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用來承載思考的虛擬世界

我覺得網路上的虛擬身分有個好處,就是承載真實生活所不能承受的激烈辯論。


這幾年打國民黨的行動越演越熾,討論政治的風氣也慢慢上揚,有趣的是,我覺得生活中討論政治的激烈交鋒其實跟十幾年前的景況差不多,甚至我覺得還不如,現實生活根本沒多少人在談政治。

我想阿扁上任那前後幾年,台灣社會激烈對立之戾氣所造成的反感與迴避心態仍然延續到現在,以前我覺得這很不健康,最近我想法變了,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歷史遺產」。

想法的轉變源於現在漸與真實生活分庭抗禮的網路世界。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代表青壯年的鄉民世代正式宣告確立,已經可以預期以後政治人物的力量將依憑於網路輿論的消長。

也就是說,改變政治的先決點幾乎轉移至虛擬世界了,既然如此,何必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立場的親朋好友爭吵傷感情?


以前以為年輕人不關心政治,等見識到網路的洪流後才覺得現在參與政治、且有實質影響力的年輕人根本是空前的多。

以往,就算是最對立的2000年左右,現實中為政治爭吵的人仍然算小眾,而且沒什麼影響力,畢竟與己爭吵的只是一般人而已,憑什麼要聽他們的話?   有實質影響力的只有那些在報章發表社評以及有能力引領輿論的高手。

現在FB的堀起,靠著按讚與分享,可以在短期之內捧紅某個名人或名言,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機會發出有實質影響力的話語,門檻大輻降低。

另一方面,網路不像媒體,不管某政黨再惡質總有黨媒美化與護衛,抗衡撻伐輿論;而網路世界不同,只要某政黨不得人心,馬上惡評如潮,如紅藻汙染般一下子瀰漫整片平台。

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在短期內達成決定性力量去影響政治,如洪仲丘事件與佔領立法院,現在政府已很難用媒體去分化群眾意見;壞處是,對比於以往,現在的人面對的已不是現實生活中少少的政治熱衷者,而是一下子一面倒的網路輿論,所謂三人成虎,現在比較無法堅持自己的反對聲音。

台灣不是很討厭一窩蜂嗎?   我覺得網路的崛起帶來的就是一個容易一窩鋒的輿論環境。

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常常按讚的年輕世代。



總而言之,網路力量的堀起十分完美地解決了憤青的兩難,在網路上只要匿名就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網路戰線的影響力又能如諸侯之劍般傷敵無數 (如果是輿論名家就是帝王之劍了),日常生活的爭吵只是匹夫之劍,每天吵吵吵,又能改變幾個人?

另外,筆戰是優於口頭辯論的,筆戰更為周全而少變因。

所以,思想就交給虛擬世界,然後在真實生活裡合諧做人。


有些時候,大家仍然必須以實際行動去護衛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如上街抗議,但除非是抗議的領頭,基本上上街抗議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交友,台灣一般人都有包容立場的雅量。

假如看到別人上街抗議就心懷不滿也太靠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