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story/8175/923447-%E5%90%B3%E5%AF%B6%E6%98%A5%E5%B8%B6%E9%A0%AD-%E5%B0%8B%E6%89%BE%E5%8F%B0%E7%81%A3%E7%89%B9%E8%89%B2%E9%BA%B5%E5%8C%85
沈方正:溯源才能走得長久。
我一直認為這種類似的標語是現代版的「仁者無敵」。孟子講仁,不管實不實際儒士們也只能唯唯諾諾。
而在言必稱文化的現在,不管你信不信根源這種事多少也得給點面子。
溯源真的很重要嗎?
歐風、日式麵包沒在溯台灣的源還不是賣得超好。
事實上一般的麵包店,非台式麵包佔的空間都在一半左右,更別說越來越多的麵包店都以外國麵包為主打。
真的貼近台灣人的真實生活,現在大部份的台灣麵包店根本沒有那麼「台」。
溯源才能走得長久。這句話可以解釋得很淺,也可以解釋得很玄。
如果解釋為融入地方特色就很淺,如同一個外國人拍日本風電影特意加入武士刀、和服、茶道、相撲,然後就以為抓到精神了。
(當然,特色濃厚的電影才能騙外人,推銷與真實內涵的交集有時可以很小
個人覺得,如果真的有「根源」這回事,去調查地方人士的口味自然會找到蛛絲馬跡,如歷久不衰的肉鬆麵包,而如果沒有這回事硬要溯源也只是一種「古風復興」而已,而不是親民的「大眾口味」,好比說以前台灣人的生活很重視茶,但現在要推展生活茶,別說年輕人,四五十歲的人都不一定買帳。
溯源才能走得長久 這句話解釋得玄一點,比如:謙卑地問鄉親父老的舌頭,他們自然會指引你一條明路。
用這種解釋就很難攻破了。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現代開明思想的迂闊
有次無聊轉到 大學生了沒,裡面在講男女朋友對雙方的不滿。
大學生 要做到多深刻是不可能,頂多就兩位情感專家在那邊替「即興演員」解惑,而誰知道那些大學生說的是真的還是效果?
兩位情感專家,一中年男,一略老女,一個思想較前衛,一個較保守,基本上兩者持相反意見,但為著節目輕鬆和諧的調性,會盡量異中求同。
其中有一個問題,男方對女生的生活習慣不太認同,忘了是什麼,好像是房間太亂、看到家長禮貌不太周到等等。
女性專家以過來人的口吻說,這些問題雖然瑣碎,卻真的會衍成大問題,得要小心處理。
男性專家則不置可否,認為既然喜歡一個女生,就讓她做自己就好了,沒必要一定要去改變她。
男專家的觀點比較偏近現代人的觀點,比起以往為了維持婚姻而磨合得很痛苦的古早婚姻觀念,對現代人來說,維持個人的完整可以說是對上一代的反省與調整。
然而,我覺得那位男性專家講的是原則,而非面對日常問題應該有的態度。
原則是一回事,應時而變是一回事,什麼都講原則,我覺得就是所謂的迂闊。
古代人動不動就把仁義大道搬出來講,造成不務實的缺點。
而現代,動不動就把自由、適性發展、民主等大道理搬出來壓人,難道不也是新一代的「詩云子曰」?
死守原則自有其好處,倒不是會變通就一定比較好。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藏書閣的主人期限將至,喚其二子問他們對書樓的經營有何想法,其中一位會通權達變,一位則死守原則,絕不肯損及書樓分毫,想法迂直。
但老先生傳給了後者,而後者也不負所託,儘管經歷很多困境,終於挺過來把藏書樓保住。
我不太記得藏書閣老主人的想法是什麼,反正故事本身已有明顯的喻示,不多說。
總而言之,要看出古人的迂腐很容易,因為歷史已做出批判,但要看到現代思想的迂腐很難,因為難以預料死守原則會成就偉大,還是會淪為笨蛋。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關於日據建築
這幾年流行一個論調,就是比較日據、國民黨兩時期的建築來靠盃國民黨政權美學意識之低落,而台灣人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毫無美學素養可言。
諸如此類。
說實話我也認為日本人的美學素養勝過國民黨與台灣人,問題是那些舉証有問題。
日本來台時跟國民黨來台時的國力完全不能比,一個處於國力上昇階段,且招覽日本富人來台開發。
(「感謝」日本人對東亞、東南亞人民的迫害、壓榨與殺掠。很多憤青講到日據時代只會談美學,卻從不靠盃把台灣扯入二戰漩渦等事,其正義感看到國民黨運作正常,看到日本人立刻裝死
一個是打完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苟延殘喘的政權,兩方在建築美學上的心力處於完全不對等的高度。
不然國民黨怎麼會大量承繼日據時代的官廳?
然而,當國民黨財政有餘裕時也有花大錢請設計師蓋官方建築及公共建設,知名的有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101大樓 (採BOT)、台北市貿、劍潭捷運站(曾入選世界十大最有特色捷運站)、北投圖書館、關渡大橋、圓山大飯店、淡水漁人碼頭等等。
日據時期與國民黨政權至今年數相當,可我沒法列舉所有日、國兩代的建築,實在太麻煩。
就算可以,兩代風格的差異又要怎麼比較? 比如鶯歌陶瓷博物館跟台灣博物館 (本為了紀念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而蓋)要怎麼比?
有人可能會說國民黨畢竟繳了太多失敗作,足証其美學之用心不足。
儘管認為此說仍有檢討餘地,但勉強可以接受這說法,總好過相信那些隨便的論証。
除此了靠盃政府,很多人也會用日據時期的平民建築來對比台灣人美學素養之不足。
比如用日式木造建築、仿歐式石造建築來對比台灣現代醜不拉機的水泥樓房。
不管這論調的結論對不對,問題在於這種比對犯了舉証不對等的錯誤。
為什麼拿醜不拉嘰的水泥樓房來比? 怎麼不去比九零年代就十分常見的公寓大廈?
稍微有水準的大廈建築也擁有豐富的現代建築語彙,我就不信兩方相比能夠輕下評判。
另外,看了一些日、國兩代的街景照片,發現日據的街道比較齊整合諧,不像台灣現代街頭那麼雜亂不齊。
這就是市鎮規劃的問題。聽說現在京都也是,房子不能亂蓋。
佩服日本政府的魄力,也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跟進。只希望如果台灣政府真的硬起來民眾不要靠夭,房子太醜拆不得、道路重新規劃不讓地、移動路樹被靜坐 。(記得有篇文章說路樹在移動時的死亡率頗高
關於建築,另外延伸。
覺得有趣的是,日據時代有錢人蓋的歐式建築一如現在有錢人蓋洋大樓,各有各時代的講究與建築語彙,可是在直觀感覺上,仿歐式石造建築總是比水泥大樓耐看,而古代木造建築與現代水泥造住家更是不能比,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
兩造經濟層級相當的建築,前後兩代相比都是復刻為王。
以前覺得台北應該學台南做出在地老房的價值與質感,後來又覺得什麼都學台南沒意思,而且當老房文創泛濫後,恐怕不久會被這幾年漸漸高漲的「文創集體嫌惡」標誌為「文青必去」之類的刻板icon。
再者,好比說台南林百貨,搞復刻其吸引力沒話說,反觀台北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雖然也會蒼老,可是人家老起來是金士傑或克林伊斯威特,有型又有戲,台北的老人家就只是一般的老人家。
可能對現代人來說,高樓大廈就是現代的東西,其歷史不夠長遠以架構回憶長廊,無法帶給我們滿廂的懷想。
也或許是個人想法與人不同或見識不足。
諸如此類。
說實話我也認為日本人的美學素養勝過國民黨與台灣人,問題是那些舉証有問題。
日本來台時跟國民黨來台時的國力完全不能比,一個處於國力上昇階段,且招覽日本富人來台開發。
(「感謝」日本人對東亞、東南亞人民的迫害、壓榨與殺掠。很多憤青講到日據時代只會談美學,卻從不靠盃把台灣扯入二戰漩渦等事,其正義感看到國民黨運作正常,看到日本人立刻裝死
一個是打完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苟延殘喘的政權,兩方在建築美學上的心力處於完全不對等的高度。
不然國民黨怎麼會大量承繼日據時代的官廳?
