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變動的需求

聽了一年的老莊,最大的收穫是:怎麼會有老師談政治可以那麼霸氣又可愛,尤其當他公開挺洪秀柱又用分數利誘大家投她的時候。

誰鳥他,而他也知道,因為洪秀柱要選的時候大家已畢業了。



隱隱覺得,老莊思想儘管一直強調道的變動性,但在談玄說理的時候往往導向一個最高境界,偏偏境界這種東西本身就是靜態的,而且是極受尊崇的靜態。

因而思考的變動性就降低了。

或許不是老莊思想有問題,畢竟任何學派總有其最高理想,重點是應該避免境界的束縛。



這幾年,或者說好久好久以前就常常在連續劇或電影中看到某類發人醒思的劇情,好比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失去才知道美好、困苦後頓悟人生的真諦。

諸如此類。

日常生活中也常見類似的反應,對以前的總結與反省而感嘆自己當初的決定。

這幾年流行「所有的經歷皆有收穫」論,但想說的與此不同,並非一味地去認同以往的一切經歷,而是,應該對過去的決定與現在的頓悟有客觀的評價。

好比說,有個富翁臨死前看破榮華,感嘆沒有把握最重要的東西,他很希望把這個了悟傳達給年輕的自己。   (超常見的劇情與寓言

假設說這個了悟真的傳給了富翁年輕時的自己,一個一貧如洗立志賺大錢的少年郎,對少年富翁來說,金錢難道是虛假榮華?


另個例子,當親人好友過世後才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跟他們相處的日子。

或許很殘忍,可是當某個人每天出現在自己的生活裡,怎麼可能會珍惜?

尤其當那個人時時煩你,怎麼可能會為了某個「他有一天會不在,我會難過」的預設就真的珍惜當下。

有人或許做得到,但絕對很少。  且事實上,每天都不斷提醒自己世事的無常日子會有點陰慘,想像自己親人罹患某種病,心藏隨時會停止搏動,這樣一來日子絕對過得超珍惜的,但想要嗎?



平和地說,在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試著去珍惜。只是,我反對某種隱隱然的人生觀,似乎人生就是有個目的,或說某個對人來說最重要、崇高的東西。

那是種思想的靜態。

人的想法時時在變,人生每個階段最重視的東西都不同,而其間的追求也會導致不同的人生與總結。

人應該求中庸,在人生每個蛻變的當下反思以前的過分之處當然是對的,但不應該用當下的了悟去否定掉以前所有的動心起念。

人生各個階段應該是對等的,臨死前的自己與年少輕狂的自己其實平起平坐,用當下的思想高度、價值觀與磨練出來的成熟去否定以前的自己是種「老人的自大」。

就好比說不會有人認為嬰兒為了吃而大哭大鬧很白痴,同樣的道理,評價以前的自己時,有全盤考慮當時的心思、環境的誘惑、應世的生澀、內心的躁動?

最重要的一點,每個時期的價值觀不同,難道以前的價值觀就不如當下的價值觀?  不如臨死前大澈大悟的價值觀?

再講得極端一點,就算人心裡真的有個絕對,比如仁愛,但如果生在非洲某個修羅場,每天都活在為了食物與人相鬥的環境,人心算什麼東西?

也就是說,就算人世間真的有所謂真理,它也必須向現實低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