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國家印象的真實

有時看到外國人對台灣的敘述總覺得假假的,沒有很真實,不然就是流於俗套,人很友善、食物很好吃等等。

其實所謂真實的台灣,本國人與外國不太可能有同樣的看法,因為台灣人對自己人與對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會去的地方、注意的面相與問題點也相對地少。

有一種現象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就是自己作品的缺陷一般人是看不太出來的。

所謂隔行如隔山,我想部份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應,一定要有做過的人才會知道他平時戒慎恐懼被人發現的缺陷與不足在哪裡,發現這些東西對行內人沒什麼,但外行人就是會佩服不己。


畢竟旅客是去外面玩的,不是去觀察的,他們乍看之下很滿意的總體印象對當地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相反的,有些問題大概也只有旅客能「重新發現」,比如公廁,台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盡量避免使用很髒的公廁,但外國人沒有,他們不知道使用麥當勞與休息站的會比較乾淨。


其實,觀光產業才不讓外國人認識「真實的台灣」,而是要研究外國人比較在意什麼、最常去哪裡玩,並考量各國人的差異去迎合他們,打造一個虛假的美好印象。

而且換個角度來看,片面的真實對外國旅客來說比全面的真實更為重要。

比如說,台灣人對白種人總是比較友善,那這種虛偽的真實對於白人旅客來說就夠了,他們沒有必要知道台灣人對其他膚色的人帶有歧視,而台灣人自須深切自省,但沒必要家醜外揚。

又好比說,當外國人稱讚台灣景點的廁所水準都不錯時,自己人可能會馬上深自檢討那是熱門景點才有好廁所,其實很多小景點的廁所髒到爆。

對於大多數只會參訪熱門景點的外國旅客來說,這個勁爆的資訊沒有多少意義,但若這樣的資訊廣泛傳播出去,外國人對台灣的廁所必定有所疑慮,而這份疑慮對於大部份只會去熱門景點的外國旅客來說只是庸人自擾。

有時候片面的真實對於某個人的資訊利益高過完全的真實,知道太多反而會造成誤判。(當然,如果是全面地瞭解並對應自己的需求去判斷自無此問題,問題在於有時候「進一步」的瞭解還不如基礎的瞭解


當人們以自身視角來敘述某國的印象,或許那只是他自身的真實,基本上,相信眾人的平均評價會比較客觀,但也有可能是旅客的真實而已,眾人的觀察平均值比不過專家的考察。

且更進一層,專家眼裡的真實對自己有意義嗎?   好比說專家說「其實某國人很虛偽」卻仍覺得某國人是真的很友善、專家說「大家只看到表面的整潔」但自己還是觀察不到底面的骯髒。在這種尷尬的狀況下,難道不相信自己的觀察而心虛地附和專家?

所以說,所謂的真實,對自己來說是什麼?

音樂家指出流行樂的俗濫而不屑一顧,但自己還是覺得當紅芭樂歌超好聽,難不成要選擇附和音樂家?  而不是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