然而,當國民黨財政有餘裕時也有花大錢請設計師蓋官方建築及公共建設,知名的有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101大樓 (採BOT)、台北市貿、劍潭捷運站(曾入選世界十大最有特色捷運站)、北投圖書館、關渡大橋、圓山大飯店、淡水漁人碼頭等等。
日據時期與國民黨政權至今年數相當,可我沒法列舉所有日、國兩代的建築,實在太麻煩。
就算可以,兩代風格的差異又要怎麼比較? 比如鶯歌陶瓷博物館跟台灣博物館 (本為了紀念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而蓋)要怎麼比?
有人可能會說國民黨畢竟繳了太多失敗作,足証其美學之用心不足。
儘管認為此說仍有檢討餘地,但勉強可以接受這說法,總好過相信那些隨便的論証。
除此了靠盃政府,很多人也會用日據時期的平民建築來對比台灣人美學素養之不足。
比如用日式木造建築、仿歐式石造建築來對比台灣現代醜不拉機的水泥樓房。
不管這論調的結論對不對,問題在於這種比對犯了舉証不對等的錯誤。
為什麼拿醜不拉嘰的水泥樓房來比? 怎麼不去比九零年代就十分常見的公寓大廈?
稍微有水準的大廈建築也擁有豐富的現代建築語彙,我就不信兩方相比能夠輕下評判。
另外,看了一些日、國兩代的街景照片,發現日據的街道比較齊整合諧,不像台灣現代街頭那麼雜亂不齊。
這就是市鎮規劃的問題。聽說現在京都也是,房子不能亂蓋。
佩服日本政府的魄力,也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跟進。只希望如果台灣政府真的硬起來民眾不要靠夭,房子太醜拆不得、道路重新規劃不讓地、移動路樹被靜坐 。(記得有篇文章說路樹在移動時的死亡率頗高
關於建築,另外延伸。
覺得有趣的是,日據時代有錢人蓋的歐式建築一如現在有錢人蓋洋大樓,各有各時代的講究與建築語彙,可是在直觀感覺上,仿歐式石造建築總是比水泥大樓耐看,而古代木造建築與現代水泥造住家更是不能比,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
兩造經濟層級相當的建築,前後兩代相比都是復刻為王。
以前覺得台北應該學台南做出在地老房的價值與質感,後來又覺得什麼都學台南沒意思,而且當老房文創泛濫後,恐怕不久會被這幾年漸漸高漲的「文創集體嫌惡」標誌為「文青必去」之類的刻板icon。
再者,好比說台南林百貨,搞復刻其吸引力沒話說,反觀台北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雖然也會蒼老,可是人家老起來是金士傑或克林伊斯威特,有型又有戲,台北的老人家就只是一般的老人家。
可能對現代人來說,高樓大廈就是現代的東西,其歷史不夠長遠以架構回憶長廊,無法帶給我們滿廂的懷想。
也或許是個人想法與人不同或見識不足。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克卜勒難題
儘管較偏向「古今一般黑」的想法,但我承認畢竟在鼓勵包容的風氣洗禮之下,社會對小眾意見的包容性是高於上一代的。
大家普遍欣賞會提出質疑與異議的人。
大家都說群眾聚在一起會變笨,或許吧!但我相信,固然人們的某些本能,比如恐慌、服眾、維護面子等缺點會在群聚後放大,可是某些從小根植於心中的道德觀在群眾之中也較容易畏於目光而彰顯。
講道德太生硬,較親民的例子如「人品」、「理性」、「愛心」、「尊重言論自由」等。
然而,儘管在這個普遍尊重反思的時代,群眾真的有什麼重大的思考突破嗎?
別說什麼男女平權、同志人權、反思種族歧視、反思政府、超越藍綠、反思權威什麼的。這些東西根本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高牆,這些都是大家小時候在理性腦裡懂得支持的東西,只是做不做得到另當別論而已。
如果兩個立牌 ─ 反思政府跟支持政府、支持同性戀與拒絕同性戀 ─ 各自選一個去捷運出口揮舞,要選哪一個? 儘管都有風險,正常人都知道前者比較得民心,容易討讚。
大家都知道克卜勒的故事,為了堅持真理而死。
然後呢? 又一個烈士的故事,又一個不關痛癢的公民信仰。
如果換個講法,假設說這個世界上有個真理之神,有一天降臨面前說:其實真的有上帝,信仰異教會下地獄、白人真的比黑人優秀、優生學的確會讓世界更好、思想拑制其實是較完美的統治方式、民主制度是個錯誤......
你敢宣揚這些真理嗎?
還有更猛的,如果真理之神告訴你:其實同志真的會下地獄、其實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其實一夫多妻制是最好的婚姻制度......
敢宣揚嗎?
我覺得,要想到這些才能完全體會克卜勒此故事的精神。
講基督教迫害什麼的,沒有什麼置入感(大家每天都在譙基督教了,完全主從易位實在難以想像),思想上的啟發也不夠震撼與完整。
最重要的是,要敢想、甚至討論上述所說的才稱得上「萬事皆疑」、「心無定見」。
大家普遍欣賞會提出質疑與異議的人。
大家都說群眾聚在一起會變笨,或許吧!但我相信,固然人們的某些本能,比如恐慌、服眾、維護面子等缺點會在群聚後放大,可是某些從小根植於心中的道德觀在群眾之中也較容易畏於目光而彰顯。
講道德太生硬,較親民的例子如「人品」、「理性」、「愛心」、「尊重言論自由」等。
然而,儘管在這個普遍尊重反思的時代,群眾真的有什麼重大的思考突破嗎?
別說什麼男女平權、同志人權、反思種族歧視、反思政府、超越藍綠、反思權威什麼的。這些東西根本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高牆,這些都是大家小時候在理性腦裡懂得支持的東西,只是做不做得到另當別論而已。
如果兩個立牌 ─ 反思政府跟支持政府、支持同性戀與拒絕同性戀 ─ 各自選一個去捷運出口揮舞,要選哪一個? 儘管都有風險,正常人都知道前者比較得民心,容易討讚。
大家都知道克卜勒的故事,為了堅持真理而死。
然後呢? 又一個烈士的故事,又一個不關痛癢的公民信仰。
如果換個講法,假設說這個世界上有個真理之神,有一天降臨面前說:其實真的有上帝,信仰異教會下地獄、白人真的比黑人優秀、優生學的確會讓世界更好、思想拑制其實是較完美的統治方式、民主制度是個錯誤......
你敢宣揚這些真理嗎?
還有更猛的,如果真理之神告訴你:其實同志真的會下地獄、其實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其實一夫多妻制是最好的婚姻制度......
敢宣揚嗎?
我覺得,要想到這些才能完全體會克卜勒此故事的精神。
講基督教迫害什麼的,沒有什麼置入感(大家每天都在譙基督教了,完全主從易位實在難以想像),思想上的啟發也不夠震撼與完整。
最重要的是,要敢想、甚至討論上述所說的才稱得上「萬事皆疑」、「心無定見」。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修行人與一般人
我總覺得,一心要去掉執著的修行人反而比一般人更多執著。
1. 雖然因果論看起來像是自然法則,只是佛家所說的那種因果我不太相信,比如殺一隻螞蟻會遭致報應等等,是嗎? 那為何很多開國皇帝是殺人魔王? 還可以國祚長久。 ( 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殺人無數,但他的血緣世系傳至今天近千年,英國皇室是全世界最長的王室之一
有些教派會用前世因果來解釋,那就完全無法索解了,也無法去証誤。
教人戒殺是好的,但就去執著這層功夫來看,我覺得基督教「以信得救」的想法更能讓修行人了無憂懼。
我相信有人可以修到能夠坦然面對自身果報的境界,不過跟基督教信仰相比,後者心底必定更為輕鬆。
2. 面對自然界的不忍。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割肉餵鷹。
受過達爾文思想洗禮的現代人面對叢林法則會覺得很自然、很應該,而很多修行人卻過不了這一關,故而印度有僧侶讓老虎吃素、台灣有些修行人讓狗吃素,即便狗是雜食性動物。
有些素食主義者用人類的牙齒去論証人本來就應該吃素。的確,人類發達的臼齒與利於切斷纖維的門齒很適合吃素,但犬齒的存在証明人跟狗貓一樣都是雜食類動物,吃素之餘來點肉還不錯。
3. 吃得太清。
我佩吃素的人,且我相信吃素有益於環保。但就去執著這層修行來說,那些對鍋邊素與辛香料堅持不沾半點的人,難道生活中不會有很多顧慮嗎?
