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 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 關於時態

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 應該是台灣人的普遍共識吧!

而這個共識,我覺得,漸漸使大家認為自己的母語不如人,我還看過有人對中文無奈地搖頭。 

中文明明是很了不起的語言,世上數以萬計的語言裡中文榮膺好幾個第一與唯一,比如唯一存活至今的象形文字、最省篇輻的語言、唯一一字一音的語言、文字訊息密度極高、話語節省等等。 如此多的殊榮,為何要一直斤斤計較於精確性這點?

何況中文的精確性真的很差嗎?   精確性又是什麼東西?   怎麼比?

我無法定義何謂精確性,但我想反駁一些常見的看法。

----------------------------------------------分隔線-----------------------------------------------------

最常見的貶低就是中文沒有時態。

這當然是錯的。

辯解之前先來講英文文法。英文所謂的時態不只是區隔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完成式」、「進行式」、「完成進行式」三種狀態,此三者加上「無狀態」的「簡單式」與過去、現在、未來三態交乘產生十二種時態。

中文完全能夠表達這十二種時態,憑藉時間副詞與一些助詞,舉例如下:

中文裡,「已」、「過」、「了」等字用來表示完成式。

我做完功課了。→ 現在完成式    ( have + P.P  

我昨天就做完功課了。 →過去完成  ( had + P.P

等你後天回來後,我功課早做完了。  →未來完成   ( will have + P.P


進行式,中文用「在」「正在」來表示。

我在打球。 →  現在進行式 ( beV + Ving

我昨天在打球。 → 過去進行式 ( was +  Ving

你明天下午來的時候,我會在打球。→ 未來進行式。  ( will be + Ving


至於更複雜的完成進行式,完成式用來強調「已經」,進行式表示「正在.....」,兩者相加即如所謂。

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現在完成進行式 ( have been + Ving

昨天他到餐廳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過去完成進行式 ( had been + Ving

如果你明天一點才到,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未來完成進行式  ( will have been + Ving


最後,簡單式就是不強調「完成」與「進行」的單純敘述句。

我給你錢。  → 現在簡單式 ( V

我昨天去他家。  → 過去簡單式 ( Ved

我明天要去高雄。  → 未來簡單式 ( will + V


由上文中英比對可以看出,中文很明顯有「完成式」、「進行式」、「完成進行式」三種狀態文法。

至於三時態,未來式藉著「要」、「會」等字來表示,惟其不如英文的 will 那麼牢固,若有時間副詞常常會被去掉,碰到完成式與進行式的時候多會消失,由時間副詞來傳達時態。

因為中文的未來助詞與英文的will 一樣都帶有意志性,又那麼地不牢固,使我覺得「會」、「要」等字可能並不代表未來式,而是表達意志,也就是說,中文可能沒有表示未來時態的助詞。

在這裡打個問號。

接著講過去時態,我覺得她更難釐清。

以前我以為「了」這個字一兼二用,既能代表過去式也能表示完成式,尤其「現在完成式」與「過去簡單式」二者很難界定;可是現在我沒那麼確定了。

與未來式的問題一樣,如果「了」可以表示過去式,為何那麼不牢固? 在「過去進行式」裡會消失,而過去時態裡,「了」也常常被去掉。

中文的時態文法很難界定,我懶得去釐清;總而言之,我承認中文表示時態的能力比英文薄弱,不可否認。

但問題是,清楚地區隔時態有必要嗎?

    
我覺得不太必要,因為人類的大腦對時態很敏感,只要聽到時間副詞就會意識到時態 (這是一句廢話),尤其是過去式與現在式,甚至不需要時間副詞即可分辨。

試想,說出口的東西,除非動作還在持續,基本上都是過去式不是嗎?  

當別人跟你說:I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你會因為play沒有加-ed 而不知道那句話是在講過去或剛才發生的事嗎?  更不要說加了時間副詞的語句,比如yesterday,last night...

何況,時間是很重要的,除非對方已知道時間或時間不是重點,人們不太可能說出沒有時間線索的話。

再者,人們也很常用完成式來敘述過去,因而更沒有動機去創造表示過去時態的文法。

記得以前德文老師說過,德語雖然有動詞過去式,但德國人很常用「現在完成式」來敘述過去 (簡單式);其實英文也是,只是沒有像德語那麼常用。

至於中文,「聰明的她」早已意識到清楚地區分「過去簡單式」與「現在完成式」沒什麼必要。

一來,如上所述,過去時態的表示常常是可有可無;二來,完成式在過去時態裡很常用,所以沒必要像英文一樣特地創造動詞過去式來表示「過去簡單式」。(也僅能用來表示過去簡單式這一個時態,金梅猴



精確的時態文法一定有它的好處,只是效益不大。

不信的話去把英文文章裡的動詞過去式改成原形看看,基本上很少會造成時態上的誤解。

惟有在零星散句中,簡省的對話裡去掉時間副詞後,英文的時態文法才會顯出效用。

比如:你昨天在哪?     我在家。

如果只看第二句,就無法知道時態,但若翻成英文 →  I was home. 則可以。

但語言是拿來對話的,不是拿來推理的,沒必要太執著於時態這一塊,何況文法要精確,就得付出記憶力,英文時態文法的機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順帶一提,有人說過去式與現代式的區隔可以幫助聽者釐清某句話是永恆真理或「過往的真理」,比如:She was beautiful.  可以表達出「她以前漂亮,現在不漂亮」的意思。

這點我承認,但中文只要加個「當時」、「以前」等副詞來強調就好啦!




