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關於日據建築

這幾年流行一個論調,就是比較日據、國民黨兩時期的建築來靠盃國民黨政權美學意識之低落,而台灣人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毫無美學素養可言。

諸如此類。

說實話我也認為日本人的美學素養勝過國民黨與台灣人,問題是那些舉証有問題。


日本來台時跟國民黨來台時的國力完全不能比,一個處於國力上昇階段,且招覽日本富人來台開發。
(「感謝」日本人對東亞、東南亞人民的迫害、壓榨與殺掠。很多憤青講到日據時代只會談美學,卻從不靠盃把台灣扯入二戰漩渦等事,其正義感看到國民黨運作正常,看到日本人立刻裝死

一個是打完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苟延殘喘的政權,兩方在建築美學上的心力處於完全不對等的高度。

不然國民黨怎麼會大量承繼日據時代的官廳?

然而,當國民黨財政有餘裕時也有花大錢請設計師蓋官方建築及公共建設,知名的有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101大樓 (採BOT)、台北市貿、劍潭捷運站(曾入選世界十大最有特色捷運站)、北投圖書館、關渡大橋、圓山大飯店、淡水漁人碼頭等等。

日據時期與國民黨政權至今年數相當,可我沒法列舉所有日、國兩代的建築,實在太麻煩。

就算可以,兩代風格的差異又要怎麼比較?  比如鶯歌陶瓷博物館跟台灣博物館 (本為了紀念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而蓋)要怎麼比?


有人可能會說國民黨畢竟繳了太多失敗作,足証其美學之用心不足。

儘管認為此說仍有檢討餘地,但勉強可以接受這說法,總好過相信那些隨便的論証。



除此了靠盃政府,很多人也會用日據時期的平民建築來對比台灣人美學素養之不足。

比如用日式木造建築、仿歐式石造建築來對比台灣現代醜不拉機的水泥樓房。

不管這論調的結論對不對,問題在於這種比對犯了舉証不對等的錯誤。

為什麼拿醜不拉嘰的水泥樓房來比?  怎麼不去比九零年代就十分常見的公寓大廈?

稍微有水準的大廈建築也擁有豐富的現代建築語彙,我就不信兩方相比能夠輕下評判。


另外,看了一些日、國兩代的街景照片,發現日據的街道比較齊整合諧,不像台灣現代街頭那麼雜亂不齊。

這就是市鎮規劃的問題。聽說現在京都也是,房子不能亂蓋。

佩服日本政府的魄力,也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跟進。只希望如果台灣政府真的硬起來民眾不要靠夭,房子太醜拆不得、道路重新規劃不讓地、移動路樹被靜坐 。(記得有篇文章說路樹在移動時的死亡率頗高


關於建築,另外延伸。

覺得有趣的是,日據時代有錢人蓋的歐式建築一如現在有錢人蓋洋大樓,各有各時代的講究與建築語彙,可是在直觀感覺上,仿歐式石造建築總是比水泥大樓耐看,而古代木造建築與現代水泥造住家更是不能比,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

兩造經濟層級相當的建築,前後兩代相比都是復刻為王。


以前覺得台北應該學台南做出在地老房的價值與質感,後來又覺得什麼都學台南沒意思,而且當老房文創泛濫後,恐怕不久會被這幾年漸漸高漲的「文創集體嫌惡」標誌為「文青必去」之類的刻板icon。

再者,好比說台南林百貨,搞復刻其吸引力沒話說,反觀台北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雖然也會蒼老,可是人家老起來是金士傑或克林伊斯威特,有型又有戲,台北的老人家就只是一般的老人家。


可能對現代人來說,高樓大廈就是現代的東西,其歷史不夠長遠以架構回憶長廊,無法帶給我們滿廂的懷想。

也或許是個人想法與人不同或見識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