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九把刀三千字告白文 觀後感

最近九把刀跟長跑十年的女朋友分了,才終於看了這篇名文。


我覺得九把刀不同於一般偷腥者的冷處理、在第一時間內寫出告白文是件好事。

不敢說九把刀的告白文是真的自剖懺悔,或是九把刀以其應對大眾之自信、賣直邀肯定的停損止血文。不管怎樣,九把刀開啓了對話模式,與一些供人窺測其心理的資料,而且九把刀在文中警告後續造謠者不要太過分,這種「落水狗的自衛」利於保障犯人人權,也平衡了一面倒的撻伐。


有人說九把刀的善後處理比成龍還過分,我想是因為這個 ↓

九把刀在受訪時更進一步表示,其實和周亭羽切割是很「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我喜歡2個人,但一次只能跟一個人在一起」,只是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所以不能2個人都要。而他另說明,其實早在劈腿一開始,和小三就有共識「雙方是沒有未來的」,不過錯誤已經發生,往後只能想辦法改過,最後又一肩扛下所有不是,公開表明錯不在周,是自己背叛和辜負了女友的信任。

說實在話,哪個偷吃的人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沒有「兩個都想要的」想法,怎麼會偷吃?  「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也是事實,不然可以直接分手。

講出實話不會使當事人變高尚,但也不會更無恥。     


以應對公眾的面向來看,我覺得九把刀講那席話很有種

而若顧及正牌女友小內的想法,個人覺得九把刀的應對及其三千字告白文很傷人。

感覺九把刀最叨叨念念的人不是小內,而是周亭羽。



以前認為那些說自己跟第三者只是玩玩的偷腥者很賤,卻沒想過如果像九把刀一樣承認自己的確很愛第三者是否會傷到正宮的心。

且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者雖說漂亮,也非女神等級,甚至還有網友以圖片比較証明小內比較正。 (鄉民的正義 ? ?

假設周亭羽是女神,小內或許可以用「男友只是貪圖美色把持不住而已,那並非真愛」來穩住自己,可是看情況九把刀是真的很欣賞周亭羽,並非視覺上的膚淺,再加上兩人沒有婚姻與小孩束縛,小內可以依憑的並不多。
(九把刀還在告白文裡坦承有一段期間裡心裡沒有小內


一切都是不負責任的腦補。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所謂談政治

感覺這幾年關心政治漸漸變成政治正確的事,不關心政治的人漸漸被打入「不會想」的順民之流。

十年之間風氣大變。

有些人不是不關心,只是排斥跟朋友談政治,這可以理解,畢竟談政治真的會傷感情;事實上,生活中也少有人談政治,頗尷尬。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談政治是種健康的活動、是公民的義務,害怕傷感情並非好理由。

事實上這幾年滿流行一句話:「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深受政治影響,如何能不牽扯到政治?」

生活之外,文學、歷史、藝術、校園等等,都可以替換。

論調是沒錯,問題是,跟該不該談政治無關,這回覆跟要求是合榫的嗎?


我覺得可以分成三種情形來講。

第一個情形是量的問題,提出要求的人只是希望某人不要一直講政治,很煩!  而某人卻以為說煩的人是想迴避政治的價值,是種駱駝心態,兩方認知沒接到軌。

第二個情形,雖然沒有人可以否認政治影響生活很多層面,甚至連生活中的常用語都受到政治形態的影響,比如 日據 / 日治;大陸 / 中國 / 內地;台語 / 閩南話。 所以怎能不牽扯到政治呢?

但這並不代表深受政治影響的人們不能迴避討論政治,此二者並不抵觸。

就好像世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錢,生活用語也難免會帶出金錢價值觀,比如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買不到靈魂等等,可世界上仍然有些嫌惡銅臭的人想迴避討論理財之道與經濟理論。


拆解到第二道防線基本上已不宜再談下去了,若真的很想鼓吹親朋好友談政治,就得強硬主張 ─ 生活中受到政治諸多影響,人們應有義務積極地討論政治。

講到這個就很嚴肅了,想避戰的會低頭啜飲飲料、滑手機,覺得不耐煩的會把飲料推到一邊,準備開戰。



個人認為討論政治是很重要的事,不過要說服別人去討論政治實在太麻煩。當然,如果他們能夠被「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深受政治影響,如何能不牽扯到政治?」這句話輕易地「點醒」是最好不過。

個人認為啦!  因為網路已漸漸成為社會輿論角力的主戰場,成為社會中堅的青壯年甚至老年人也都會關注網路動態,加上社群揪團的機動性越來越強,虛擬的我影響政治輿論的能力遠大於在生活中去催動別談論政治。

所以其實是沒有必要硬要跟不想聊政治的朋友聊政治,必要性不大。

何況,很多不想談政治的人不是因為不想談,而是怕傷感情,在這個情況下,就不是聊不聊政治的問題了,而是要不要主動在網路上跟他開戰的問題。




關於文化沒有本土化

http://udn.com/news/story/7549/846484#discuss

罵商家、罵單位、罵商人都很容易,但歸根究底,民眾自己才是一切禍源的來頭。

除了咖啡這個例子,這十年來台灣越見流行的賞櫻文化也是忽視本土文化的例子。

賞花是一個很值得培養的文化底蘊,而如果台灣人真的很重視「文化多元性」的話,為什麼要學日本人?

原住民會不會賞花我不知道,我知道華人傳統上賞梅、賞菊。

如果不想被「漢文化意識」牽著鼻子走,堅持要走出台灣人的路,個人認為比上述三種花好看的也不在少。

比如台灣櫟樹,好看、多變、富季節性。

全台灣各個觀光景點都在瘋植櫻花,怎麼大家不覺得這是種盲目的跟風?   沒主體性、不注重傳統及自然植被景觀。


關於花,最近才知道原來以前台灣人過媽媽節是送傳統上象徵母親的萱草,也就是金針花。但因為母親節是西方的觀念,所以也有人送康乃馨,形成中西二元並存的景況。

結果現在有多少人知道原來台灣曾有過金針花、康乃馨並呈的媽媽節?

所謂多元性,如果沒有對自我文化的矜持,往往被多元性害到,被外國的「元」幹掉,又變回一元,同時又降低全世界的文化歧異度。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鑽戒文化對想像力的扼殺

參考:
http://mrjamie.cc/2013/03/20/diamond/

結婚買鑽戒已成為約定俗成。


個人覺得很諷刺。

雖然鑽石的切割、透明度及顏色都很重要,不過切割與透明度一般人不懂,而鑽石的顏色通常都透明的,有顏色的極貴,所以大家講到鑽石普遍只會過問其克拉數與價錢。

這種「講究」跟喜歡掛超粗金項鍊的老人有多大差別嗎?

差別只在鑽石看起來比較夢幻,而金條整個很「實在」,非常 down to earth


寶石世界裡,光是常見聞名的就十幾種,且知名的寶石通常都會被附會一些特質與內涵,形成頗豐富的詮釋領域。

如果沒有鑽石,喜歡東方文化的人可以買古玉或水晶,想代表女方的內斂可以送琥珀、珍珠;想襯托女方的典雅可以選祖母組、青金石;想突顯女方的熱情可以考慮紅寶石。

有這麼多的講究這世界才算完整吧!  事實上以前的世界本來就是這麼精采,鑽石在定情物市場奠定霸權僅僅是上個世紀的事而已。

鑽石霸權逼使所有人苦哈哈地在商人炒作出來的高價市場裡討價還價。

以同樣的價錢,明明可以選擇更多樣貌且分量足的珠寶。


尚且,為什麼非戒指不可?

