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禮尚往來? 關於食神

如果沒有爛尾,食神在我心中的地位等同大話西遊。而且食神之後周式喜劇就不那麼好笑了,星爺的招牌在千禧年前夕開始黯淡,食神是由盛轉衰的最後經典。

一種「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意念。

嚴格說,星爺並不算我這一代的傳奇,因為他發光發熱的時候我還很小。周杰倫、五月天的時代就很剛好,在千禧年前夕開始竄紅。


好比金庸的天龍八部,食神的成就不是最高的,但在某個較偏狹的領域裡,對金庸來說是武俠,對星爺來說是喜劇,食神是最後一次的登峰造極。

金庸比較幸運,天龍八部後以鹿鼎記這個最高峰收筆,星爺公認的最高經典卻是讓他血本無歸的大話西遊,星爺想多一點哲理與悲喜,觀眾卻不買帳。

韋小寶跟至尊寶都有很大的出格爭議,金庸是安閒封筆讓時間為他平反,星爺卻得面對電影轉型的失敗繼續在理想與生存之間掙扎,接著又受挫數次後終於催生了兼顧兩方的食神。其實得來不易。

對比起來,鹿鼎記是文末的問號,大話西遊是文中的驚嘆號,後續波折還未平。


個人覺得食神裡最令人感動的,一個是全戲重心的叉燒飯,另個則是雙刀火雞大老遠從香港跑去河南嵩山叫史蒂芬周幫她畫一箭雙心。沒有這兩者,食神的愛情只是「曾經有分真摯的情感」的隔夜泠飯。

以前以為一箭雙心這橋段不過是電影的過場與伏筆,用來接續擋子彈那一段與最後史蒂芬周給的答覆,後來漸漸發現這一段很有意思。


自知無望的雞姊所求不多,只是想留個曾經有緣的証明,希望史蒂芬周「至少」看在她為食神擋刀的份上;可是史蒂芬周的個性設定有點苛刻,連擋刀之義都用「非我所求、干我屁事」推得一乾二淨。

然後雞姊當然很怒啦!


我覺得只要心中想到「至少」這兩個字,就是怨恨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歡喜做、甘願受」的道理,決不會認為我做了多少事就要大家回報什麼。然而,只要心中想到「至少」就會開始不爽了。

所以說,只要付出,大家還是會希求一個最起碼的回報,依個人修養高度與付出成本而定。

關於修養,突然想到Patrick Dempsey演的兩部戲。

Dempsey在美麗蹺家人裡飾演有錢有名聲的第二男主角,為了女友,Dempsey大費周章跑到南方辦婚禮,也原諒了女友的謊言,結果最後面對女友的悔婚只說了一句:哇!原來這就是被甩的感覺!  然後默默離開。

有趣的是,《美》中被搶婚的Dempsey在新郎不是我 裡演搶婚的人,而兩劇中的新郎被搶婚時的反應不同,《新》中Dempsey被新郎狠狠揍了一拳,Dempsey也認栽:ya~  make sense      

《美》中飾演市長兒子的Dempsey賠了很多錢與母親的名聲,但觀眾心疼的自然不是身外物,講名利就俗了,人情才是最可貴的。

然而,辜負最可貴的情感有時比欠錢更可怕。

辜負別人的錢還好說,畢竟靈魂不可用金錢衡量。

但如果辜負的是心意呢?

試想,一個富豪為了一個女人傾家蕩產還被甩,那份怨恨有多大?   而倒過來想,若有人為了自己付出很多很多,除了感動之外也該有一點提防,在分手或拒絕的時候。


話頭講回食神,其實電影有呈現出史蒂芬周拒絕畫一箭雙心的原因,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劃清楚界綫。畫一箭雙心事小,但若原則沒有擺出來難保之後雞姊不會再進一步要求。

可是大家都會同情雞姊。  

由此可見,只要有付出,「道義」上收受方「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回報誠意,不然就是不近人情 / 不上道 / 沒血沒淚......

當然,回報也有個上限,假如雞姊要求的回報是接吻,恐怕也沒人會因此批判史蒂芬周,畢竟愛情自主現代人看得很重。

話雖如此,大家說得出的未必大家都做得到,心思容易鑽死胡同的人,或是付出非常重大的代價的人,喪失理性之下可能會過度上綱「回報的道義」,凌駕心意收受方的選擇自由。


所以,假設自己真的能為了某個人兩肋插刀,自己心中的「至少」會要求什麼?

雞姊只要求畫個一箭雙心留作紀念,很小很小的的自我滿足。

悲劇來自願望與現實的差距,而食神在這個橋段玩得很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