事實上,吃得太清淨會造成別人的麻煩,因為要特別替修行人另炒一盤素菜,鍋要重洗、筷匙必得分開。
有人說修行人吃葷會不舒服。
如果修行修到碰到些微葷味就不舒服、必得分別用筷否則不吃,那還叫什麼修行? 為什麼修行人可以在窮困與骯髒中安頓,卻不能忍受飲食染到一絲絲的葷腥?
4. 對於世俗的執著。
基本上,修行人不敢致富、不敢碰政治、不敢耽欲。一旦穿上修行人的袈裟就會有很多顧忌。
聽某老師總評:老子講無,莊子講去無。老子旨在去掉人對有的執著,而莊子更進一層,認為如果硬要去掉對有的執著,這份堅持其實也是一種「有」,還不夠灑脫。
以此比興,硬要去掉對利、威、名、欲的執著,其實也是一種執著。
曾看過大愛台一幕,某個師父對男主角說他手上鑽戒的鑽石只是一塊石頭,免不了的男主角開始若有所思。 (大愛台嘛!
能夠把鑽石當作石頭是一層功夫,可是把鑽石當作鑽石也是種境界,世界畢竟是欲界,一切善惡基本上都是欲在推動。某些思想家甚至把欲望的定義擴充到一切起心動念的源由。
黃金不應該永遠是黃金,也不應該永遠是糞土。
有些修行人律己甚嚴,禁絕一切沾染欲望的可能,清修苦行。
我覺得,固然一旦沉緬欲望中會遭致喪失的煩惱,可是禁絕欲望的同時難道就不會痛苦? 何故前者就不如後者? 為何厚此薄彼?
執著兩端,偏向任一邊我覺得都不對。
5. 對浪費的執著。
聽說慈濟人在吃完飯後會倒一些開水在碗裡,把所有食物渣屑喝下肚,不浪費一丁半點。
這種人,看到別人倒掉吃不完的飯菜一定會滿心痛惜。
我覺得,杜絕浪費可以用呼籲公眾習慣、科技與社會科學來達成,而過度的惜物之心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執著。
佛家的「不浪費」常常建立在「把食物吃下肚」這種觀念上, (當然積極如慈濟會做一些努力,比如把過剩的食物分發出去等等,值得肯定) 問題是,浪費的形成往往在購買或分配的瞬間就註定了,硬把東西吃下去於事無補,只會耗損自己的健康而已,還不如拿去作廚餘,可以減少社會使用的化肥總量。
與其在事後補救,不如在事前計較。
順帶一提,有些修行人甚至覺得浪費會有報應,那就是更大的執念了。
6. 慈悲的心也有其煩惱。凡人離不開物質,修行人離不開慈悲,所以有地藏王起願渡盡天下惡人、佛陀割肉餵鷹等佛家故事。
我認同慈悲心,然而,太多慈悲跟太多欲望相比,好像也是半斤八兩,甚至,我覺得感傷別人苦境之揪心比起喪失財物的痛苦也不遑多讓。
7. 輪迴的執念。
有些修行人會用師父的慈祥坐化來昭告信徒人在另一個世界高下有別,有人可以脫離輪迴,有的會墮入餓鬼道。
這不也會引起執念嗎?
8. 太重視善惡之分。
持戒本身就是一種執著,而有些修行人很糾結一些小善小惡,比如說謊、鍋邊素、不小心破戒等等。
對此,古代的「士」更為坦率自然,他們了解持戒是為了杜絕衍成惡習的可能,目的明確,不會多想一些有的沒的,所以能夠不拘泥於小差錯,且更能應時機變。
而修行人則是一犯小錯就會自我警戒種下一個「惡因」,反而不灑脫。
說到底,還是因果論的作用。
9. 對「看開」的執著。這幾年很流行一種說法:人生的歷程不管好壞都有他的道理。個人覺得,真理不可知,人怎麼能斷言自己的一生經歷都有她的道理?
無非是希望人們看開,但換個角度想,如果自己就是那種看不開的人,或是自己的經歷實在太令自己後悔,硬是要看開,難保不會走入另一條死路。
如果看不開而選擇發洩憤怒、找樂子來淡忘、或怪罪命運與上天、或怪罪別人(當然怪罪別人很差勁),難道就不是一條可行之道?
修行人總期望能化開不平之氣,求心裡祥和。這是很厲害的功夫,問題在於,法門千萬,未必尋求化解之道才是正途,畢竟人人不同,如果注定要後悔,即便後悔很痛苦也未必不好,修行難道就不痛苦?
修行人可以習慣痛苦,一般人也可以習慣悔恨。
佛陀可以祥和地面對父母喪亡,這當然是極高段的修為,可是一般人的痛不欲生難道就次於佛陀? 我覺得未必,人於大慟之後必有所得,何況要達到佛陀那種境界難道不用付出努力與修持?
如果說,把修持中的一切「執著」視為一種選擇並坦然接受,其實也不算執著,因為硬要去掉一切執著也會落入執著。而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修行人其實如凡人,而一般人也未必就遜於修行人。
若以「去執著」為標準而言,一個人在追求名利後感到痛苦,而最後悟道,跟一個修行人修行多年而悟道,其實沒什麼差別,一樣都有過程與痛苦,且凡人在物質世界的感觸也未必不如修行人的修煉。
而若某個人很幸運,在物質世界裡打滾一輩子沒有太大的痛苦與感悟,那其實更幸運,只要他對自己的一生很滿足,覺得感恩,他的境界也不遜於持戒一輩子的苦行僧。
大家都有各自的痛苦,大家都有各自的看不開。
1. 雖然因果論看起來像是自然法則,只是佛家所說的那種因果我不太相信,比如殺一隻螞蟻會遭致報應等等,是嗎? 那為何很多開國皇帝是殺人魔王? 還可以國祚長久。 ( 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殺人無數,但他的血緣世系傳至今天近千年,英國皇室是全世界最長的王室之一
有些教派會用前世因果來解釋,那就完全無法索解了,也無法去証誤。
教人戒殺是好的,但就去執著這層功夫來看,我覺得基督教「以信得救」的想法更能讓修行人了無憂懼。
我相信有人可以修到能夠坦然面對自身果報的境界,不過跟基督教信仰相比,後者心底必定更為輕鬆。
2. 面對自然界的不忍。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割肉餵鷹。
受過達爾文思想洗禮的現代人面對叢林法則會覺得很自然、很應該,而很多修行人卻過不了這一關,故而印度有僧侶讓老虎吃素、台灣有些修行人讓狗吃素,即便狗是雜食性動物。
有些素食主義者用人類的牙齒去論証人本來就應該吃素。的確,人類發達的臼齒與利於切斷纖維的門齒很適合吃素,但犬齒的存在証明人跟狗貓一樣都是雜食類動物,吃素之餘來點肉還不錯。
3. 吃得太清。
我佩吃素的人,且我相信吃素有益於環保。但就去執著這層修行來說,那些對鍋邊素與辛香料堅持不沾半點的人,難道生活中不會有很多顧慮嗎?
事實上,吃得太清淨會造成別人的麻煩,因為要特別替修行人另炒一盤素菜,鍋要重洗、筷匙必得分開。
有人說修行人吃葷會不舒服。
如果修行修到碰到些微葷味就不舒服、必得分別用筷否則不吃,那還叫什麼修行? 為什麼修行人可以在窮困與骯髒中安頓,卻不能忍受飲食染到一絲絲的葷腥?
4. 對於世俗的執著。
基本上,修行人不敢致富、不敢碰政治、不敢耽欲。一旦穿上修行人的袈裟就會有很多顧忌。
聽某老師總評:老子講無,莊子講去無。老子旨在去掉人對有的執著,而莊子更進一層,認為如果硬要去掉對有的執著,這份堅持其實也是一種「有」,還不夠灑脫。
以此比興,硬要去掉對利、威、名、欲的執著,其實也是一種執著。
曾看過大愛台一幕,某個師父對男主角說他手上鑽戒的鑽石只是一塊石頭,免不了的男主角開始若有所思。 (大愛台嘛!
能夠把鑽石當作石頭是一層功夫,可是把鑽石當作鑽石也是種境界,世界畢竟是欲界,一切善惡基本上都是欲在推動。某些思想家甚至把欲望的定義擴充到一切起心動念的源由。
黃金不應該永遠是黃金,也不應該永遠是糞土。
有些修行人律己甚嚴,禁絕一切沾染欲望的可能,清修苦行。
我覺得,固然一旦沉緬欲望中會遭致喪失的煩惱,可是禁絕欲望的同時難道就不會痛苦? 何故前者就不如後者? 為何厚此薄彼?
