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鑽戒文化對想像力的扼殺

參考:
http://mrjamie.cc/2013/03/20/diamond/

結婚買鑽戒已成為約定俗成。


個人覺得很諷刺。

雖然鑽石的切割、透明度及顏色都很重要,不過切割與透明度一般人不懂,而鑽石的顏色通常都透明的,有顏色的極貴,所以大家講到鑽石普遍只會過問其克拉數與價錢。

這種「講究」跟喜歡掛超粗金項鍊的老人有多大差別嗎?

差別只在鑽石看起來比較夢幻,而金條整個很「實在」,非常 down to earth


寶石世界裡,光是常見聞名的就十幾種,且知名的寶石通常都會被附會一些特質與內涵,形成頗豐富的詮釋領域。

如果沒有鑽石,喜歡東方文化的人可以買古玉或水晶,想代表女方的內斂可以送琥珀、珍珠;想襯托女方的典雅可以選祖母組、青金石;想突顯女方的熱情可以考慮紅寶石。

有這麼多的講究這世界才算完整吧!  事實上以前的世界本來就是這麼精采,鑽石在定情物市場奠定霸權僅僅是上個世紀的事而已。

鑽石霸權逼使所有人苦哈哈地在商人炒作出來的高價市場裡討價還價。

以同樣的價錢,明明可以選擇更多樣貌且分量足的珠寶。


尚且,為什麼非戒指不可?

本來華人就沒有固定於某種形式的定情物,講究的大概就是一種以貴重物品許定終生的心意。

古代有夫妻將玉飾斷為兩截,各持一邊做為定情物。

想法非常地簡單,卻是戒指所做不到的生動寓義。

如果大眾捨棄戒指這個框架,定情物設計市場會有創意大爆炸;也或許不會,畢竟越是重要的事物越是仰頼經典,但至少定情物可以多出幾款經典式樣,而非一定就是戒指。
(戴戒指會阻礙手指血液流通,有時還會拔不下來。手環、耳墜子、項鍊、佩玉不都很棒嗎?甚至是刺青,刺了就是一輩子,或是後悔一輩子。許定終身之信誓之重恐怕莫此為甚

被鑽戒束縳住就如同情人節只能送紅玫瑰,徒然浪費了其他花朵的美麗以及選配花語的趣味,非常非常非常的呆板、無聊、沒心思。


說到花,最近才知道原來以前的媽媽節曾經雙花並茂,一種花是華人象徵母親的萱草,也就是金針花,一種是康乃馨。

到了現在,要不是看了介紹植物與文化的冷僻專書,壓根不知道曾經有過送金針花的媽媽節,明明才幾十年前的事而已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台灣喊多元化不知道喊多少年了,可惜現實往往現實,常常所謂的開放也不過就是迎進強勢國的文化而已,其他國家的文化在台灣著墨甚少。

個人覺得,開放以致多元的完美狀況必須建立在國人對自己文化認同感或依頼度很高的前提上才能達成,不然開放只會加速「被強勢文化同化」的窘境,世界更趨單調。

當然現在要說不開放也不可能。


常有論述說老一代的保守心態限制了多元化,個人覺得在很多情況下那些死守傳統、抵住開放大門的老人才是英雄,替世界維持文化歧異度。

反而,多少人想過鑽戒這種外來文化把世界搞得多無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