本來華人就沒有固定於某種形式的定情物,講究的大概就是一種以貴重物品許定終生的心意。

古代有夫妻將玉飾斷為兩截,各持一邊做為定情物。

想法非常地簡單,卻是戒指所做不到的生動寓義。

如果大眾捨棄戒指這個框架,定情物設計市場會有創意大爆炸;也或許不會,畢竟越是重要的事物越是仰頼經典,但至少定情物可以多出幾款經典式樣,而非一定就是戒指。
(戴戒指會阻礙手指血液流通,有時還會拔不下來。手環、耳墜子、項鍊、佩玉不都很棒嗎?甚至是刺青,刺了就是一輩子,或是後悔一輩子。許定終身之信誓之重恐怕莫此為甚

被鑽戒束縳住就如同情人節只能送紅玫瑰,徒然浪費了其他花朵的美麗以及選配花語的趣味,非常非常非常的呆板、無聊、沒心思。


說到花,最近才知道原來以前的媽媽節曾經雙花並茂,一種花是華人象徵母親的萱草,也就是金針花,一種是康乃馨。

到了現在,要不是看了介紹植物與文化的冷僻專書,壓根不知道曾經有過送金針花的媽媽節,明明才幾十年前的事而已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台灣喊多元化不知道喊多少年了,可惜現實往往現實,常常所謂的開放也不過就是迎進強勢國的文化而已,其他國家的文化在台灣著墨甚少。

個人覺得,開放以致多元的完美狀況必須建立在國人對自己文化認同感或依頼度很高的前提上才能達成,不然開放只會加速「被強勢文化同化」的窘境,世界更趨單調。

當然現在要說不開放也不可能。


常有論述說老一代的保守心態限制了多元化,個人覺得在很多情況下那些死守傳統、抵住開放大門的老人才是英雄,替世界維持文化歧異度。

反而,多少人想過鑽戒這種外來文化把世界搞得多無聊?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約會 戀愛究竟是什麼呢

http://www.dramaq.org/date/ep1.php

感謝 李綉菱大大推荐

約劇開頭很怪,也沒什麼吸引力,屬於倒吃甘蔗型的;中心主旨大致是 快樂未必等於愛情 這種不算少見的探討,厲害的是編劇可以用少少八個主要角色交織出:不會讓人特別感動,而是腦筋快速翻攪、感受十分莫名的一波波奇葩高潮。

編劇另有名作王牌大律師,品質有保証,而看完約劇後覺得,約劇根本不用靠王牌大律師背書,反倒覺得王劇只是主菜前的開胃菜而已。

另外,主題曲滿好聽。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關於慈濟

本來是想為慈濟講話的,不過最近慈濟被爆出帳目不清,這一點根本上撼動了很多分辯反駁的立論基礎,而且,如果慈濟真的隨便動用捐款,那我也無法挺下去了。 (不過慈濟的醫療事業應該還是值得肯定

一切的重點都在於慈濟的帳目這一點,其他的過錯個人覺得都屬次流,還不致於會動搖我對慈濟的擁護。

以下是以站在替慈濟講話的立場寫的分辯文。


首先,關於最近吵得很熱的內湖案,支持慈濟方的人主張慈濟買下那塊地時已是水泥舖地的地方,根本沒有破壞環境這回事。

然而,問題是內湖那塊地本來就是保護區,也不宜開發,以前會變成水泥地是個歷史錯誤,再怎樣也不能將錯就錯。  ( 不過如果之後政府仍然讓水泥地保持水泥地,不做處理,那還不如給慈濟建設算了,至少還可保証一大片綠地

站在慈濟的立場想,換作任何人花了十三億買了一個地方卻只能讓它回歸自然,都會心很痛吧!    而且這十三億是三十年前的十三億,代價實在太大。

如果當初慈濟真的單純地以為買個已被破壞的地方做園區不會有任何問題,那我可以理解為何慈濟會有「我執」,因為認賠了事代價太高。

若說慈濟高層在三十年前認為社會大眾不會想太多,想要矇混過關,與官私通,那他們現在落入困境只能說他們活該


其他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批駁有以下三點:
第一是慈濟壓迫媒體,這點我相信,以其信徒之廣絕對能給予政界與媒體業壓力,而這個真的很不應該。
(來自黃哲斌在臉書上的親身見證以及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50225/5719

第二,有人說慈濟在收募捐款時變得很傲慢、或是有人在慈濟待過後變得很勢利等等,這個我不知真假,或許有可能吧! 畢竟慈濟太大太老資格。

這可受公評,也應改進。

第三個是證嚴上人對魏應充的包容,甚至幫他漂白,因為魏應充是慈濟的大股東。

庇佑股東之事,我覺得這個是種悲哀吧!    因為慈濟不算單純的福利事業,也講究企業的經營與持續,根據某文章,全台的捐献也不過佔慈濟總收入的10%而已,而牽涉到俗世的經營,大概也很難不腐化,畢竟企業的延續得看錢的眼色,錢的地位不再賤如糞土。

要做營利事業,就得迎合股東,所以會搞榮譽董事制度、搞救災宣傳等等,利用人的虛榮心與曝光度賺得更多的善款與資助,難道一定是壞事?

以下相關文章
http://rolandchen.pixnet.net/blog/post/85556902-%E4%BA%AE%E4%BA%AE%E7%9C%8B%E3%80%88%E6%85%88%E6%BF%9F%E7%9A%84%E7%9C%9F%E7%9B%B8%E3%80%89


有新聞拿一些刻苦的宗教團體對比慈濟,說人家真的用每分錢於需要救助的人。

這麼說不公平,如果慈濟一開始就那麼「刻苦」,要怎麼發展出龐大的救助體系? 還跨越至三十幾國,而到了今天,慈濟已能多方經營來支持自己擴充至醫療、傳教、出版、教育、回收等領域,難道還對不起那些捐款人?

刻苦地救助人很偉大,壯大自己的事業以完成更大的成就也不遜於前者,講得現實一點,以數據評價,後者的功業還大得多。

當然,現在慈濟腐敗了,如果連帳目流向都亂來的話,慈濟這個品牌可說是徹底黑掉了。



以下是對一些比較次要的攻擊的分辯。

一、有人說台灣沒有慈濟,善款自會流向別的社福團體,無慈濟沒差,問題是,慈濟早就不是一個光靠捐款的社福團體了,慈濟是很有組織、深入各領域的龐大企業,學校要收費、醫院也比照一般、書也要花錢買。

而且,慈濟現在是捐款的一大收受方,約佔三分之一,去掉這個收受方會有多少社福團體去競爭?   而這些團體在競爭時難道不用耗費人事與營運成本?  而人民要不要監督他們?

大而單一的慈善機構可能會有腐敗的風險,但也有降低競爭成本的好處,人民需要監督的對象也較少。

二、關於靜思堂,我覺得,慈濟要蓋自己的「宗廟」是他們的自由,只要他們不要隨便挪用善款,依照信徒的捐款意願來撥款 (捐款如果在捐款單上勾選建設這個志業,錢就會被應用於一切建築事業,包括靜思堂),即使靜思堂蓋得無比華麗別人也沒置喙餘地。

重點還是在捐款的應用上有沒有亂動手腳。

三、有人分享,說親人捐了一輩子善款,最後身體不好求助於慈濟發達的器官捐贈體系仍然需要錢,氣得親人大罵慈濟勢利。

雖然很現實,但如果捐款人都可以無償要求慈濟給予器官移植救助,那慈濟的器官捐贈體系大概不用做了。器官捐贈過程很耗錢,如果慈濟要搞全免費,要花多少錢?   慈濟的醫院難道不怕虧損?  

其實在慈濟的號召下,有更多的大體可供學生實習,有更多器官可以捐贈,聽說還比較便宜,這些都是大功德,慈濟做到這種程度已是難能可貴,還要靠盃什麼?

以下相關網頁
http://mybmdway.pixnet.net/blog/post/38888251-%E6%88%91%E7%9C%8B%E3%80%90%E6%85%88%E6%BF%9F%E7%9A%84%E7%9C%9F%E7%9B%B8-%E3%80%91%E4%B8%AD%E7%9A%84%E9%AA%A8%E9%AB%93%E6%94%B6%E8%B2%BB%E6%B5%81%E8%A8%80

http://www.tbmtsa.org.tw/act/act_15.htm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628183

有人說慈濟可以設定信徒捐款到某個程度就可以享有醫療優惠,比較有人情味。問題是社會會怎麼看?   應該會覺得慈濟很卑劣吧?    利用自己龐大的事業幫助自己募款,到時候一定出現一堆排擠論。


四、有人靠盃慈濟援助國外是在捨本逐末、親外疏內。先不說慈濟早有規劃捐款流向的制度,國內歸國內、國外歸國外,就算沒有這麼做,難道慈善事業還分內外親疏?

台灣比之第三世界,誰比較需求孔亟? (捐給日本那麼富有的國家都68億了,還在靠盃慈濟? 而日本政府後來承認很多捐款都用作他途,台灣人也沒什麼反應,新聞小小,無風無浪,要是大陸、韓國,台灣社會怎樣?  