執著兩端,偏向任一邊我覺得都不對。
5. 對浪費的執著。
聽說慈濟人在吃完飯後會倒一些開水在碗裡,把所有食物渣屑喝下肚,不浪費一丁半點。
這種人,看到別人倒掉吃不完的飯菜一定會滿心痛惜。
我覺得,杜絕浪費可以用呼籲公眾習慣、科技與社會科學來達成,而過度的惜物之心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執著。
佛家的「不浪費」常常建立在「把食物吃下肚」這種觀念上, (當然積極如慈濟會做一些努力,比如把過剩的食物分發出去等等,值得肯定) 問題是,浪費的形成往往在購買或分配的瞬間就註定了,硬把東西吃下去於事無補,只會耗損自己的健康而已,還不如拿去作廚餘,可以減少社會使用的化肥總量。
與其在事後補救,不如在事前計較。
順帶一提,有些修行人甚至覺得浪費會有報應,那就是更大的執念了。
6. 慈悲的心也有其煩惱。凡人離不開物質,修行人離不開慈悲,所以有地藏王起願渡盡天下惡人、佛陀割肉餵鷹等佛家故事。
我認同慈悲心,然而,太多慈悲跟太多欲望相比,好像也是半斤八兩,甚至,我覺得感傷別人苦境之揪心比起喪失財物的痛苦也不遑多讓。
7. 輪迴的執念。
有些修行人會用師父的慈祥坐化來昭告信徒人在另一個世界高下有別,有人可以脫離輪迴,有的會墮入餓鬼道。
這不也會引起執念嗎?
8. 太重視善惡之分。
持戒本身就是一種執著,而有些修行人很糾結一些小善小惡,比如說謊、鍋邊素、不小心破戒等等。
對此,古代的「士」更為坦率自然,他們了解持戒是為了杜絕衍成惡習的可能,目的明確,不會多想一些有的沒的,所以能夠不拘泥於小差錯,且更能應時機變。
而修行人則是一犯小錯就會自我警戒種下一個「惡因」,反而不灑脫。
說到底,還是因果論的作用。
9. 對「看開」的執著。這幾年很流行一種說法:人生的歷程不管好壞都有他的道理。個人覺得,真理不可知,人怎麼能斷言自己的一生經歷都有她的道理?
無非是希望人們看開,但換個角度想,如果自己就是那種看不開的人,或是自己的經歷實在太令自己後悔,硬是要看開,難保不會走入另一條死路。
如果看不開而選擇發洩憤怒、找樂子來淡忘、或怪罪命運與上天、或怪罪別人(當然怪罪別人很差勁),難道就不是一條可行之道?
修行人總期望能化開不平之氣,求心裡祥和。這是很厲害的功夫,問題在於,法門千萬,未必尋求化解之道才是正途,畢竟人人不同,如果注定要後悔,即便後悔很痛苦也未必不好,修行難道就不痛苦?
修行人可以習慣痛苦,一般人也可以習慣悔恨。
佛陀可以祥和地面對父母喪亡,這當然是極高段的修為,可是一般人的痛不欲生難道就次於佛陀? 我覺得未必,人於大慟之後必有所得,何況要達到佛陀那種境界難道不用付出努力與修持?
如果說,把修持中的一切「執著」視為一種選擇並坦然接受,其實也不算執著,因為硬要去掉一切執著也會落入執著。而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修行人其實如凡人,而一般人也未必就遜於修行人。
若以「去執著」為標準而言,一個人在追求名利後感到痛苦,而最後悟道,跟一個修行人修行多年而悟道,其實沒什麼差別,一樣都有過程與痛苦,且凡人在物質世界的感觸也未必不如修行人的修煉。
而若某個人很幸運,在物質世界裡打滾一輩子沒有太大的痛苦與感悟,那其實更幸運,只要他對自己的一生很滿足,覺得感恩,他的境界也不遜於持戒一輩子的苦行僧。
大家都有各自的痛苦,大家都有各自的看不開。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關於 中國人稱謂
最近發現有些鄉民在恥笑中國人這個稱謂。
自尊自大云云。
先不論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這種敏感的話題。(但那些恥笑中國人稱謂的人都抱著檢討自家民族的態度,可見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往往是很糾結的
問題的癥節是,怎麼會有人恥笑自己(如果認為中國人是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稱謂)、或別人(如果認定中國人就是對岸人士)的自我稱謂?
先講後項。恥笑別人國族名稱十分無禮,今天就算有個弱小部落講述其族名意思是「世界主宰」也得點頭示意,再怎樣也不能笑別人祖先傳下來的自我稱謂。
至於前項,若不能笑別家民族的自我稱謂,難道自己祖先傳下來的族名就可以笑?
自我賦名以偉大涵義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而視己民族活動的舞台為天下之中更是想當然爾。
查了一下,中國人一詞為民初學者章太炎先生所提倡,而之所以叫中國人我想大概來自於中國這個延用兩千多年的華人活動領域之稱謂。
漢代始稱中原為中國。說到中原,如果當初章太炎先生比較偏愛這個詞,或許我們現在糾結的就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原人。
若講自尊自大,為什麼中東要叫中東? 中東是以古歐洲人為本位而出現的地理名詞,安那托利亞高原為近東、阿拉伯一帶為中東、遙遠難知的東方為遠東。
雖然也有西亞此一稱謂,但大家仍然習稱中東,那些笑中國人一詞很自大的人是不是要糾正大家一下? middle east 這個地理名詞根本是將歐洲本位的意識偷渡給全世界的人。
而美國人 American 憑什麼自稱為「美洲人」? 那加拿大、墨西哥、中南美各國情何以堪?
再者,中國文化也夠格配當中國這個詞吧! 全世界幾個大文化區,中國就是其中一個文化輻射中心。
儘管中國長久以來一直被外族侵略,在中原稱王立國甚至開新朝代的異族大概二三十吧! 然而,那些異族幾乎都很快被同化,連續將「中國意識」傳續了兩千年左右,憑著這點,中國這個稱號在季風亞洲這個「世界」就是十足真金。
既然是自己祖先對自已的雅稱,全世界都應該尊重,我相信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
自尊自大云云。
先不論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這種敏感的話題。(但那些恥笑中國人稱謂的人都抱著檢討自家民族的態度,可見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往往是很糾結的
問題的癥節是,怎麼會有人恥笑自己(如果認為中國人是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稱謂)、或別人(如果認定中國人就是對岸人士)的自我稱謂?
先講後項。恥笑別人國族名稱十分無禮,今天就算有個弱小部落講述其族名意思是「世界主宰」也得點頭示意,再怎樣也不能笑別人祖先傳下來的自我稱謂。
至於前項,若不能笑別家民族的自我稱謂,難道自己祖先傳下來的族名就可以笑?
自我賦名以偉大涵義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而視己民族活動的舞台為天下之中更是想當然爾。
查了一下,中國人一詞為民初學者章太炎先生所提倡,而之所以叫中國人我想大概來自於中國這個延用兩千多年的華人活動領域之稱謂。
漢代始稱中原為中國。說到中原,如果當初章太炎先生比較偏愛這個詞,或許我們現在糾結的就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原人。
若講自尊自大,為什麼中東要叫中東? 中東是以古歐洲人為本位而出現的地理名詞,安那托利亞高原為近東、阿拉伯一帶為中東、遙遠難知的東方為遠東。
雖然也有西亞此一稱謂,但大家仍然習稱中東,那些笑中國人一詞很自大的人是不是要糾正大家一下? middle east 這個地理名詞根本是將歐洲本位的意識偷渡給全世界的人。
而美國人 American 憑什麼自稱為「美洲人」? 那加拿大、墨西哥、中南美各國情何以堪?