總結:
大家常用時態這一點來攻擊中文,我倒認為中文在時態上打馬虎眼是她的精明之處,文法上的老謀深算,引述日文文法課的蘇克保老師的話:中文是種「經濟語言」。

再引述老師說的故事:

有一次,幾位老師在聊天,一位大陸學者聽到日文老師與英文老師在靠盃中文沒有過去式後,冷冷地反問:我不知道過去式除了考試可以用來得分之外,還有什麼用途?

與之相較,從小到大我的老師們都一直告訴學生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很少很少為中文講話、扳回一城,更別說為中文感到驕傲,我相信這是教育界的常態,因而導致中文被台灣人看得那麼低。

不是說不能靠夭中文,只是當所有人都只會唱衰中文、不靠夭外文的缺點,久而久之大家真的就會覺得自己的母語不如人。

像大家常常抨擊中文的「他」不分男女,這點我承認,但英文的 you 也不分單複數啊!也會造成一些困擾。

另外,英文的兄弟姊妹不分長幼也很煩人,老師們都會為英文開脫,說是因為西方人比較不重視輩分;我想這很明顯是日耳曼語系的缺陷,像德文也不分長幼。如果是因為西方人不計較輩分,為何羅曼語系的法文、西班牙文卻有分?














4 則留言:

  1. 其實中文真的很博大精深,而且飽含了哲學在裡面,最近的理解,在另一個角度判斷,中文之所以沒有那麼精確的時態分別,可能是因為久傳的思想對東方中國而言,"時間"是永恆而不是線性的,也就是是圓的不是一條線,自然不會像落後的西方XD會在這上面糾結個半死,老實說中文是很非比尋常的!! 時態的問題,完全還需要牽扯到哲宗的研究才行阿!

    回覆刪除
  2. 省略時態比較簡潔阿。

    回覆刪除
  3. 時態上的看法,我蠻認同的。因為中文相對來說用時間副詞還有語境也可以把時態講得很清楚

    不過中文:唯一存活至今的象形文字、最省篇輻的語言、唯一一字一音的語言、文字訊息密度極高、話語節省等等。
    這些其實是極權帝國的語言象徵,拼音文字具有絕對的效率跟演化的活性。方塊字的發展限制很多,往往最後都是方塊字跟不上語言的發展,導致隨意借用類似音的漢字來表意思。然後一堆人在那邊爭吵哪個漢字的本意是什麼、要用哪個漢字才對。

    簡單來說,當文字只剩拼音的時候,就很難有個權威機構來定調語言的使用。因為只要拼音系統符合人的口腔結構,任何新的語言都可以被輕易的紀錄。但要用漢字就需要隨便借字來表音,導致紀錄混亂跟難以被認識,最後還要等官方慢慢肯認字的正確性。而這正是西方文明早就完成的事情,就是把複雜的象形文字給簡化掉,讓他只保留拼音的功能。(現代英文是腓尼基人把埃及象形文字簡化過後演化來的拼音系統)

    回覆刪除
  4. 現實上,漢字最大的麻煩就是學習困難。這也是為何中共要治文盲,第一件事就是把象形字大大的簡化。這也是為什麼台羅可以輕易的被流傳至今。甚至反觀台灣也是普及了注音系統,讓學生可以快速掌握語言的使用(要不然怎麼查字典?)日本、韓國也都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效率性是無可質疑的。

    光是在台灣,其實日常講的話常常就發生漢字根本難以記載的問題
    例如:啊你人ㄌㄝ˙? 這個用台羅其實就很簡單:lí lâng leh。(注音跟台羅這兩個拼音都好寫)
    當然你也可以用 「咧」
    但捫心自問,「咧」的漢字是什麼意思?請問? 根本就是假借一個音很像的「列」然後隨便加個「口」而已
    超級不直覺跟不好懂 完全表達不出「在」的感覺

    例如:這件事情很ㄍㄧㄥ喔 台羅就是kin
    當然你也可以用「矜」
    這個字當然是有「矜持」的用法 但這個字超罕見的好嗎
    我敢跟你說抓一票國中生每幾個可以寫對
    如果是用拼音 一般小學生都可以輕易寫下自己的語言

    我活在一個被強制規定學習漢字的年代
    希望下個世代可以從象形文字解放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