五、在救災時以圖示或文字宣傳佛教。
http://gaea-choas.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12.html

我覺得比起基督教系動不動有意無意地恐嚇別教信徒,慈濟之罪仍算極輕。 尚且,慈濟是援助方,權利上他們宣傳自己站得住腳,還在災區蓋了兩座教堂,而在國外,於印尼蓋了清真寺,盡到了尊重別家宗教的心意。

反觀台灣的基督教、天主教,有這種胸襟嗎?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1481

六、有說慈濟中可以「買官」,根據下列網址文章,應該是捐款多者可以得到一個「榮譽職」,並無實權。

此做法或許是為了榮耀有能者的大愛,或許是利用人的虛榮心來拉高捐募,見仁見智。

http://uosanwen5439.pixnet.net/blog/post/95712580-%E3%80%8C%E6%85%88%E6%BF%9F%E3%80%8D%E9%82%A3%E4%BA%9B%E4%BA%8B%E5%85%92


七、靠盃找慈濟人助唸要錢。

助唸本來就要花錢,而慈濟把助唸做為一個事業錯也沒什麼錯,沒人規定搞募款的企業一定要免費助唸。

不過,換個角度想,為了企業觀感我覺得可以培育信徒免費幫人助唸,不然在死生大事堅持收費真的很傷形像

八、說慈濟募捐有一定額度,不可太少。這只要看慈濟的捐款明細網頁就可破解,很多都百元以下的,也有人出面駁斥了。
(但也不排除有部份慈濟人傲慢待人  http://www2.tzuchi.org.tw/report/index.htm

九、靠盃賑災穿制服作秀。 紅十字也有制服,這並沒有什麼,而且募捐也是種事業,需要競爭,就算有些許作秀出風頭等情事,只要別太過分都可以接受。

網上有人反映說慈濟人只會做秀,媒體走了人也走了,但也有人出面反駁說所見不同,大概是慈濟人的良莠不齊。 還是那句話:樹大有枯枝。

十、藍裙子要花百萬。相關澄清以下,裡面也有講到上面提及的榮譽董事制度及捐款分類等事。
http://npost.tw/archives/16153


十一、大愛台的宣傳很噁心。如果覺得噁心就不要看,沒什麼好靠盃的。今天就算慈濟要建立「慈濟教」、並強力宣傳,仍然不是一件值得靠盃的事,台灣有建立宗教的自由。

十二、販賣証嚴上人「佛像」。跟上述相似,在台灣搞教主崇拜並不違法,只是說教主崇拜很令人噁心,所以慈濟才要急著否認。若實質來講,崇拜兩千年的那個人跟崇拜現代人兩者並無什麼差異,比起來,後人的偉大也未必遜於前人。

這件新聞的要點是材質問題,如果買賣時騙人家是用高等材質做的,那就是詐欺。



最後,有網友說很多挺慈濟的人常用慈濟的功業來合理化他們的過錯。

我覺得,應該不是說合理化他們的過錯,而是面對慈濟的功業,如果只因其小過小錯而全面否定她,台灣一個國際規模的慈善事業可能就會被毁掉,那不是很可惜?

慈濟沒了,可不一定有第二個慈濟補上來。

討厭慈濟是個人自由,可是輿論可以毁掉一個事業,那就不是個人自由的範籌了。


樹大有枯枝,甚至還可能爛根,比如貪汙善款。 但如果這棵大樹可以救,我還是希望她救得回來,繼續生長下去。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囚徒健身

本書在運動員、教練、明星光環以及講究科學、速效、簡易的高彩光譜中畫出一條脫俗的灰階色調。

市面上暖亮系健身書充斥,師哥美女笑顏招手的正能量涓滴成河,可惜眾書在陳列架上一番布局強調後,滿溢營造用心的結果就是誠品式的庸俗;相對地,《囚》書作者之絕劣出身反而順應了行銷學最「硬」的破壞式創新,且在說故事比賽裡更是別開生面,話題性十足。

在這個追求生存以上的無奈社會裡,作者捨棄健身室琳瑯滿目的器材,克難中尋求自足的囚房健身好巧不巧地投射出,牢籠於辦公室的廣大白領苦悶;也有意無意地契合,閒逸時一杯咖啡之輕的減法哲理。

更令人佩服的是,在健身書領域裡,置入監獄那最man最悍的氛圍堪稱神來一筆,瞬間激發讀者的雄性激素。在睪固酮的推波助瀾下,粒粒分明的肌肉突然變得很有說服力,畢竟,在黑暗凶殘的監獄想像裡,傳說沒有極限。

切入點如此精準到位,這已不只是健身書了,一眼入魂,這是行銷。

本書還有一點值得佩服。所謂在商言商,在理講理,總會有人不服你。迥異於一般主打科學的健身理論,本書以失傳技藝、生人勿近的囚犯傳承為依據,面對苦練無效的質疑,作者只需嘴巴咬死,左手謝謝右手指教,相信以作者十八年的牢獄經驗,面對各方挑戰都是游刃有餘。


擦亮你的眼睛,本月健身書行銷典範,壞壞上市。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日本人的過度禮貌

https://tw.news.yahoo.com/%E6%97%A5%E6%9C%AC%E5%A5%B3%E8%87%AA%E7%88%86-%E9%80%993%E7%A8%AE%E6%83%85%E6%B3%81%E9%83%BD%E6%98%AF%E5%AE%A2%E5%A5%97%E8%A9%B1-081750148.html


關於影片中日本女星自白日本人為了禮貌常常言不由衷,我想超級親日知日的台灣人應該是人人皆知,而且也頗能諒解,還不至於要用偽善來醜化別人的好心。

因為服務業的關係,我真的見識到日本這個民族家教有多好,是東亞諸國中知禮程度平均起來最高的,比如說,當服務生講話時不少日本人會停止講話注意別人說什麼,極尊重人。

如果只比較男生,日本男生大概沒什麼好挑剔的,中規中矩;至於日本女生,過度禮貌的情形就屢見不鮮了,當中自然包括影片所述。其實那還算很棒,貼心的表現並不會給人困擾,令人尷尬的是那些走可愛風的美眉與極度有禮的貴婦,讚美聲不絕於耳,幾乎每做一個動作就一句「死勾以 ~~」,兼且表情生動,只差沒拍手的姿態。

我所指的過度禮貌就是指那些日本女生。大概一二十組日本客人中會遇到一次吧!   感覺沒有很高,但相比別國,別國可說是 0  吔!


說到禮貌,我覺得台灣在東亞諸國中應是最適當的,不像大陸那麼粗魯,也不及日本之過頭,而韓國,不太了解他們,畢竟接觸機會太少,惟一肯定的是台灣的女權比他們大。

台灣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像是注意別人說話這種禮貌就超棒,只是對我來說,如果要兩方國情互換我絕對抵斥,禮貌上些微的不足還可以忍受,像日本那樣溢美之辭充斥生活大小事之中實在很煩。

有人說日本文化偽善什麼的,個人認為不能這麼說,除非,若說是日本的文化會導致偽善,這我就不予置評了,因為是個大題目。



補充一則,聽老師說日本人在搭電車中是幾乎不講話的,很靜。台灣則沒有這項規矩,只要別太喧嘩講話是天經地義的。

對於這點我不同於一般的評論說日優於台。

原因很簡單,優劣難以相權。不講話固然電車很靜很文雅,又顧耳膜,可另一層面,卻剝奪乘車人打屁的快樂。

我會選擇講話的快樂。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無為的前提

老子的老師說,老子講無,而莊子講去無。

意思是說,老子主張去掉對有的執著,但莊子更進一步說,如果執著於無,也等於是一種有,還不夠灑脫。


葉問 2裡,甄子丹對好鬥的黃曉明說:能打有什麼用,我老了你隨時都可以打倒我。

與此對話之精神相似的思想在中國佛道界常見不鮮。

而呼應第一段,爭第一為何沒有用? 爭第一很爽、很炫耀啊!  年輕時不爭第一老了也一樣不能打啊!   有什麼差?


還有一種常見的佛家故事,得道高僧視凡人的珍寶為糞土,使人大徹大悟。

可是為什麼珍寶一定要是糞土?   視珍寶為珍寶不是很開心嗎?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把「前提」忽略掉了,只顧著「去有」,而沒有說明為什麼要「去有」,然後這種故事就變成一種對「無」的執著。

之所以要去掉名利慾望,是為了避免名利所引起的煩惱與執著,但如果對名利的執著沒有很嚴重,為何要捨棄追逐名利的快樂?   難道去掉慾望之心不需要付出努力嗎?  難道不會痛苦嗎?