再者,中國文化也夠格配當中國這個詞吧! 全世界幾個大文化區,中國就是其中一個文化輻射中心。
儘管中國長久以來一直被外族侵略,在中原稱王立國甚至開新朝代的異族大概二三十吧! 然而,那些異族幾乎都很快被同化,連續將「中國意識」傳續了兩千年左右,憑著這點,中國這個稱號在季風亞洲這個「世界」就是十足真金。
既然是自己祖先對自已的雅稱,全世界都應該尊重,我相信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味覺的平庸 思想的超脫
http://news.gamme.com.tw/879396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837
第一條連結說美食專家被有機食品的名目唬住,直讚改造後的麥當勞食品好吃。
第二條在檢討人民追求俗擱大碗而導致黑心食品橫流。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其實糊塗一點都不難。
常有人說那些吃X99吃到飽的人很笨,以為自己能夠吃到物超所值。
我的想法是,我不相信那些人真的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們不想太精明。
什麼和牛吃到飽、松葉蟹吃到飽、牛骨湯底隨你加,哪個土生土長的正港台灣人不會起疑心?
只是說,在真相沒有爆發之前,暫時捨棄掉警覺心、享受「爽吔!今天夠本了」的快感有什麼不好?
當然會有人說就是這種該死的駝鳥心態姑息無良商家。
這話得兩說,一來,如果台灣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態不改,有多大的立場要求商家童叟無欺? 兩方是對等的,消費者強人所難就不要怪商家走上極端。
二來,良心的飲食環境主要是靠著督促政府立下完整的法規來達成,這個前提做不到,光靠有心人士四處揭弊也無法達致「民眾一怒而安天下」之理想。
就實際來講,我想如果政府真的立下完整的法規來查緝黑心食品與不實廣告,恐怕會少掉很多超爽滿足的體驗。
那不就少了很多小確幸?
所以我設想某個神奇的機制:消費者在付費前己得知商家用的都是次等、卻能魚目混珠的健康食材,但在付費後卻神奇地忘掉次等貨的事實,自以為真的可以用次等貨的價錢吃到高級食材。
離店前還會在牆壁寫上誠心誠意的推荐文,人生完整了 之類的。
這個神奇的機制要怎麼辦到呢? 可能要問已故的神奇賈伯斯。
為什麼開頭要貼那個有機食品的連結? 因為覺得現在台灣這個想吃得健康、又想貪便宜的社會是個大矛盾。
其實貪小便宜也不是什麼罪惡,只是說有所強求也必有所犠牲,既然不能在健康與爽感之間取得平衡,不妨偶爾騙騙自己人生會比較好過。
味精是個好例子。味精其實就是胺基酸而已,而且是提煉得很純的胺基酸,對身體的危害其實目前沒有研究可以支持。
有人說味精吃多不好,事實上世界上哪個東西吃多會好? 水一次喝太多也可以致死。
說吃味精會口乾舌燥,那或許是體質不適合一次太多的味精,那沒什麼,而且也不過就是口乾舌燥而已,世界四大過敏食物 ─ 穀類、奶類、柑橘類、咖啡因讓某些人過敏起來可沒那麼客氣。
所以說,如果喝不出味精湯跟大骨湯有什麼差別,是可悲還是幸福?
再說遠一點,假設對自生的壽命沒有太長遠的野心,平時也很少外食復有良好的運動習慣,那麼,對某些標榜物超所值的飲食店可以放下多一點心防,因為身體對偶爾一次的大餐體驗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然後享受「可能是假的」回本快感。
近幾年天然最好的論調大行其道,甚至我覺得形成某種「天然 = 好吃」的意識,如開頭第一條連結,每個人聽到是有機食材就讚不絕口,儘管試吃品平凡如麥當勞。
日常中的體驗也是如此。吃到香甜的有機水果就大加讚揚:有機的果然比較好吃;若是有點落漆的水果就迴護:天然栽植的嘛! 沒有那麼甜是正常的。
其實我外公家臭水溝旁自己生出來的木瓜也很甜很好吃,貼個有機商標應該能拿去小農市場賣個好價錢。
(關於有機農作與土地正義及市場供給的關係很棘手就不討論了。單純想反映這種意識型態
以前沒吃過真的愛玉,後來吃到那種店家在旁邊現洗現凝的真品整個失望,爛爛的。
還不如吃果凍愛玉,Q彈有勁。
有人說真愛玉有香氣,關於這點,我的味覺沒有厲害到能吃出冰涼愛玉的香氣,如果愛玉能做成燒仙草或許吧!
若說色素,一年大概吃不到五碗應該不用想太多。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837
第一條連結說美食專家被有機食品的名目唬住,直讚改造後的麥當勞食品好吃。
第二條在檢討人民追求俗擱大碗而導致黑心食品橫流。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其實糊塗一點都不難。
常有人說那些吃X99吃到飽的人很笨,以為自己能夠吃到物超所值。
我的想法是,我不相信那些人真的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們不想太精明。
什麼和牛吃到飽、松葉蟹吃到飽、牛骨湯底隨你加,哪個土生土長的正港台灣人不會起疑心?
只是說,在真相沒有爆發之前,暫時捨棄掉警覺心、享受「爽吔!今天夠本了」的快感有什麼不好?
當然會有人說就是這種該死的駝鳥心態姑息無良商家。
這話得兩說,一來,如果台灣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態不改,有多大的立場要求商家童叟無欺? 兩方是對等的,消費者強人所難就不要怪商家走上極端。
二來,良心的飲食環境主要是靠著督促政府立下完整的法規來達成,這個前提做不到,光靠有心人士四處揭弊也無法達致「民眾一怒而安天下」之理想。
就實際來講,我想如果政府真的立下完整的法規來查緝黑心食品與不實廣告,恐怕會少掉很多超爽滿足的體驗。
那不就少了很多小確幸?
所以我設想某個神奇的機制:消費者在付費前己得知商家用的都是次等、卻能魚目混珠的健康食材,但在付費後卻神奇地忘掉次等貨的事實,自以為真的可以用次等貨的價錢吃到高級食材。
離店前還會在牆壁寫上誠心誠意的推荐文,人生完整了 之類的。
這個神奇的機制要怎麼辦到呢? 可能要問已故的神奇賈伯斯。
為什麼開頭要貼那個有機食品的連結? 因為覺得現在台灣這個想吃得健康、又想貪便宜的社會是個大矛盾。
其實貪小便宜也不是什麼罪惡,只是說有所強求也必有所犠牲,既然不能在健康與爽感之間取得平衡,不妨偶爾騙騙自己人生會比較好過。
味精是個好例子。味精其實就是胺基酸而已,而且是提煉得很純的胺基酸,對身體的危害其實目前沒有研究可以支持。
有人說味精吃多不好,事實上世界上哪個東西吃多會好? 水一次喝太多也可以致死。
說吃味精會口乾舌燥,那或許是體質不適合一次太多的味精,那沒什麼,而且也不過就是口乾舌燥而已,世界四大過敏食物 ─ 穀類、奶類、柑橘類、咖啡因讓某些人過敏起來可沒那麼客氣。
所以說,如果喝不出味精湯跟大骨湯有什麼差別,是可悲還是幸福?
再說遠一點,假設對自生的壽命沒有太長遠的野心,平時也很少外食復有良好的運動習慣,那麼,對某些標榜物超所值的飲食店可以放下多一點心防,因為身體對偶爾一次的大餐體驗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然後享受「可能是假的」回本快感。
近幾年天然最好的論調大行其道,甚至我覺得形成某種「天然 = 好吃」的意識,如開頭第一條連結,每個人聽到是有機食材就讚不絕口,儘管試吃品平凡如麥當勞。
日常中的體驗也是如此。吃到香甜的有機水果就大加讚揚:有機的果然比較好吃;若是有點落漆的水果就迴護:天然栽植的嘛! 沒有那麼甜是正常的。
其實我外公家臭水溝旁自己生出來的木瓜也很甜很好吃,貼個有機商標應該能拿去小農市場賣個好價錢。
(關於有機農作與土地正義及市場供給的關係很棘手就不討論了。單純想反映這種意識型態
以前沒吃過真的愛玉,後來吃到那種店家在旁邊現洗現凝的真品整個失望,爛爛的。
還不如吃果凍愛玉,Q彈有勁。
有人說真愛玉有香氣,關於這點,我的味覺沒有厲害到能吃出冰涼愛玉的香氣,如果愛玉能做成燒仙草或許吧!
若說色素,一年大概吃不到五碗應該不用想太多。
中華帝國傳承三千年?
基本上,對於標題我偏向否定。
雖然常聽人說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順利傳承下來,好像很厲害,但中華文化佔了一個大便宜,就是中華文華出現的時間是最晚的,比較可信的商代約在3500年前出現。
但兩河、埃及文明都是從六七千年以前開始算的,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機率大很多。
跟中華文明較近的印度古文明,最古的達羅毗荼文明五千年前出現,四千年前左右開始衰弱被阿利安文明取代,差不多就是中國的夏代。
達羅毗荼文明是真的斷的滿徹底,但四千年前的阿利安文化,也就是梵文文化,難道沒有傳承下來嗎?
