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一天只要十塊不到的抉擇

有幽默感的人已會逍遺這個推銷界的老梗:一天不到十塊,每天少喝一杯飲料就可以買到........

不是在消遺那些辛苦奔波的推銷人員,而是提出一個矛盾。

大部份的人會很清醒地意識到那些「每天十塊不到」累積一年會很可觀,所以下意識地提防這個話術。

有趣的是,一年下來的三四千讓人無法接受,與一天十塊不到的小錢讓人輕易接受,此二者哪個是理智?


當然重點是產品的價值有沒有達到三四千,可是就算沒有好了,每天十塊不到的代價,你不能說它沒有說服力。

即使產品的價值只有兩千,可是每天擠個十塊錢去買它也不算不理智,因為沒有這個動機,那個十塊也會被拿去買飲料等等。

既然如此,何不省錢來買產品。


或許可以把那些十塊省下來拿去買其他物超所值的東西,問題是,你未必做得到。

理智似乎不是單純地比較價值而已,一個方案的提出,它所帶來的改變與動力可能也是應該納入考量的選項。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為何柔能克剛?

我喜歡道家,因為她玄奧玄奧的,看起來很厲害。

道家極講守虛靜、以柔克剛的矛盾理論,而且常常以水為例。

可是我覺得水不是好例子。

滴水穿石、洪水成災等等的成因都是以多勝少、恃眾凌寡,而非以柔克剛。

硬要講,頂多只能說水的柔軟使它易於儲存位能,比如蓋水壩,一但壩體破裂,幾十樓高的水量傾洩而下,可以造成很可怕的破壞。

可是那仍然不能算是以柔克剛,只是能量型式的轉換而已。


現在華人社會有個共識,我們祖先在邏輯方面的表現不如西方,所以發展不出真科學、因而輸給西方  blablabla...............

既然如此,該不該檢討一下水的以柔克剛之概念?


順帶一提,我喜歡中醫,因為神神秘秘的.......也很多人這麼認為,有人甚至視中醫為故弄玄虛的玩意。

我沒那麼極端,只是要用現代科學去檢驗中醫,畢竟古早人的說法是一回事,真實性是一回事,這應該是華人普遍的共識。

有趣的是,看起來很沒科學根據的五色食療法 (食物依其顏色分成五種療補類型) 卻廣受推崇。

很多學西醫的人與健康節目也在推廣這一套食療原則。

這真的有根據嗎?  顏色跟食物的功能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 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 關於時態

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 應該是台灣人的普遍共識吧!

而這個共識,我覺得,漸漸使大家認為自己的母語不如人,我還看過有人對中文無奈地搖頭。 

中文明明是很了不起的語言,世上數以萬計的語言裡中文榮膺好幾個第一與唯一,比如唯一存活至今的象形文字、最省篇輻的語言、唯一一字一音的語言、文字訊息密度極高、話語節省等等。 如此多的殊榮,為何要一直斤斤計較於精確性這點?

何況中文的精確性真的很差嗎?   精確性又是什麼東西?   怎麼比?

我無法定義何謂精確性,但我想反駁一些常見的看法。

----------------------------------------------分隔線-----------------------------------------------------

最常見的貶低就是中文沒有時態。

這當然是錯的。

辯解之前先來講英文文法。英文所謂的時態不只是區隔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完成式」、「進行式」、「完成進行式」三種狀態,此三者加上「無狀態」的「簡單式」與過去、現在、未來三態交乘產生十二種時態。

中文完全能夠表達這十二種時態,憑藉時間副詞與一些助詞,舉例如下:

中文裡,「已」、「過」、「了」等字用來表示完成式。

我做完功課了。→ 現在完成式    ( have + P.P  

我昨天就做完功課了。 →過去完成  ( had + P.P

等你後天回來後,我功課早做完了。  →未來完成   ( will have + P.P


進行式,中文用「在」「正在」來表示。

我在打球。 →  現在進行式 ( beV + Ving

我昨天在打球。 → 過去進行式 ( was +  Ving

你明天下午來的時候,我會在打球。→ 未來進行式。  ( will be + Ving


至於更複雜的完成進行式,完成式用來強調「已經」,進行式表示「正在.....」,兩者相加即如所謂。

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現在完成進行式 ( have been + Ving

昨天他到餐廳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過去完成進行式 ( had been + Ving

如果你明天一點才到,我們已經在吃飯了。  → 未來完成進行式  ( will have been + Ving


最後,簡單式就是不強調「完成」與「進行」的單純敘述句。

我給你錢。  → 現在簡單式 ( V

我昨天去他家。  → 過去簡單式 ( Ved

我明天要去高雄。  → 未來簡單式 ( will + V


由上文中英比對可以看出,中文很明顯有「完成式」、「進行式」、「完成進行式」三種狀態文法。

至於三時態,未來式藉著「要」、「會」等字來表示,惟其不如英文的 will 那麼牢固,若有時間副詞常常會被去掉,碰到完成式與進行式的時候多會消失,由時間副詞來傳達時態。