另外,如果自己心甘情願接受追逐名利所帶來的困擾,比如運動選手對運動傷害的覺悟,那也是一種灑脫。

倒是一心規勸別人放下名利之心的人,難道不是一種執著?    沒搞清楚別人的故事,一心要去有,反而會落入堅持無的有。





關於二二八

http://www.nownews.com/n/2015/03/01/1618132

最近柯P的致辭,以及各地破壞蔣中正銅像又為二二八拉了一波高潮。

雖然我不贊同破壞銅像這種事,但以柯P致辭為例,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人那麼憤怒,設身處地想,換作是我可能也會如此。

對於蔣中正銅像,我的想法是,校園內的銅像應該移走,頼清德說要研議移走校園蔣中正銅像我深表贊同。除此之外,我覺得孫文銅像也應該移走。

總之,政治肖像不應該出現在校園內。而在公共空間,還是該保留幾尊銅像,畢竟那是歷史遺痕。


大家都知道蔣公神話的洗腦遺毒,可是絕大部份的人卻沒去圍剿「孫文神話」,真要說起來,個人覺得蔣中正還比國父偉大,孫文沒有出現,歷史絕對會出現第二個國父,當時比他有實力號召民眾的能力者也不在少,何況十次革命中,孫文的作用多僅為宣傳家與籌資者,並非指揮者。

最重要的是歷史對孫文的評價很雜,並非如國民黨宣傳地那麼光彩。

國民教育都會教學生說,孫文陳李鴻章萬言書不被採用憤而搞革命,塑造出有志青年深感上位者之昏庸而投身革命的形像。

可是細觀萬言書,個人覺得李鴻章不理孫文合情合理,因為幾乎通篇陳腐,有用的實際建議或許只有「加派青年去歐美學習農政」。

反而,如果沒有蔣中正,未必會有第二個能人把整個中國統一起來,並動員全國對抗日本侵略。(但蔣中正很大程度靠蘇聯幫助,而抗日時,因為僅僅十年準備期,其實也整備不出夠強的陣線,不然蔣中正也不會以拖待變

當初國父交託給蔣中正的是一個爛攤子,革命同盟己四分五裂,唯一有實力的遺產大概只有黃埔軍校,而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中正。

蔣中正有大過,也殺了很多人,但跟他的功比起來,蔣公未必不是偉人。


言歸正傳,雖不贊同那些執意破壞銅像的人,但也不覺得怎樣,畢竟恨意難消,而且蔣公銅像超多,達數萬個,一天銷毁一個都要花一百多年才能鏟盡!

然而,重點是,個人認為「破壞銅像 = 討歷史正義」是偏差的想法。

正義是靠導正輿論來達致的,怎麼會是靠破壞銅像來達成?    我認同應該修改蔣中正旁的偏頗碑文,那是對的,可是每次都把力氣花在破壞上,根本走歪了路線。


更不爽的是,台灣輿論自己也十分偏頗。

台灣主體輿論動輒把正義大旗搬出來,可是對日本那個國家,雖然他們幾乎每年平均一兩次冒犯台灣,諸如祭拜一級戰犯、發言否認以前的過錯,還有更囂張的購島、衝撞我國漁船等等。可是主體輿論只會每年檢討二二八,相對地,日本對台灣的傲慢卻引不起太大波瀾。

之前購島時竟然還有名嘴緩頰說那是日本政客的政治算計。 政治算計算到自家領土了還跟他們客氣什麼?    那大陸、美國的政治算計還少過嗎? 怎麼就不緩頰了?   台灣的正義與愛國心遇到日本總是會低頭。


台灣輿論對日本的「包容」導致當初購島時有知名媒體人竟然敢在臉書大胆的「只痛批大陸不理性,卻完全不論日本的挑釁」,結果被人找碴,最後也只能搬出「每人想法不同」此類的爛理由。

這種事要是發生在韓國會怎樣?   如果有南韓人「只痛批北韓人不理性,不論日本人動獨島手腳」會怎樣?   應該被公幹到死了吧?

購島時,一些大陸藝人憤而不去日本宣傳電影,一時之間日本商品售量也大輻滑落,逼得日本企業主規勸政府不要硬幹,而台灣,一點影響也沒有,預定的日本商場也如期開幕,廣大的憤青們突然「理性」起來,積極地痛批大陸不理性,積極地嘲笑馬英九軟弱示威,上演最諷刺的「轉型正義」。


而且在台灣,不只購島事件,很多憤青都可以對日本任何冒犯做到:不分享、不討論、不批評,卻一天到晚對國民黨以「正義」之名大肆撻伐。

還有人一天到晚罵人奴才,口無遮攔,卻對日本一聲不吭。   依他們的標準,他們其實也頗入奴才的型格。


國民黨當然有錯,當然無恥,當然有洗腦,批他們是應該的,可是想想日本,他們沒有洗腦台灣與其國民?   幾乎每年都有日本政治官員「否定前非」、常常冒犯台灣,難道他們就不可惡?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憤青,滿嘴「正義」的憤青,可以對日本人的冒犯一聲不吭?

台灣最喜歡罵共黨五毛,可是假如那些對日本一聲不吭的人被五毛們發現他們的小辮子,用「奴才」還敬,我很好奇兩方一旦開戰誰會比較吃虧?  

應該是不分軒輊地狼狽吧!


現在台灣的社會對國民黨幾乎達到人人喊打的程度,卻仍有很多人呼籲要「懂得」向國民黨討正義、要「懂得」對抗國民黨的洗腦、要「懂得」教訓國民黨。

別鬧了,每年二二八紀念日、或大學的人權法治課幾乎都會用白色恐怖做檢討、六都選戰也用選票教訓國民黨、網路輿論對國民黨無所不用其極地羞辱、學生可以攻佔立院幾星期。
(然後被起訴還靠盃不民主....  最好攻佔國家重要機關可以不被起訴,當時的情況攻佔立院是不得已的自力救濟,但如果堅持起義人士不該被起訴那就會喪失高度

另外,城中警長被包圍被罵只能呆呆地被人罵、總統被人號召丟鞋也可以沒事。

台灣在對抗國民黨、對抗政府還有什麼不「懂得」?  現在這個情況反而要「懂得」替政府說話比較難能可貴吧!

而洗腦說更是諷刺到了極點,台灣這種勢態還叫什麼洗腦?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洗腦洗得這麼失敗的?  但還是有人一天到晚說台灣人被國民黨洗腦了。
(怕被洗腦就去圖書館,看日本人的迫害、國民黨的迫害、反國民黨人士的偏頗、反日本人士的偏頗、反民進黨人士的偏頗,全部都看,世界上不是只有國民黨會搞洗腦

台灣人比較像被日本人洗腦吧?  

眾多的憤青,明明懂得正義兩個字的價值竟然可以對日本首相祭拜一級戰犯、日本法院駁回慰安婦求償、購島、首相否認二戰前非、拒絕返還台籍日本兵牌位等事做到不分享、不討論、不批評 「三不原則」。






台灣之光與文化行銷

http://lb-apserver-cdn-1615039105.ap-northeast-1.elb.amazonaws.com/opencms/m/review/detail/index.html?uuid=046b01ea-b919-11e4-b0ba-ef2804cba5a1

為什麼要讓世界看到台灣?   簡單來說,或許是台灣很小、能見度很低吧!

這個問題我答不上,但想到某天某主管的一席話。

主管說,這一兩年很紅很勵志的江振誠與他是舊識,而吳寶春未成名前也曾跟他接觸過......

能認識名人真好,用名人開場特別聚眼球呀!


主管說江吳兩人值得敬佩,但他們的名氣來自外國人的肯定,是虛的。

主管說文化的根很重要,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別人才會認同你,比如中國人去外國難道賣咖啡嗎?   當然是賣茶。

回家後就在想:文化的根有那麼重要嗎?

今天一個法國藍帶廚師在台灣賣藍帶叉燒飯,跟道地港式燒臘店競爭,我覺得外來的未必會輸給道地的。

又比如台灣人去歐洲賣蚵仔麵線跟義大利佬比拼義式生蠔麵線,誰會贏?  先不要比誰懂麵線手藝,光比 Taiwan 跟 Italy 兩個字台灣人可能就先死在起跑點了。

Taiwan 係瞎碗糕?

台灣在歐洲只紅過珍奶,但紅在珍奶這百年不世出的智性成就,贏在天才至極的搭配,跟台灣的根啊文化什麼的沒什麼關係。 ( 珍奶跟台灣的根有什麼意象連結嗎? 粉圓跟奶茶是什麼百年傳承工法嗎?



有人說台灣人總要外國的肯定才知寶貴,是一種悲哀,以前我也這麼想,最近則改觀了。

台灣對自己沒自信當然需要別人認證,而面對幾乎什麼都強過台灣的歐美日,台灣會沒自信也沒什麼。

看看日本,如果他們沒有打敗過歐洲列強以及二戰後的經濟大爆發,日本人面對歐美難道會有自信?   