基本上印度教就是建立在梵文文化的基石上,婆羅門神話與種姓制度在現代也有很深的影響,還有語言,不管南北兩大系統的印度語都有傳下來,只是英語是其第二官方語言,所以印度人英文很溜,但並非不會講其母語。
還有一個便宜是,在東亞偌大的土地上,華夏文明的高度遠遠超過其他民族,所以就算被外族人統治,馬上就能使之漢化,對漢文化的主體影響不大。
印度就比較衰了,被希臘文明、伊斯蘭文明、英國人侵略過 (早中國一百多年,又殖民 ),這些高級文明都能使印度文化主體產生很大的影響。
希臘與羅馬文明也是,處在歐洲那個文明大搖籃裡,加上文明的腹地不夠廣,原本的文明很快地被洗掉,能存續下來的很少,直到文藝復興始有迴光返照。
說實在話,中國也沒好到哪去,清代中國人能傳下多少商周的文化?只是經學的傳承以及對國史的重視,使得中國三千年文化有較強的根源感
再來是種族與語言,這兩者是評斷文明傳承的重要指標。
現代的希臘已經斯拉夫化了,而非古代的希臘人血統;埃及也差不多,被伊斯蘭文明同化,信奉伊斯蘭教、講阿拉拍語,所以被認定文明的傳承斷了。
反觀中國,雖然仍然是漢人血統、講中國話,但所謂漢人血統是荊楚甌越、匈奴、鮮卑、氐羌、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透過侵略不斷地混入中國人的血統所組成的,三千年前的周人跟現代中國人的血統差別,或許不會小於希臘人與斯拉夫人的差別。
所謂華夏血脈的存續,很大的程度是建立在中國人血統定義相對模糊的前提上。若把範圍縮小,比如說河南省一地三千年前的周人與現代人的差別,我相信差距會大到讓河南人不好意思。
但若擴大到整個中國,對於血統的定義必定會放大,大到不能去清楚定義何謂原本的華夏血脈?
所謂五族都是中國人,雖然有點自爽,很大部份也是現實致之。中國就這麼大,即便去掉滿蒙回藏,去計較中國人的血統成分仍是很尷尬的事。 甚至有人提出南中國人與北中國人的DNA有很大的差距,可算是不同的人種
至於語言,如前所述,中國人總是能漢化外來統治者,所以語言的變動相對較小,而中國人使用世上碩果僅存的象形字 (不把日本那半象形半拼音文算進去的話),其字形少變的特性也幫助了語言的存續。
另外,中國的統治與凝聚主要靠著士人階層,類似歐洲的傳教士,而書面漢語與經學之於士人就有如聖經之於傳教士;因為象形字的固定性以及中國人對文言文的重視,使得古漢語的文法與字詞硬挺挺地傳下來,不若聖經一經過翻譯,與歷代字詞的拼音變化,使後人難以回溯古語。
語言的傳承這點,我覺得中華文明當之無愧。
中國歷史很特殊,有很強固的穩定性,分合有常,主要舞台也很固定,幾乎都在華北華中華南。不像歐洲,最後分裂成幾十個國家。
因為這個特性,有些西方學者將中華文明三千年視為一個延續的中華帝國,說是世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如果是說漢文認同的承續,好吧! 除了元朝那一段有爭議,其他的我認同。
可是那些西方學者,好像是以血脈為準,比如馬其頓王朝、阿拔斯王朝、金雀花王朝等等,這樣一來,很明顯中華千年帝國是個一吹即破的神話,都不知道中斷十幾次了。
我想是因為中華文明太特殊了吧! 所以特別優待。
一來,統治模式與文化認同大概從秦漢以降後都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外來統治者除了蒙古人,都急於融入漢文化。
二來,儒教的承續,以及士人階層以漢字與儒家思想將所有中國人牢牢地凝結起來,使得廣大的知識分子都自我定義為炎黃子孫,儒家的傳承者。
三來,漢字不易變動,所以即使各地方言不同,其中使用漢字的知識分子也不會自外於漢文化之外,而知識分子又是立國的共礎,上面的人自我認同為漢人,下面的人自也受影響。
第四,血統認同問題。歐洲分裂成數十國,較能清楚定義血統問題,但中國不行。
如果中國很早就走上分裂之途,比如一省一國,誰敢說自己是上古漢人的傳承者? 誰說誰被譙。在分裂的情形下,就會產生如同歐洲各國對於希臘羅馬文化的認知,只敢說受其影響而不敢說自已為其傳承者。
事實上,我相信台灣人離周人血脈很遠很遠了,但我們仍然自認為炎黃子孫,有較強的傳承感,相較之下,法國與羅馬地理相距不遠,血統也同是印歐大家族之一,卻不敢自承為羅馬人後代。
雖然常聽人說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順利傳承下來,好像很厲害,但中華文化佔了一個大便宜,就是中華文華出現的時間是最晚的,比較可信的商代約在3500年前出現。
但兩河、埃及文明都是從六七千年以前開始算的,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機率大很多。
跟中華文明較近的印度古文明,最古的達羅毗荼文明五千年前出現,四千年前左右開始衰弱被阿利安文明取代,差不多就是中國的夏代。
達羅毗荼文明是真的斷的滿徹底,但四千年前的阿利安文化,也就是梵文文化,難道沒有傳承下來嗎?
基本上印度教就是建立在梵文文化的基石上,婆羅門神話與種姓制度在現代也有很深的影響,還有語言,不管南北兩大系統的印度語都有傳下來,只是英語是其第二官方語言,所以印度人英文很溜,但並非不會講其母語。
還有一個便宜是,在東亞偌大的土地上,華夏文明的高度遠遠超過其他民族,所以就算被外族人統治,馬上就能使之漢化,對漢文化的主體影響不大。
印度就比較衰了,被希臘文明、伊斯蘭文明、英國人侵略過 (早中國一百多年,又殖民 ),這些高級文明都能使印度文化主體產生很大的影響。
希臘與羅馬文明也是,處在歐洲那個文明大搖籃裡,加上文明的腹地不夠廣,原本的文明很快地被洗掉,能存續下來的很少,直到文藝復興始有迴光返照。
說實在話,中國也沒好到哪去,清代中國人能傳下多少商周的文化?只是經學的傳承以及對國史的重視,使得中國三千年文化有較強的根源感
再來是種族與語言,這兩者是評斷文明傳承的重要指標。
現代的希臘已經斯拉夫化了,而非古代的希臘人血統;埃及也差不多,被伊斯蘭文明同化,信奉伊斯蘭教、講阿拉拍語,所以被認定文明的傳承斷了。
反觀中國,雖然仍然是漢人血統、講中國話,但所謂漢人血統是荊楚甌越、匈奴、鮮卑、氐羌、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透過侵略不斷地混入中國人的血統所組成的,三千年前的周人跟現代中國人的血統差別,或許不會小於希臘人與斯拉夫人的差別。
所謂華夏血脈的存續,很大的程度是建立在中國人血統定義相對模糊的前提上。若把範圍縮小,比如說河南省一地三千年前的周人與現代人的差別,我相信差距會大到讓河南人不好意思。
但若擴大到整個中國,對於血統的定義必定會放大,大到不能去清楚定義何謂原本的華夏血脈?