因為中文的未來助詞與英文的will 一樣都帶有意志性,又那麼地不牢固,使我覺得「會」、「要」等字可能並不代表未來式,而是表達意志,也就是說,中文可能沒有表示未來時態的助詞。

在這裡打個問號。

接著講過去時態,我覺得她更難釐清。

以前我以為「了」這個字一兼二用,既能代表過去式也能表示完成式,尤其「現在完成式」與「過去簡單式」二者很難界定;可是現在我沒那麼確定了。

與未來式的問題一樣,如果「了」可以表示過去式,為何那麼不牢固? 在「過去進行式」裡會消失,而過去時態裡,「了」也常常被去掉。

中文的時態文法很難界定,我懶得去釐清;總而言之,我承認中文表示時態的能力比英文薄弱,不可否認。

但問題是,清楚地區隔時態有必要嗎?

    
我覺得不太必要,因為人類的大腦對時態很敏感,只要聽到時間副詞就會意識到時態 (這是一句廢話),尤其是過去式與現在式,甚至不需要時間副詞即可分辨。

試想,說出口的東西,除非動作還在持續,基本上都是過去式不是嗎?  

當別人跟你說:I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你會因為play沒有加-ed 而不知道那句話是在講過去或剛才發生的事嗎?  更不要說加了時間副詞的語句,比如yesterday,last night...

何況,時間是很重要的,除非對方已知道時間或時間不是重點,人們不太可能說出沒有時間線索的話。

再者,人們也很常用完成式來敘述過去,因而更沒有動機去創造表示過去時態的文法。

記得以前德文老師說過,德語雖然有動詞過去式,但德國人很常用「現在完成式」來敘述過去 (簡單式);其實英文也是,只是沒有像德語那麼常用。

至於中文,「聰明的她」早已意識到清楚地區分「過去簡單式」與「現在完成式」沒什麼必要。

一來,如上所述,過去時態的表示常常是可有可無;二來,完成式在過去時態裡很常用,所以沒必要像英文一樣特地創造動詞過去式來表示「過去簡單式」。(也僅能用來表示過去簡單式這一個時態,金梅猴



精確的時態文法一定有它的好處,只是效益不大。

不信的話去把英文文章裡的動詞過去式改成原形看看,基本上很少會造成時態上的誤解。

惟有在零星散句中,簡省的對話裡去掉時間副詞後,英文的時態文法才會顯出效用。

比如:你昨天在哪?     我在家。

如果只看第二句,就無法知道時態,但若翻成英文 →  I was home. 則可以。

但語言是拿來對話的,不是拿來推理的,沒必要太執著於時態這一塊,何況文法要精確,就得付出記憶力,英文時態文法的機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順帶一提,有人說過去式與現代式的區隔可以幫助聽者釐清某句話是永恆真理或「過往的真理」,比如:She was beautiful.  可以表達出「她以前漂亮,現在不漂亮」的意思。

這點我承認,但中文只要加個「當時」、「以前」等副詞來強調就好啦!




總結:
大家常用時態這一點來攻擊中文,我倒認為中文在時態上打馬虎眼是她的精明之處,文法上的老謀深算,引述日文文法課的蘇克保老師的話:中文是種「經濟語言」。

再引述老師說的故事:

有一次,幾位老師在聊天,一位大陸學者聽到日文老師與英文老師在靠盃中文沒有過去式後,冷冷地反問:我不知道過去式除了考試可以用來得分之外,還有什麼用途?

與之相較,從小到大我的老師們都一直告訴學生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很少很少為中文講話、扳回一城,更別說為中文感到驕傲,我相信這是教育界的常態,因而導致中文被台灣人看得那麼低。

不是說不能靠夭中文,只是當所有人都只會唱衰中文、不靠夭外文的缺點,久而久之大家真的就會覺得自己的母語不如人。

像大家常常抨擊中文的「他」不分男女,這點我承認,但英文的 you 也不分單複數啊!也會造成一些困擾。

另外,英文的兄弟姊妹不分長幼也很煩人,老師們都會為英文開脫,說是因為西方人比較不重視輩分;我想這很明顯是日耳曼語系的缺陷,像德文也不分長幼。如果是因為西方人不計較輩分,為何羅曼語系的法文、西班牙文卻有分?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從土地走回水泥地

我覺得,如果說回歸平凡在以前是從都市回到鄉野,那對大部份的現代人來說,回歸平凡應該是從鄉野回到都市,從泥土走回水泥地。

時代不一樣了。

以前大部份的人在鄉村出生,到都市打拼;現代大部份的人在都市出生,到鄉下玩樂、追求生活的變化。都市生活才是大部份現代人的平凡。

以上可能是我去年東部一遊後最大的心得。


我知道語辭的多義性,只是當我親眼看到藝術家們,發出內心地說要追求平凡時,總會激發出很多思考。

藝術家們在小丘上建立起小天地,或在海邊僻居,或放浪形骸,或四處流浪,或奉献於信仰等等,說要追求平凡。

但他們一點都不平凡啊!  平凡人是住在我家附近,開早餐店的市儈老闆、愛貪小便宜的大媽、為了錢大小聲的鄰居、每天為考試煩惱的國中生們,他們才是平凡人。

他們的貧乏是我們的富足,他們口中的平凡是我們眼裡的超脫。


主流價值觀正在轉移,以前都市人笑鄉下人俗氣,現在是鄉下人笑外來客「台北俗」;都市化高的時代裡,是擁抱大自然的人擁有話語權,而非廣大而流俗的都市人。

常有人笑都市人吃米不知米價,問題是當都市人習慣外食後,何需知道米價?  牽動物價甚鉅的油價才是都市人最該關心的吧?