何況,儘管日本已很優秀了,還是有很多日本人崇洋媚外。

所以我覺得爭取強國的肯定是必要的 (或是再一次經濟起飛,或單挑幹爆美國當世界盟主),有朝一日當台灣的肯定多到足以使自家篷蓽生輝,台式法國麵包或許也能使巴黎人買帳,那時候自然就不用太過在意正不正統、有沒有根這種問題。

比如說,之前東京成為全世界三星主廚最多的城市,歐美饕客對日本這個品牌會有什麼看法?

所以我認為名氣跟文化一樣重要,並非追名就是俗,細究文化的根就是最高義。


以此類推,對於泛濫的台灣之光當然也不須太過反感,因為國家自信就是靠那些台灣之光掙來的,台灣之光越多、打敗越多歪國人、國力越強,台灣人推銷自家產品就越有利。

這麼講或許有些偏激,除了爭名求勝,培養文化深度也很重要,比如台灣這幾年在美食品牌的塑造上還是有些成績,至少在大陸與東南亞台灣是個品牌。

應該說,兩者相輔相成,國家招牌越亮,在推廣自家文化就越順利,至少國名人家不陌生。



這幾年林書豪成為鄉民最愛酸的對象,託媒體造神之福。

關於造神,我覺得呼應國民的自豪感沒什麼錯,看到林書豪立足美國籃壇總是開心的,不過林書豪的造神真的太過頭,動不動就  帶領湖人芭拉芭拉。

想講的是,林來瘋時有人說:美國人最好是會管林書豪是哪裡人,不要再自爽了。

單單一個林書豪當然如此,但如果有十多個台裔高手在NBA發光發熱我想美國人就會對台灣青眼有加了。

到時順勢推銷HTC與LUXGEN也是合情合理。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關於博愛座

http://remoting.pixnet.net/blog/post/91121448-%E5%8D%9A%E6%84%9B%E5%BA%A7%EF%BC%8C%E5%9D%90%E4%B8%8D%E5%9D%90%EF%BC%9F

雖說大家都肯定台灣人讓座意識很盛,但經驗告訴我,看到老人不讓座的情形仍然很多,所以曾想過一個問題:是否已經到了極限?

這種問題通常會參照別國,可是連號稱最愛禮讓的日本都沒有台灣人愛讓座(有人說那是因為日本的地鐵遠比台灣的長,一旦讓座就會付出很大的久站勞累成本,導致日本較無讓座習慣),美國也沒好到哪去。

也許台灣已做到最大的礼讓程度了,再下去或許就要祭出極端的手段了。

以上一切都是猜想的。


基本上我對博愛座還是持肯定態度,因為如果沒有博愛座,老弱婦孺得到座位的機會會減小,除非台灣全體人民都能達到逢老必讓的程度。

至於那些想坐卻礙於眼光的「正常人」,那就算了吧!   

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如果弊害只是讓人們每天忍受久站幾十分鐘的痛苦,相比於上則,仍是利大於弊,何況,久站或許還有益健康,對於普遍缺乏運動的現代人來講。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些看似「正常」,實有苦衷的人,比如懷孕沒幾個月、膝蓋受傷的人該怎麼辦?

這仍然是利與弊的拉扯,沒有博愛座,有苦衷的人或許坐到位子的機會會變大 (其實也沒差多少吧!一到尖峰時段,從頭站開始,大概第三站就坐滿了;如果遇到「只剩博愛座」的尷尬情形,我想,若沒有博愛座,幾乎都會變成無位可坐的窘境),但如果遇到滿座的情況怎麼辦呢?   敢跟不認識的人說自己懷孕了或膝蓋受傷了,麻煩讓個座?

換作是我,我寧可選擇「勇敢侵佔博愛座」。


更何況,如果真的迫於強烈需要或動機,坐了博愛座,大部份的台灣群眾也不會強勢到會用鄙夷視線逼退你,大家仍然乖乖滑自已的手機,若是在德國或日本,做了眾所不容的事,可能就得做好承受視線的準備了。

台灣人的「縱容」在這裡反而成為體制缺陷的潤滑劑。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夫人牌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1123/510550/

個人覺得,民眾越去讚美夫人,夫人牌只會越出越多。

從馬英九時的美青姊到現在全台注目的柯P與佩琪,大家關注的不就是夫人的人品,或說是討不討民眾緣。
個人覺得夫人牌唯一的意義只在於檢驗有沒有「外烕干政」的可能性,但那要如何檢驗? 頂多也就是避嫌辭職,如當年周美青一樣。

個人覺得看到夫人罵總統而一片叫好,就跟看到夫人亂講話而有負面觀感一樣,都不應該。   如果希望政治的髒手遠離夫人們,就要把夫人們當空氣。

柯P希望佩琪盡量不要沾身,有用嗎?   雖然一方面是佩琪自己似乎也玩得頗開心,FB噗文很有哽,更重要的是,大家就是想看,猛推,說夫人好棒。

夫人的表現是會影響選情的,但這種影響應該嗎?   夫人好壞跟候選人的品質有多大關係?  

而大家在讚嘆夫人很真、做自己時 (「真」簡直是現代人必修交際心法,至少不要讓人覺得自己虛偽,不然不得好死) ,在民眾追捧之下,夫人真的有辦法做自己?

某個電影的一幕讓我印象很深刻,候選人敗選後表露真情,大方向支持者坦承,即便皮鞋的破損程度等小細節都是選舉專家算計好的,讓民眾不知不覺之中產生勤勉的觀感。

那麼當美青姊的酷酷形象獲致好評時,有沒有可能藍營的競選團隊也會順勢而為,刻意去塑造夫人形象,拉抬馬英九選情?  ( 現在民意九趴了,夫人牌也無力回天,但當初民調大好時,酷酷嫂確實順勢加分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當代的大不韙

現在的台灣,或說是大部份的先進國家裡,最難的不是高喊自由,而是提出對自由的反省、想想專制有沒有什麼好處。

當然也不是高喊夢想,而是思考為什麼大部份的人沒辦法實踐夢想,或許實踐夢想沒那麼重要、或許現實如此有它的道理。


當代最困難的事不是高喊女權,現在誰敢不附和女權之聲?

最困難的是,如果身為一個科學家,「不幸」發現女人就是不如男生,敢不敢發表?  而又該不該發表?

同樣的,如果「不幸」發現有色人種天生就是不如白人、「不幸」發現同性戀是人類衍化上的缺陷,敢不敢發表?


在這個重視平等與均富的社會,該不該反思千百年以來,社會從來或很少平等與均富過,是否有其道理?   追求平等與均富是否為一種需要修正的道路?

在重視個人過於國家的現代,看看歷史,要不要反思各個民族引以稱頌的氣節與光輝代表的是什麼?   尤其是台灣人最愛的日本尤為其盛,那是不是代表,人命或許應該輕於鴻毛?


現在很重視環境保育,諷刺的是每個人都知道環保最大的敵人就人類自己,那又為什麼我們反對一胎化?    很多人都會說不希望活太久以免浪費資源、禍害人間,但那沒有意義,難道有人將來發現自己「不幸」活過六十歲後敢斷然自殺以謝世人?

重點是敢不敢反對越來越厲害的醫療水平、敢不敢反對抗癌研究?   敢不敢面對人類正常的壽限其實只有五十年左右這個可怕的事實?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學畢業就差不多要跟爸媽說 bye bye了。

大家都很贊同民族自決,那有沒有想過,台灣該不該把宜花東投蘭綠劃為原住民自治區,並計劃幾十年後幫助原住民建國?

超偉大的不是嗎?

大家都知道要保護流浪狗,關於以購買代替領養那個部份沒有問題,用結紥代替撲殺那部份也「或許」沒有問題(我一直很懷疑結紥的效率),問題是,一旦流浪狗的問題嚴重到無法收拾,不幸地非得用撲殺來解燃眉之急(先不論人身安全,流浪狗與貓過多也會造成一定的生態迫害,尤其是貓),要不要投下贊成一票?

007 空降危機 裡那個新一代型男 Q 說得好: 總得有人去扣扳機。

而人生中千萬大小議題豈能個個前提完備,不需要去設想扣扳機的必要性?   理論上可行的東西在實際上未必如此,或是說,大前提上可以往良善靠齊,小細節上卻無法。



從小到大,老師們與大家說到「反思」這個概念,舉的例子幾乎都是現代流行思潮對抗陳腐思想的例子,諸如:某個偉大的科學家勇於對抗教會、人權鬥士對抗政府遭到殺害、同性戀者的地位上升史等等。

舉一反三大家都懂,然而,如果大眾都順著當代思潮去「反思」,並崇拜當代思潮,那大家還不是都活在思想的舒適圈裡?