所謂五族都是中國人,雖然有點自爽,很大部份也是現實致之。中國就這麼大,即便去掉滿蒙回藏,去計較中國人的血統成分仍是很尷尬的事。 甚至有人提出南中國人與北中國人的DNA有很大的差距,可算是不同的人種
至於語言,如前所述,中國人總是能漢化外來統治者,所以語言的變動相對較小,而中國人使用世上碩果僅存的象形字 (不把日本那半象形半拼音文算進去的話),其字形少變的特性也幫助了語言的存續。
另外,中國的統治與凝聚主要靠著士人階層,類似歐洲的傳教士,而書面漢語與經學之於士人就有如聖經之於傳教士;因為象形字的固定性以及中國人對文言文的重視,使得古漢語的文法與字詞硬挺挺地傳下來,不若聖經一經過翻譯,與歷代字詞的拼音變化,使後人難以回溯古語。
語言的傳承這點,我覺得中華文明當之無愧。
中國歷史很特殊,有很強固的穩定性,分合有常,主要舞台也很固定,幾乎都在華北華中華南。不像歐洲,最後分裂成幾十個國家。
因為這個特性,有些西方學者將中華文明三千年視為一個延續的中華帝國,說是世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如果是說漢文認同的承續,好吧! 除了元朝那一段有爭議,其他的我認同。
可是那些西方學者,好像是以血脈為準,比如馬其頓王朝、阿拔斯王朝、金雀花王朝等等,這樣一來,很明顯中華千年帝國是個一吹即破的神話,都不知道中斷十幾次了。
我想是因為中華文明太特殊了吧! 所以特別優待。
一來,統治模式與文化認同大概從秦漢以降後都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外來統治者除了蒙古人,都急於融入漢文化。
二來,儒教的承續,以及士人階層以漢字與儒家思想將所有中國人牢牢地凝結起來,使得廣大的知識分子都自我定義為炎黃子孫,儒家的傳承者。
三來,漢字不易變動,所以即使各地方言不同,其中使用漢字的知識分子也不會自外於漢文化之外,而知識分子又是立國的共礎,上面的人自我認同為漢人,下面的人自也受影響。
第四,血統認同問題。歐洲分裂成數十國,較能清楚定義血統問題,但中國不行。
如果中國很早就走上分裂之途,比如一省一國,誰敢說自己是上古漢人的傳承者? 誰說誰被譙。在分裂的情形下,就會產生如同歐洲各國對於希臘羅馬文化的認知,只敢說受其影響而不敢說自已為其傳承者。
事實上,我相信台灣人離周人血脈很遠很遠了,但我們仍然自認為炎黃子孫,有較強的傳承感,相較之下,法國與羅馬地理相距不遠,血統也同是印歐大家族之一,卻不敢自承為羅馬人後代。
文言文的重要性
最近又在戰文言文了。
文言存廢之辯一般都會爭論文言文實不實用這個重點。
吊詭的是,我發現主張文言實用論很容易挨打,反而棄守實用論會比較輕鬆。
所以非走偏門不可。
我想,就算文言不實用,至少也是美學養成的一環吧!
現在台灣人常常在詬病政府不注重美學教育,導致台灣的美學素養不如歐美日等國家;既然如此,語言教育難道不是美學素養的其中一環,而文言文難道不值得納入國民教育?
有反文言者說不須要懂文言文也能獲得古代文學裡的智慧。反証這說法太麻煩,所以另外主張:文言與白話差那麼多,白話無法盡得文言之善。
若要舉証,可去請教張大春等家學淵遠的高手。
另有折衷派提出,可將文言文列為國高中選修,讓有興趣者主動去修習。
那麼音樂老師是否要把較難親近的古典樂列為選修、只教基本樂理與現代音樂? 美術老師也有可能被要求刪節掉書法、素描等較難而少趣味的課程。
尚且,為什麼認為文言文應該被列為選修?
個人認為正是因為文言文比較困難才有必要增加課程佔比,盡量讓學生在面對文言白話兩大領域有對等的閱讀能力。
再想得理想一點,如果真的要向「主動學習」之教育看齊,老師可以視學生程度開現代文學的書單讓學生去讀,然後每週開討論課讓大家交流心得即可,不需要在課本中編排太多白話文學。
另外,反文言派常常提出「文言毒害論」,說很多經典文章邏輯很弱,而老師也不會提出檢討,這樣不利於思辯教育。
關於這點很明顯是老師的問題。
講完「美學論」,接著「多元論」。
之前的冗言贅句之爭,即便是冗贅得誇張的語句,如「幫你做一個打包的動作」等等仍然有人用「個人的審美與講話方式」來帶過,然後靠盃老人們不應該強加他們自以為是的「語言美感認知」給年輕人,
既然如此,我們常常詬病的醜陋建築也不是我們蓋的,又憑什麼強加我們的「建築美學認知」予上一世代?
若說指正冗言者是「自以為是的美學主張」,那老人們也可以說醜醜的建築是種後現代藝術,年輕世代憑什麼抨擊? 之前桃園黃色小鴨被電線破壞畫面作者霍夫曼都可以用「地方特色」來緩頰了。
要比美學主張的彈性,「地方特色」四個字所能容受的範圍未必小於「自以為是」的語言美感。
總而言之,美感這種事不是老人說的算,「氣度」這種事也不是年輕世代的專利。說老一輩的人沒包容的雅量時,大家對於冗言之指正與文言文教育又有多大的雅量?
這幾年台灣開始重視作文的重要性,尤其是論說文,視為培育思想的搖籃。既而,所謂長袖善舞,文言寫就的文史汪洋裡的眾多句型、典故、名句難道無益於思想表達與修飾文章?
說到思想表達,雖然討厭「中文不如英文精確論」,但我承認中文的連綴能力不如英文,造成有時很寫出語義密集的語句。
為了解決這個現象,必須盡量縮短語句以免連綴過長讓語氣無法一氣呵成,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文言句法、成語和典故應用。
或是在語氣承轉時欠一個過場接續文氣,這時候經典名句也是不錯的手段。
(漢語化典故為形容詞或名詞、一氣連貫地鑲嵌於語句中的能力有助於增益語義密度與修飾,為英文所不及
認同反文言派對「文言文沙文主義」的排斥,但如果衍變至極端的排斥文言文教育,那打壓文學可能性的人反而變成反文言派自己。
另外,白話文的歷史遠不如文言文,浩瀚文史幾乎都是文言文寫的,漢字文化圈裡的台灣如何能排拒文言教育?
有人說古典文學可以用白話文來教,事實上經典古文坊間早已都有白話注釋。
問題是,論語、詩經、老莊、孫子、漢賦等經典裡的名句散見於中國兩千年文史中,即便是近五十年內的名家寫文也常引用名句,如果用白話文來教文言,就好比教物理不教重要的英文單字與公式一樣,有點無謂。
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義當然可以用白話文來翻譯來教,但如此一來 可能小孩看個金庸小說還要問媽媽「周而不比、比而不周」係蝦毁?
而金庸小說距今才六七十年。
這幾年台灣很多人主張脫離中國文化的陰影,走出台灣自己的路。有些人因而排斥文言文。
可是看個金庸小說就需要很多文言經典的先備知識了,更別提至今仍很火熱的三國學與紅學。
就算是台灣三百年地方文學,寫的也是文言或文白夾雜,用的典故也多來自中國文史。
_
綜上所述,不管是日常寫文、表達思想、看文學作品或熟習台灣文史,文言文都很實用不是嗎?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用來承載思考的虛擬世界
我覺得網路上的虛擬身分有個好處,就是承載真實生活所不能承受的激烈辯論。
這幾年打國民黨的行動越演越熾,討論政治的風氣也慢慢上揚,有趣的是,我覺得生活中討論政治的激烈交鋒其實跟十幾年前的景況差不多,甚至我覺得還不如,現實生活根本沒多少人在談政治。
我想阿扁上任那前後幾年,台灣社會激烈對立之戾氣所造成的反感與迴避心態仍然延續到現在,以前我覺得這很不健康,最近我想法變了,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歷史遺產」。
想法的轉變源於現在漸與真實生活分庭抗禮的網路世界。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代表青壯年的鄉民世代正式宣告確立,已經可以預期以後政治人物的力量將依憑於網路輿論的消長。
也就是說,改變政治的先決點幾乎轉移至虛擬世界了,既然如此,何必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立場的親朋好友爭吵傷感情?
以前以為年輕人不關心政治,等見識到網路的洪流後才覺得現在參與政治、且有實質影響力的年輕人根本是空前的多。
以往,就算是最對立的2000年左右,現實中為政治爭吵的人仍然算小眾,而且沒什麼影響力,畢竟與己爭吵的只是一般人而已,憑什麼要聽他們的話? 有實質影響力的只有那些在報章發表社評以及有能力引領輿論的高手。
現在FB的堀起,靠著按讚與分享,可以在短期之內捧紅某個名人或名言,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機會發出有實質影響力的話語,門檻大輻降低。
另一方面,網路不像媒體,不管某政黨再惡質總有黨媒美化與護衛,抗衡撻伐輿論;而網路世界不同,只要某政黨不得人心,馬上惡評如潮,如紅藻汙染般一下子瀰漫整片平台。
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在短期內達成決定性力量去影響政治,如洪仲丘事件與佔領立法院,現在政府已很難用媒體去分化群眾意見;壞處是,對比於以往,現在的人面對的已不是現實生活中少少的政治熱衷者,而是一下子一面倒的網路輿論,所謂三人成虎,現在比較無法堅持自己的反對聲音。
台灣不是很討厭一窩蜂嗎? 我覺得網路的崛起帶來的就是一個容易一窩鋒的輿論環境。
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常常按讚的年輕世代。
總而言之,網路力量的堀起十分完美地解決了憤青的兩難,在網路上只要匿名就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網路戰線的影響力又能如諸侯之劍般傷敵無數 (如果是輿論名家就是帝王之劍了),日常生活的爭吵只是匹夫之劍,每天吵吵吵,又能改變幾個人?
