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孔子殺少正卯一事

我覺得儒家 或者說是世界歷史上所有承認家天下制度的政治思想 都會面臨到矛盾

雖然國君是治國的最大不確定因子 但在家天下制度下 又不得不與之為伍 以治理國家

很可悲    但這是必然的

因為民主自由政體這種政治思想除非有客觀環境的配合   實在很難達成





在春秋戰國時代 儒家的思想越來越不切實際 個人認為那個時代的光環應該落於法家人物身上    因為他們是重現實  興國利的一群實務家

法家會被垢病主要在於法家是比較不注重人民感受   而儒家比較護民

可是在亂世裡 國君集權遠比民生疾苦重要 何況法家也並非不重視民生 只是他們的大前提在於國家的富強 達到此目標再來談民生

很正確   的確該如此   時代所逼

今天我們可以為了民生而犠牲國家利益 比如某些歐洲國家的人民不斷減少工時 那是因為時代祥和 要是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果有人繼續堅持過爽日子    我想會被殺雞儆猴


反過來說   跟法家相比 雖然儒家比較注重人民 但也別忘了 他們是承認君主集權的 他們的治國架構裡有個周天子   或者是所效力的諸侯    總之 要治國必須要有個國君

心中有國君 有政體 就會去維護

不是說儒家諸子口說一套做另一套 而是在他們的思想裡 無國君無以治國   而國之不治  豈是國民之幸?

現在仍然如此    雖然表面上自由是最大前提 但損及國家利益之事或人    還是得遭受一定處罰    不然大家如果不爽都可以去申請自立一國了

反正一句話 再仁義道德 儒家仍有其底線    越過那條底線 那就要動刀了

其實這沒什麼錯 重點在於其底線設得嚴不嚴   有沒有過頭

以殺少正卯一事為例   孔子有五大理由   孔子認為一個人若犯了五種罪惡的其中一種就要斬殺 而很不幸的   少正卯五事俱備

那五個罪惡為  
1. 心地奸險  卻又智慧過人
2. 行事乖張  卻意志力極強
3. 講歪理又愛強辯
4. 學問淵博但知道的全是醜陋之事
5. 贊同並資助持不同政見者

看起來是有點過於嚴厲  

但仍然不能以此評斷孔子是個為小事而行暴的偽君子

因為上面五罪若是嚴重的話的確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 若少正卯搧動了很多群眾 別說是孔子 在擁護一君的政治思想下   我也會下同樣的決策    或許不殺 但囚禁或逐出別國是必要的         



還有一點 越是古代 動刀殺人越流於輕易

古人往往犯罪就處重刑    如果直接怪責當代的某一個決策者殘暴不仁 會有失公平     有時是時代使然    或許孔子的輕易動刀在那時候的君子眼裡是很平常的

好比說後世的價值觀對於人命又流於輕易 那他們一定會大罵現代的法官竟然對於重刑犯如此宥容   說他們放虎食人   不正義之至

卻不知道他們的不正義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尊重人命的正確價值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