就自身來說,至少我敢說七、八年級生幾乎都在附和夢想、附和同志、附和女權、附和自由民主、附和均富、附和科學以破除迷信、附和禮教殺人論、附和民族自決、附和優生學之不應該、附和理性........

當代思潮是不是應該受質疑....  沒有人是真理之神,但如果社會大眾不去質疑、挑戰一下,那大眾比較像是偉大的哥白尼還是當時那些不懂質疑教會的普羅大眾

至少,當自己看到違犯當代之大不韙的文章時會不會氣到失去慢慢審視的耐性。

至少,沒必要花時間附和絕大部份的人都信任的想法,心裡認可的思潮放在心裡尊重就好,且時時做好審視他的心理準備。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為何不談政治

原因很簡單,談政治就是傷感情。

以前我覺得政治應該像工作一樣,不該帶入私人生活裡。

可若非將政治想法深埋內心,不表於外在,又如何排於私人生活之外呢?

政治對人們的影響深遠,所激起的情緒起伏也大,有時若有迫切性,還需要每個「個人」的積極傳播、傳道,如反核、罷免等等。

談政治若真能談得融融洩洩、一團和氣,一是很幸運大家看法略同,二是對政治不怎麼在意,覺得話頭講到快傷和氣時能夠馬上打住,笑笑了事。


以前我覺得台灣不愛討論政治很不健康,照理說,我們應該學習外國人一樣,把政治當作茶餘飯後的常設主題,才是標準的公民。 ( 或許這也是種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偏見,我沒有確証與經歷

後來當我涉入政治越深,發現越來越不能心平氣和,尤其對於台灣漠視日本惡行這種事非常地介懷,終於深刻體悟「聊政治傷感情」這句話。

台灣所謂的正義根本就是日本人養的,個人對於那些看到二二八義憤填膺、看到慰安婦洗澡睡覺的行徑實在是非常不能認同。


同時,也開始理解那些以往我一笑付之的政治口角、甚至是肢體衝突的相關新聞。

當心理很氣,且自認是為了正義而戰時,講話真的會比較無遮攔。



某些常聽到的經驗談,一般時候就跟白飯一樣平凡無奇,後來漸漸經過深刻的生活體認,終於會回過頭來讚嘆。

我不再埋怨台灣大眾不愛講政治了。



若有另一虛擬的我,自然是最好。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有時直覺才是最高明的理性

突然想起某本三國點評裡一段話,說袁紹氣度不如曹操,袁紹南伐失敗後殺當初諫止者,而曹操則是伐烏桓歸來賞賜當初諫止者。

其實這麼比不大對,因為袁紹失敗,曹操成功,成功者往往能表現得比較大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經驗,所以怎麼可以憑這條例証說袁紹氣度不如曹操呢?

繼而又想,其實很多史評也未必可靠,畢竟史海浩淼,要去索求古人的個性、動機、善惡是件很難的事,故事後面可能還有別的故事,表面的因果關係有可能是錯的。

其實我們要了解身邊的人的個性都有點難度了,更何況要依據資料往往淺薄或難免不實的歷史。


跟史書一樣,當我們要去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可能列舉出兩者之間發生的所有大小事才去做評斷,可能頂多列舉三四件故事後就會下評斷了。

這樣可能很危險,因為在列舉的時候,可能心已有偏見而特意去挑自己想要的部份去講,這樣會誤導別人。

與此相似的,在現在這個很愛問原理、為什麼的「理科時代」,很喜歡透析個人、人文科學,很喜歡講方法、講「活」。(很多時候,所謂的活就是硬要解釋出來,遠非「活」這個字那麼飄逸自由

比如說,很多人喜歡問別人「為什麼喜歡他/數學/足球/聊天.....」,然後希望別人講出個說法。問題是很多時候就是沒有為什麼,或是說,可能有個道理,但那個道理太深奧,根本不是可以用語言去描述出來的,硬是要講,也只會流於表面,甚至被自己制約。

好比說,為什麼會看一個人特別順眼,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硬是要講出個說法,只能挑出其中幾個比較明顯的原因,比如個性活潑、聰明、有趣等等。

但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如果改天遇到一個不活潑、不聰明、悶的人,卻也喜歡他,該要怎麼解釋?

然後可能還會問自己:我怎麼會喜歡他?   或被別人問:啊你不是喜歡活潑的人?

何必呢!



而若把「他」置換成一個名詞,比如正義,請問要如何去定義?

若貿然去定義她,會不會被自己制約?

之前上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師的課,老師講到他小時候有上過私塾。私塾老師很凶,教法也很「死」,只叫學生背書而不解釋,總說看久了就會。

我不欣賞這種教法,可是我認為在文科這個領域,有必要降低「解釋」、「詮釋」的重要性。

所謂的學識其實累積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累積永遠重於教學。逼學生看一萬本書、行萬里路而不發半句話,也好過用少少幾本書去「教」學生來得有用。

解釋是不得不然,或輔助、速成,而非必要性的,相反的,累積,或說所謂的淵博是首要的,當腦袋累積的東西夠多,自然會有自己的一套,而那一套往往很難解釋出來。

人們無法定義什麼是筆,但大家都有辦法認出筆這個東西;人們無法定義正義,可是每個人都喜歡去評斷一件事正不正義。


常常看到我們的社會罵那種一直教人背東西的教學很死,理科方面我不敢說,如果是文科方面的教學,我倒覺得那種「死方法」很聰明,如上述,在文科領域,累積比所謂「理解」 (通常是指老師教得好、有條理) 來得重要。

當然,如果要說逼小孩讀書可能會害他們不愛讀書云云,那又是另一回事,我也不敢評斷。


現在的社會很愛講原理,但是面對某些海闊天空的社科、人文、情感方面的學問,硬是要講原理,學理科那樣去透析,我覺得有時反而會制約自己,也制約別人。

卻也不是說定義這件事是錯的,無為無不為,硬是叫別人不要去定義或解釋也是一種阻礙,何況討論定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重點還是累積,至於什麼川流匯成大海、什麼泥沙造就高樓就不用去計較了。




有時候,自己內心的感覺會比別人拉拉雜雜一大串解釋、或援引例証証明來得更纖細而深奧,憑著感覺走反而是更高明的「理性」。

千百年前的人就知道,言語遠不如人們的心智複雜。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質疑那些質疑的

如果說騙人是第一層,更高的境界就是讓人自以為被騙。

拆穿騙局很簡單,拆穿「拆穿騙局之騙局」就很難,更煩的是,因為思考上了檔次,開始懂得自我質疑,也不禁會自疑「拆穿騙局之騙局」並不是騙局,而是自己陷入「拆穿 拆穿騙局之騙局」的騙局。  

負負得正,負正得負,沒完沒了。


台灣人已懂得質疑與抨擊傳統、官方說法、版定歷史、政府等等,這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舉例來說,有一個被普遍被接受的說法: 「中國歷代統治者推行儒教是為了方便統治人民」,洗腦來著。

較知名的例子是朱元璋很討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孟子。


個人也不是很喜歡孟子,因為他想法太過理想,漢唐以前士人們並不是很敬重孟子,還常有人譏他迂,如蔡邕。

孟子是個厲害的辯士、令人尊敬的士人典型,但我人認為他不受國君重用不是沒有道理,當時的戰爭從春秋初期的儀典象徵式的君子較量變成無所不用其極的血腥拼殺 (請用日本侵華史去想像) ,他老人家還在「王何必曰利」、「王霸之辨」、「仁者無敵」,甚至講空虛妄誕的「法先王」,換做我是國君也受不了。

比他早期的吳起也源本於儒家,卻懂實際,幫助魏武侯完成對秦防禦工事後對武侯說:守國在德不在險。    雖說德先於險,但務求兩者兼備。

我覺得吳起才是亂世能臣的原型,而孟子奉在廟堂養朝廷清望可以,當時也確實如此,若真的予以宰執大權,恐怕是個災難。
(官本來就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來養朝廷清望、榮耀賢人國老以拉攏民心與士林,一種是真的幹事的。  史書常為著國君冷落賢人就說國君不長進,可賢人也有分啊!