另外,筆戰是優於口頭辯論的,筆戰更為周全而少變因。
所以,思想就交給虛擬世界,然後在真實生活裡合諧做人。
有些時候,大家仍然必須以實際行動去護衛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如上街抗議,但除非是抗議的領頭,基本上上街抗議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交友,台灣一般人都有包容立場的雅量。
假如看到別人上街抗議就心懷不滿也太靠盃了。
這幾年打國民黨的行動越演越熾,討論政治的風氣也慢慢上揚,有趣的是,我覺得生活中討論政治的激烈交鋒其實跟十幾年前的景況差不多,甚至我覺得還不如,現實生活根本沒多少人在談政治。
我想阿扁上任那前後幾年,台灣社會激烈對立之戾氣所造成的反感與迴避心態仍然延續到現在,以前我覺得這很不健康,最近我想法變了,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歷史遺產」。
想法的轉變源於現在漸與真實生活分庭抗禮的網路世界。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代表青壯年的鄉民世代正式宣告確立,已經可以預期以後政治人物的力量將依憑於網路輿論的消長。
也就是說,改變政治的先決點幾乎轉移至虛擬世界了,既然如此,何必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立場的親朋好友爭吵傷感情?
以前以為年輕人不關心政治,等見識到網路的洪流後才覺得現在參與政治、且有實質影響力的年輕人根本是空前的多。
以往,就算是最對立的2000年左右,現實中為政治爭吵的人仍然算小眾,而且沒什麼影響力,畢竟與己爭吵的只是一般人而已,憑什麼要聽他們的話? 有實質影響力的只有那些在報章發表社評以及有能力引領輿論的高手。
現在FB的堀起,靠著按讚與分享,可以在短期之內捧紅某個名人或名言,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機會發出有實質影響力的話語,門檻大輻降低。
另一方面,網路不像媒體,不管某政黨再惡質總有黨媒美化與護衛,抗衡撻伐輿論;而網路世界不同,只要某政黨不得人心,馬上惡評如潮,如紅藻汙染般一下子瀰漫整片平台。
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在短期內達成決定性力量去影響政治,如洪仲丘事件與佔領立法院,現在政府已很難用媒體去分化群眾意見;壞處是,對比於以往,現在的人面對的已不是現實生活中少少的政治熱衷者,而是一下子一面倒的網路輿論,所謂三人成虎,現在比較無法堅持自己的反對聲音。
台灣不是很討厭一窩蜂嗎? 我覺得網路的崛起帶來的就是一個容易一窩鋒的輿論環境。
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常常按讚的年輕世代。
總而言之,網路力量的堀起十分完美地解決了憤青的兩難,在網路上只要匿名就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網路戰線的影響力又能如諸侯之劍般傷敵無數 (如果是輿論名家就是帝王之劍了),日常生活的爭吵只是匹夫之劍,每天吵吵吵,又能改變幾個人?
另外,筆戰是優於口頭辯論的,筆戰更為周全而少變因。
所以,思想就交給虛擬世界,然後在真實生活裡合諧做人。
有些時候,大家仍然必須以實際行動去護衛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如上街抗議,但除非是抗議的領頭,基本上上街抗議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交友,台灣一般人都有包容立場的雅量。
假如看到別人上街抗議就心懷不滿也太靠盃了。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九把刀三千字告白文 觀後感
最近九把刀跟長跑十年的女朋友分了,才終於看了這篇名文。
我覺得九把刀不同於一般偷腥者的冷處理、在第一時間內寫出告白文是件好事。
不敢說九把刀的告白文是真的自剖懺悔,或是九把刀以其應對大眾之自信、賣直邀肯定的停損止血文。不管怎樣,九把刀開啓了對話模式,與一些供人窺測其心理的資料,而且九把刀在文中警告後續造謠者不要太過分,這種「落水狗的自衛」利於保障犯人人權,也平衡了一面倒的撻伐。
有人說九把刀的善後處理比成龍還過分,我想是因為這個 ↓
九把刀在受訪時更進一步表示,其實和周亭羽切割是很「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我喜歡2個人,但一次只能跟一個人在一起」,只是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所以不能2個人都要。而他另說明,其實早在劈腿一開始,和小三就有共識「雙方是沒有未來的」,不過錯誤已經發生,往後只能想辦法改過,最後又一肩扛下所有不是,公開表明錯不在周,是自己背叛和辜負了女友的信任。
說實在話,哪個偷吃的人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沒有「兩個都想要的」想法,怎麼會偷吃? 「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也是事實,不然可以直接分手。
講出實話不會使當事人變高尚,但也不會更無恥。
以應對公眾的面向來看,我覺得九把刀講那席話很有種。
而若顧及正牌女友小內的想法,個人覺得九把刀的應對及其三千字告白文很傷人。
感覺九把刀最叨叨念念的人不是小內,而是周亭羽。
以前認為那些說自己跟第三者只是玩玩的偷腥者很賤,卻沒想過如果像九把刀一樣承認自己的確很愛第三者是否會傷到正宮的心。
且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者雖說漂亮,也非女神等級,甚至還有網友以圖片比較証明小內比較正。 (鄉民的正義 ? ?
假設周亭羽是女神,小內或許可以用「男友只是貪圖美色把持不住而已,那並非真愛」來穩住自己,可是看情況九把刀是真的很欣賞周亭羽,並非視覺上的膚淺,再加上兩人沒有婚姻與小孩束縛,小內可以依憑的並不多。
(九把刀還在告白文裡坦承有一段期間裡心裡沒有小內
一切都是不負責任的腦補。
我覺得九把刀不同於一般偷腥者的冷處理、在第一時間內寫出告白文是件好事。
不敢說九把刀的告白文是真的自剖懺悔,或是九把刀以其應對大眾之自信、賣直邀肯定的停損止血文。不管怎樣,九把刀開啓了對話模式,與一些供人窺測其心理的資料,而且九把刀在文中警告後續造謠者不要太過分,這種「落水狗的自衛」利於保障犯人人權,也平衡了一面倒的撻伐。
有人說九把刀的善後處理比成龍還過分,我想是因為這個 ↓
九把刀在受訪時更進一步表示,其實和周亭羽切割是很「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我喜歡2個人,但一次只能跟一個人在一起」,只是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所以不能2個人都要。而他另說明,其實早在劈腿一開始,和小三就有共識「雙方是沒有未來的」,不過錯誤已經發生,往後只能想辦法改過,最後又一肩扛下所有不是,公開表明錯不在周,是自己背叛和辜負了女友的信任。
說實在話,哪個偷吃的人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沒有「兩個都想要的」想法,怎麼會偷吃? 「礙於必須符合社會以及女友期待」也是事實,不然可以直接分手。
講出實話不會使當事人變高尚,但也不會更無恥。
以應對公眾的面向來看,我覺得九把刀講那席話很有種。
而若顧及正牌女友小內的想法,個人覺得九把刀的應對及其三千字告白文很傷人。
感覺九把刀最叨叨念念的人不是小內,而是周亭羽。
以前認為那些說自己跟第三者只是玩玩的偷腥者很賤,卻沒想過如果像九把刀一樣承認自己的確很愛第三者是否會傷到正宮的心。
且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者雖說漂亮,也非女神等級,甚至還有網友以圖片比較証明小內比較正。 (鄉民的正義 ? ?
假設周亭羽是女神,小內或許可以用「男友只是貪圖美色把持不住而已,那並非真愛」來穩住自己,可是看情況九把刀是真的很欣賞周亭羽,並非視覺上的膚淺,再加上兩人沒有婚姻與小孩束縛,小內可以依憑的並不多。
(九把刀還在告白文裡坦承有一段期間裡心裡沒有小內
一切都是不負責任的腦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