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修行人與一般人

我總覺得,一心要去掉執著的修行人反而比一般人更多執著。


1. 雖然因果論看起來像是自然法則,只是佛家所說的那種因果我不太相信,比如殺一隻螞蟻會遭致報應等等,是嗎?    那為何很多開國皇帝是殺人魔王?   還可以國祚長久。 ( 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殺人無數,但他的血緣世系傳至今天近千年,英國皇室是全世界最長的王室之一

有些教派會用前世因果來解釋,那就完全無法索解了,也無法去証誤。

教人戒殺是好的,但就去執著這層功夫來看,我覺得基督教「以信得救」的想法更能讓修行人了無憂懼。

我相信有人可以修到能夠坦然面對自身果報的境界,不過跟基督教信仰相比,後者心底必定更為輕鬆。



2. 面對自然界的不忍。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割肉餵鷹。

受過達爾文思想洗禮的現代人面對叢林法則會覺得很自然、很應該,而很多修行人卻過不了這一關,故而印度有僧侶讓老虎吃素、台灣有些修行人讓狗吃素,即便狗是雜食性動物。

有些素食主義者用人類的牙齒去論証人本來就應該吃素。的確,人類發達的臼齒與利於切斷纖維的門齒很適合吃素,但犬齒的存在証明人跟狗貓一樣都是雜食類動物,吃素之餘來點肉還不錯。



3. 吃得太清。

我佩吃素的人,且我相信吃素有益於環保。但就去執著這層修行來說,那些對鍋邊素與辛香料堅持不沾半點的人,難道生活中不會有很多顧慮嗎?

事實上,吃得太清淨會造成別人的麻煩,因為要特別替修行人另炒一盤素菜,鍋要重洗、筷匙必得分開。

有人說修行人吃葷會不舒服。

如果修行修到碰到些微葷味就不舒服、必得分別用筷否則不吃,那還叫什麼修行?   為什麼修行人可以在窮困與骯髒中安頓,卻不能忍受飲食染到一絲絲的葷腥?



4. 對於世俗的執著。

基本上,修行人不敢致富、不敢碰政治、不敢耽欲。一旦穿上修行人的袈裟就會有很多顧忌。

聽某老師總評:老子講無,莊子講去無。老子旨在去掉人對有的執著,而莊子更進一層,認為如果硬要去掉對有的執著,這份堅持其實也是一種「有」,還不夠灑脫。

以此比興,硬要去掉對利、威、名、欲的執著,其實也是一種執著。

曾看過大愛台一幕,某個師父對男主角說他手上鑽戒的鑽石只是一塊石頭,免不了的男主角開始若有所思。 (大愛台嘛!

能夠把鑽石當作石頭是一層功夫,可是把鑽石當作鑽石也是種境界,世界畢竟是欲界,一切善惡基本上都是欲在推動。某些思想家甚至把欲望的定義擴充到一切起心動念的源由。

黃金不應該永遠是黃金,也不應該永遠是糞土。

有些修行人律己甚嚴,禁絕一切沾染欲望的可能,清修苦行。

我覺得,固然一旦沉緬欲望中會遭致喪失的煩惱,可是禁絕欲望的同時難道就不會痛苦?  何故前者就不如後者?   為何厚此薄彼?

執著兩端,偏向任一邊我覺得都不對。



5. 對浪費的執著。

聽說慈濟人在吃完飯後會倒一些開水在碗裡,把所有食物渣屑喝下肚,不浪費一丁半點。

這種人,看到別人倒掉吃不完的飯菜一定會滿心痛惜。

我覺得,杜絕浪費可以用呼籲公眾習慣、科技與社會科學來達成,而過度的惜物之心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執著。

佛家的「不浪費」常常建立在「把食物吃下肚」這種觀念上, (當然積極如慈濟會做一些努力,比如把過剩的食物分發出去等等,值得肯定) 問題是,浪費的形成往往在購買或分配的瞬間就註定了,硬把東西吃下去於事無補,只會耗損自己的健康而已,還不如拿去作廚餘,可以減少社會使用的化肥總量。

與其在事後補救,不如在事前計較。

順帶一提,有些修行人甚至覺得浪費會有報應,那就是更大的執念了。



6. 慈悲的心也有其煩惱。凡人離不開物質,修行人離不開慈悲,所以有地藏王起願渡盡天下惡人、佛陀割肉餵鷹等佛家故事。

我認同慈悲心,然而,太多慈悲跟太多欲望相比,好像也是半斤八兩,甚至,我覺得感傷別人苦境之揪心比起喪失財物的痛苦也不遑多讓。



7. 輪迴的執念。

有些修行人會用師父的慈祥坐化來昭告信徒人在另一個世界高下有別,有人可以脫離輪迴,有的會墮入餓鬼道。

這不也會引起執念嗎?



8. 太重視善惡之分。

持戒本身就是一種執著,而有些修行人很糾結一些小善小惡,比如說謊、鍋邊素、不小心破戒等等。

對此,古代的「士」更為坦率自然,他們了解持戒是為了杜絕衍成惡習的可能,目的明確,不會多想一些有的沒的,所以能夠不拘泥於小差錯,且更能應時機變。

而修行人則是一犯小錯就會自我警戒種下一個「惡因」,反而不灑脫。

說到底,還是因果論的作用。


9. 對「看開」的執著。這幾年很流行一種說法:人生的歷程不管好壞都有他的道理。個人覺得,真理不可知,人怎麼能斷言自己的一生經歷都有她的道理?

無非是希望人們看開,但換個角度想,如果自己就是那種看不開的人,或是自己的經歷實在太令自己後悔,硬是要看開,難保不會走入另一條死路。

如果看不開而選擇發洩憤怒、找樂子來淡忘、或怪罪命運與上天、或怪罪別人(當然怪罪別人很差勁),難道就不是一條可行之道?

修行人總期望能化開不平之氣,求心裡祥和。這是很厲害的功夫,問題在於,法門千萬,未必尋求化解之道才是正途,畢竟人人不同,如果注定要後悔,即便後悔很痛苦也未必不好,修行難道就不痛苦?

修行人可以習慣痛苦,一般人也可以習慣悔恨。

佛陀可以祥和地面對父母喪亡,這當然是極高段的修為,可是一般人的痛不欲生難道就次於佛陀?   我覺得未必,人於大慟之後必有所得,何況要達到佛陀那種境界難道不用付出努力與修持?  




如果說,把修持中的一切「執著」視為一種選擇並坦然接受,其實也不算執著,因為硬要去掉一切執著也會落入執著。而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修行人其實如凡人,而一般人也未必就遜於修行人。

若以「去執著」為標準而言,一個人在追求名利後感到痛苦,而最後悟道,跟一個修行人修行多年而悟道,其實沒什麼差別,一樣都有過程與痛苦,且凡人在物質世界的感觸也未必不如修行人的修煉。

而若某個人很幸運,在物質世界裡打滾一輩子沒有太大的痛苦與感悟,那其實更幸運,只要他對自己的一生很滿足,覺得感恩,他的境界也不遜於持戒一輩子的苦行僧。

大家都有各自的痛苦,大家都有各自的看不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