孟子因為反對國君濫權符合後世對君權的反省而受到尊敬,越後世越然,但我覺得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在當世並不是創舉,而是老調。

儒家法先王的道統一直都延續著,藉此強調保養民生的重要性,勸諫國君不要過度干擾人民。

比孔子早的鄭子產已在強調民意的重要性,雖未達「民貴君輕」之「激進」,其精神其實一致  (所以我認為民貴君輕雖然類似現代的民主,但主要是在強調保養民生,若國君做不到,人民就會「請另一人做主」。這種類似代議民主的思想是古人理想的極限,卻是現代人眼中未臻完美的手段

然而,當時中國正在進行一次劇烈的變化,尊王賤霸、保養民生變成求強致霸、富國強兵(理想的王已不合時宜),從春秋開始,儒家的價值觀開始調整,不再求完美的「無為而治」,而是走向必得嚴密地動員人民的強國計劃,儒家應時漸漸衍出法家人物,段干木、吳起與後期的韓非子都是例子。

而同時,孟子諸生因此走向護衛傳統的道路,強調王霸之辨、法先王、仁者無敵,其實那在當時應是儒士價值觀微調的反動,而非進步。

現代人常把孟子與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做對比,並以後代價值觀評斷說孟子思想是進步的,我覺得那種比法不適當。

孟子生於戰國初期,韓非子是晚期,韓非子已集法家之大成,並畸型地以君為尊(大概就是軍國思想吧) ,我們可以說那是法家的變調、退步,但論及孟子,應比之與其時代接近的荀子、段干木、吳起等人,若符應當時時代的價值觀去推想,個人認為孟子是當時儒士中的迂腐分子,絕非進步。

只是在中國兩千年專制歷史的映襯下,孟子民貴君輕思想顯得殊聖而已。


寫了那麼多,跟題目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我收束不住而已,若硬要扯,我可以說,歷史評論十分困難,可以用單一事件去評論某些君主想用儒教去控制人民,但怎能肯定歷代統治者一直採用儒教全是為了控制人民?

今天若採用墨家治國,難道墨家沒有君君臣臣、死命衛國那一套?  (墨家頗不近人情,有點宗教家氣味,若把墨家推為國教,恐怕問題也不小

可不可以說因為儒家是西周以來發展最成熟的一套體系所以漢武帝獨尊儒術?  (雖說漢初敬黃老,但有人可以想像用老莊思想治國會怎樣嗎?   用現在社會去套套看,也是很怪

有人說「獨尊」大有可議,問題是漢初積極搶救先秦典籍,很重視原典,並不像朱元璋那樣會亂刪文句,而在五經中,如前所述,在君君臣臣之外也不乏尊重人民、賢者居之的思想。

事實上,西漢的王莾以一時聲望名正言順地讓皇帝「禪位」給他,而東漢的太學生也是出名的有氣節,議政之激烈要兩次黨錮之禍、迫害士人數百名才壓熄,可見漢朝的專制主要在於手段不在於儒家思想。

我認為,質疑中國帝王獨尊儒術之用心之餘仍得持保留空間,質疑先人也質疑自己。



質疑傳統很簡單,質疑 對傳統的質疑反倒是大家比較少在做的,而且有時候為傳統護航還會被冠上「被洗腦」的帽子。

為政府「護航」也是一樣,或許會錯,但若處在一個大家都在罵政府的環境裡,我想我總該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錯了,反正靠盃政府的人那麼多,不差我一個。

而我若對了.......其實多我一個也沒什麼作用,這個論點失敗。


總之,我很討厭那種「你應該要懂得質疑政府與傳統」的苦口婆心姿態。

打個比喻,如果有個男的敢在大家面前說他有大男人主義我會很欣賞他,因為這種人很少了,現代人已習慣擺出PTT的姿態,真的怕太太還是裝的沒人知道,反正這就是再普遍不過的現象。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笑點全寫在臉上

對一個伺機而動尋找笑點的人來說,世界上有些人,極少數,身上帶著與笑意千絲萬縷的律動。

可能一個做作的蹦臉世界也為之地動天搖。

因為我笑了,笑得很扭曲。



據說笑點來自於對事物的敏感,政治笑話是也、黃色笑話是也、種族歧視笑話也是也。

而有些人的臉,滿滿都是笑點。

那個觸發笑意的纖細是鬼斧神工的,不著匠氣,一舉而就。

說到這,不得不讚嘆一下文法老師蘇克保,不愧是膽敢挑戰吉本興業的男人。



很多人常蹦著臉,看起來很嚴肅,事實上眼睛尖蔟起來都是在尋找那一絲絲的敏感,抓著瞬眼即逝的好梗、爛梗、硬要凹的梗。

難得有時候遇到這種人,聊著聊著我的眼睛也會瞇起來,嘴角要笑不笑。

台語叫「ㄉㄨˋ牌」啊!

我還在「說書人」的層次,像蘇克保老師那種級數的叫做「材料」、「原型」,他們不斷擴展既有領域的材料與層次,是讓宇宙膨脹的動力之一。


于美人說過講笑話可以測出學生的國文實力大概在哪裡,我則相信笑話本身就是個檻,一步一重山,搞笑能力是步步積累的,而那些搞笑大王就是高山。



最近班上幾座高山即將缺席,想舉杯為他們致敬。

並祝福他們將來成為搞笑藝人。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關於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 關於性別與單複數

英文已沒有性別文法了,可喜可賀,不然的話,很可怕。

所謂性別文法就是把名詞、冠詞、不定冠詞分成陰陽性(法文、西班牙文)、或陰陽中三性(德文),而且形容詞也會隨著後接的名詞而變化。

台灣人常說中文精確性差,其中的某些人會用印歐語言做比較,提出一些具體的例子,而其中一項就是性別文法。

比如:歐洲人因為注重精確性,所以才會發展出性別文法云云。

在我沒有接觸德文之前,我對類似的話採取聊備一格、姑且聽信的態度,雖然有點不服氣,卻無從置辨。

現在,嗯...

用比較周延的說法:或許,可能,假設印歐民族真的比較注重精確性,也因而發展出性別文法,但是,性別文法根本無助於精確的表達,反而害慘了他們的後代。

用中文舉例,假設狗為陽性、貓為陰性,而其性別影響到冠詞與形容詞,如下:

一個可愛的狗在追壹个漂亮地貓。  或是    那個狗在追娜个貓。

而且所有的名詞都得分陰陽性,包括科學名詞、人體器官、生活器物.........

會不會覺得很無謂?   對於精確性有什麼幫助?   知道貓跟狗是陰的還陽的有什麼重要性?    可以幫人們更加理解語義嗎?

很不幸,印歐語言就是這麼搞的。

因為台灣的環境很愛揚外貶中,反倒很想對印歐語言說一句重話: XD  性別文法根本就是文法史上的災難,嚴重浪費文法又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用處,我只想到一個,以德文來說,可以用定冠詞 der,die,das來指稱事物,即代名詞,而當我用陽性代名詞指稱時,收聽者就會知道我指的是陽性的事物,比如裙子、蘋果、鳥、月亮......

就這樣了。


英文曾經被歐洲大陸的人瞧不起,其中一個原因是其文法大幅偏離印歐語言應有的文法,大大地簡化了。

靠!   固守印歐語言的文法才是真的瘋了,性別文法就是其中好例。



印歐文法還有另一個特點,單複數文法,比較原始一點的語言還分成單雙複三數,厲害得緊。

個人覺得單複數不必要,因為印歐語言的冠詞很發達(不敢說全部都如此),大大降低單複數文法的必要性。












人的行動一定會有動機(發呆除外),寫了那麼多不過就是為了反駁一句從小聽到大的話:中文的精確性不如英文。

軍人的榮譽

幾星期前上德文課的時候,突然對老師的一句話感觸很深,稍做發想後還有一種愰然大悟的感覺,算是今年第一遭吧!


德文老師慣例又做一些課外的故事分享,講到他當兵時感到不平的事。

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軍中常見的學長學弟制。當老師的同梯也變成學長後,竟然也開始凹新兵,且老師質疑他們時,他們也不管,理直氣壯地說:啊本來就是這樣啊!   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被學長凹的。


聽到老師的分享後,可能若有似無地聯結到以前當替代役的經驗,倒頗能理解老師的同梯為何會重施故惡。

當初去成功嶺時,軍中有一群來自三重的流氓,行事囂張,但長官們也不怎麼想管,息事寧人。

那個經驗我自己有做一番解釋:其實那些長官們跟我們一樣,做一年就閃,當然能大事化無最好,何必多事?

那些長官帶隊還滿通情達理的,有機會就會讓大家去買飲料,抓到有人偷抽菸,也沒做什麼動作。

我不討厭他們那種鬆散,甚至幾近於無紀律的帶法,主要的原因是,對他們來說、在那種環境與制度,真的沒必要認真。


幾年後的現在,聽到老師的故事,突然想到另一個重點,就是軍人的榮譽感。

不管是替代役還是一般兵,其實都是一年就閃,而且大家都帶著數饅頭、快點混完回正常社會的心態,所以,何必重視不關痛癢的正義?   又何必去矯正惡習?   說真的,就那麼一年,前小半被學長耍,後大半幹嘛不作威作福爽一下?

