用費心去記那個超怪的字符。

還有隱與穩,左邊的字符在常用字也只出現在這兩字,將之替換掉,學童不是很爽。

或是邊,臱這個字符在常用字中只出現在邊與一個商周器物名,記得是竹加臱,但這個字極少見了,也就是說把邊改為辺,學童就不用去記那麼難寫且難記的字了。(又很常用到,超靠盃

另外,一些常用字,比如雜、條、雖等。

何不另創新字成杂、条、虽呢?   在這個案例中,破格出新會讓學童比較好學還是難學,我想答案很明顯吧? 

難不成多寫那些偏旁會幫助記憶嗎?   或是保留文字學的學理( 雜是衣加集、條是攸加木)會讓學童更易學嗎?   不可能吧?   筆劃減少一點比較有幫助吧!






我是個不喜歡簡體字卻大力贊成簡化漢字的人。















拝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