但如果有榮譽感,大家都想要台灣的軍隊越來越好,我相信老師對同梯的勸戒會起到作用,至少不會雙手一攤,大方承認就是要凹學弟。


突然想起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名將要帶兵,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軍人們要重視服容、寢務等細節,久了久之紀律就出來了,戰鬥力也提升了。

當初我不懂,認為軍隊強不強跟服容等細節有什麼關係,歷史上有的是帶領民兵窮寇闖蕩成名的名將,似乎沒什麼邏輯,現在想起來倒覺得頗有道理。

當自身要求提高,就會瞧得起自己,也會讓別人刮目相看,榮譽感自然產生,而一旦產生了榮譽感,就會加強對於所屬單位的認同感與使命感,開始會想優化自己的團隊,當這種意識形成後,將領自然就容易管束與訓練,戰鬥力由此漸增。



反觀台灣的軍人,已成為一個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爛地方,而且對軍人的印象也不佳,認為是國家的米蟲,養兵也不知道要幹什麼用,這樣一來,台灣軍人還有什麼栄譽感?   還有什麼認同感?

只有一些兵種例外,就是特別操的單位,比如蛙人、莒拳隊等等,因為是精英的精英,當然會有榮譽感。

而且,現在當兵基本上只要十到十一個月,這種短期兵只會加強大家混完快閃的意識,更不可能會產生什麼榮譽感與使命感,個人覺得這種兵制不如不要。


有段時間對中國兵制史有興趣,略一涉獵,若有似無的心得對當下台灣兵制產生一些想法,可惜現在都忘了,又何況對於台灣兵制沒什麼瞭解,其實也無法多說什麼。

關於學運與警察

無法查看此摘要。請 按這裡查看文章。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for Love or Money

今天做志工時,看到一位歐吉桑,穿了一件New Balence主辦的馬拉松的衣服。

背面各寫中文跟英文的slogan

中文是為愛而跑,英文是

for Love or Money


哈哈哈!    真是有自省精神的品牌啊!

不愧是 New Balence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日文 日本 日本人

因為二戰侵華,小學開始接觸歷史後就不喜歡日本,他們的禽獸行為號稱近代史最人渣也不為過,而且整個國家的反省態度也極差勁。

如果,我不是個在意歷史的人,我想或許我不會有那麼大的悢意,何況生在台灣,要討厭日本有點困難。


台灣有個奇特的現象,大家可以很自在地在麥當勞罵美國人垃圾、每天使用 made in China 的商品也不妨礙滿口抵制陸貨,或是用三星產品時極盡能事地羞辱韓國人。

But  用九把刀這幾年很愛用的But

當日本貨品與品牌「極」大量地充斥在台灣生活裡,且日本不時挑起新仇舊恨時,台灣人抵制日貨的聲音卻稀微至不可聞,朋友之間靠北日本侵華據台惡行的聲音也極少聽到,從小到大二十幾年,我從六七八年級的人口中聽到大概才十幾次吧!

很奇怪,年輕人之間,檢討日本的言論最好別出口,會尷尬。

那個尷尬的點,我覺得用「台灣極度媚日」來解釋仍不能盡得其意,似乎還差點什麼。最近另有想法,但暫作保留。


還記得小時候在連絡簿寫到我很討厭日本,老師竟然特地提出來在全班面前講,說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日本人的產品 ...中略,已忘... 不應該留有恨意。

那位老師對我很好,同學都說我頗受寵,我對她也有些敬意,加上當時我覺得老師的說法夠充份,我接受了她的講法。

現在回頭看,如果當時我不是小三小四的學生,而是高中或大學生,我會怎麼回?

或許老師只是要撫平小孩子的恨意,有很多可能,這些東西不可能在僅僅去來兩次的溝通就可以表露清楚,我也不想搞清楚。 何必呢?

不知道那件事對我後來有沒有影響,但那是記憶中首次反日言論大衝突。

我相信,應該是從那次開始,我不再輕易表露對日本的不滿,加上處於台灣這個對日超親善、甚至會美化其挑釁的國家 (台灣只會大聲疾呼注意大陸與政府的洗腦,卻從不注意日本方面的洗腦,這就像一個在蘋果上班的人每天靠盃微軟置入性行銷、卻從未發現自己深受蘋果影響一樣 ),漸漸地就不怎麼管日本議題了。

順帶一提,高中時因為一位信法輪功的班導的關係,一度很關注法輪功,我把轉法輪看完,然後與其死忠信徒筆戰,攻擊他們的偏激言論。

那時我一度憂慮法輪功那個新興宗教會嚴重影響台灣,有點想與其周旋到底的心態。

他物所擾,對日本的恨已淡得很,又何況日本文化舖天蓋地,談興所至,少有不扯上日本的,在一種敷衍的心態下,徒剩無形無質的立場 ─ 我不喜歡日本,日本這個國家應該被深刻檢討 ─ 如果有人問我對日本的看法、或以為我喜歡日本時,我就不得不說出來了。

後來也選了日文系,因為我想學第二外語。

很諷刺,儘管日本是近代傷害中國最深的國家,卻也是保留中華文化最多的二當家,不僅在其文化,也在其語言。

秉著一種「日本與日文是兩回事」的態度,我不覺得加入日文系損到了什麼原則,反倒覺得實踐了理性。

然而,理性有時代表著 ─ 其實你沒有那麼討厭。

沒錯,一個小時候對日本憤懣不平的小孩到了青年時期,基本上已與一般台灣人無異了,不再想為了日本議題製造尷尬。

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化吧!

我認了,甚至連「我認了」這樣的感悟也無,自然而然地就無感了。


直到2012年日本購島事件,不僅對日本的霸道,還有對整個台灣社會的媚日表現,情緒大爆發,終於把那個小孩叫了出來。

那次事件,深刻體悟到台灣的媚日程度。一位知名媒體人,在FB只會罵大陸人亂砸日貨的脫序事件,對日本方面不置一辭,後來被人靠盃,戰到最後竟然用「每個人看法不同」來收尾。

原來涉及國土問題可以用「看法不同」來做擋箭牌?  他還經常靠盃大陸統台野心呢!

實在很想回他:將來你在罵統媒時,看到「看法不同」四個字時請閉嘴。

可怕的是,我發現像那樣的人不可勝數,他們很有正義感、很愛國、很關注國家議題,但一看到日本人馬上轉頭,好像良心是日本人養的。

回想當初我憂心法輪功時的無力感,不禁有點想笑,比起台灣的媚日,法輪功算什麼東西?

很想對那些正義感遇到日本會轉彎的人說:將來那些尊敬你們的正義感的後代問你們對國共兩黨與對日本人的檢討怎麼天差地遠時,你們要怎麼回答?   你們又有什麼好理由?



最近終於有位同學甘冒尷尬問我為何討厭日本人還選日文系,我用很理性的回答答覆之,可是我心裡清楚,如果購島事件早發幾年,雖然還是會想學日文,但我絕不會進日文系。

進了日文系,有些事就錯亂了。

2012年步上花東之旅時,日本購島事件正如火如荼,心中鬱鬱,行至台東都蘭時有幸得一位老闆收留兩三日,其間遇到一位會講中文的日本人特地慕老闆之名來訪,我向他說我也是日文系的,歡迎他來台灣玩。

沒想到老闆與之談話時竟然花了約莫十幾分鐘跟他說日本對台灣的傷害、日本人要懂得反省云云。

我有點嚇到,一來是我覺得在當時的場合沒必要,二來是第一次在實際生活裡碰到即便會造成尷尬也要曉以大義的人。

(曾在新聞看到,一位大陸人在店門口貼「不歡迎日本人」云云的大字,一位日本人聞知後特地過去向他鞠恭。對照日本購島時,台灣的日本大企業如期開幕,日本企業主呼籲政府別蠻幹時,片語不提台灣......  台陸兩方實在天差地遠

我佩服那位老闆,她做得到,我做不到。心下讚嘆之餘,當下的我卻也有些尷尬,因為老闆話中也帶到說台灣年輕人已不懂得檢討日本人等言語。

之後想再跟老闆說些深表贊同的話也多餘了。



另一件與之類似的事。

修德文通識時,一位長得很正、與我在班上較熟稔的英文系同學說德文好難,我就問她為何當初選語言通識課時不修日文?

她斷然且迅速地抛出一句話:我不喜歡日本人。

我愣住了,儘管想附和,情勢上前後表裡又不叶,多說什麼也無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