麥當勞是都市人的平凡事物,親自下廚不是,那是刺激;很諷刺,但這其實合理到不行。


另外,住在都市也比較環保。

大家說西方人比較重視環保,但他們嚮往的大庭院大房子的郊區生活型態卻帶來額外的通勤廢氣、幾倍於都市居家的空調費用,最重要的是,這樣會佔據多於水泥都市好幾倍的土地。

如果人數密度高於西方人好幾倍的東亞人變得跟他們一樣,世界可能就要爆了。

搞不好那些提倡環保的西方家庭所省下的環境汙染還抵不過他們的居住型態帶來的額外環境負擔。


要做環保,在水泥叢林裡也可以做。如果真的想為大自然好,應該把水泥叢林當作自己的家,學著去欣賞都市的便利、都市的隔離、都市的喧囂與熱鬧、都市的天際線、都市的快步調、都市的日新月異,而不是去鄉野追求平凡生活。

這就是偶像劇裡常見的爛梗:愛她就放她走。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利用遊戲發展研究

以前有個人跟我說一個想法,在TED看到的,說是地球上有那麼多玩線上遊戲的人口,那如果把科學研究包裝入遊戲裡面,那就可以集思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個人的腦力,大大俾益於科學的進展。

當下覺得不可能,因為數量不等於質量,智慧的增進不能套用積沙成塔的模式。

除非包裝得很厲害,竟然可以把比如量子力學、熱力學或微積分的研究打造成潮好玩的遊戲進程。

真他媽的難以想像。


但如果是社會學領域呢?

社會學的進展的一大障礙就在於資料的蒐集,因為有關人的研究都需要極大量的田調才會有客觀性,偏偏田調很燒錢與耗時。

所以,假設說要研究囚徒困境之類的行為經濟學,可不可以發展出一個偵訊遊戲,然後所有玩家的行為都被記錄下來送給科學單位。

或是研究人類的合作關係與自私行為的調和,那就創造出一種叛徒遊戲,讓玩家自己去摸索投機與誠信之間的利害關係,而大量玩家的探索記錄也能增進社會學家對此領域的探索。


撇開線上遊戲,在真實世界裡,也可以由政府與民間研究出有益於田調的有趣活動,最後將成果付予研究機構。

近幾年政府推行的壯遊計劃就有點類似這個。







冠希淫照 與 電影的激情

想當初陳冠希因為淫照流出被社會唾棄,但後來仔細想想他並沒有錯,一來女主角是自願的,二來他並非故意流出淫照。  (不過還是有一些爭議

而且,淫照事件突顯出一個矛盾,如果大家猛烈抨擊冠希淫照,痛斥淫照的不應該,為何社會大眾將電影動不動出現的激情戲碼視為平常?

而且還肯定女星演激情戲是「為戲犠牲」?    使之成為導演要求女星的充分理由?


現代社會開始認同sex的正當性,但是其心態可以大方,性愛的當下則否,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開放的心態使大眾對裸體與性感的忌諱越趨淡薄,可是身體的解放與公開性行為是兩碼子事。

身體的解放並不少見於歷史,現代也不是史上最開放的時代;但文明史上有哪個時代會大方公開激情戲碼的?    有,卻只是極少數的變態君主與貴族,或在戲爭、暴亂等極端情況下。

現在也有些研究指出某些高級靈長類動物也會有隱蔽性行為的意識。由這點加上人類史的觀察,公開媾合應是不合人性的。


公開性愛並非天理不容,不然A片產業與B級片都應該消失,以及某些類型的藝術片,但除此之外,電影裡泛濫的激辛橋段不能用「性開放風氣」來背書,或是所謂的「貼近真實」。

若要真實,戰爭片為何不拍得像真實紀錄片一樣血腥?

如果可以認同血腥畫面會引起觀眾的不快,為何無視激辛鏡頭帶給觀眾的尷尬?   並用「放不開」來搪塞過去?

性是天性,尷尬就不是天性了?


演員懷著明星夢,無非是希望能在大營幕前嶄露風采或展現演技,結果現在長得漂亮的女星幾乎都得面臨為戲一搏的「考驗」,留下尷尬的鏡頭大量流傳。  

而且,這麼做大部份只是為了票房或話題性。

在這種「為戲犠牲」的風氣下,不少女星被導演與演員吃豆腐或留下遺憾。
 ( 舒淇第一次獲獎肯定,哽咽說:從現在開始,我要把衣服一件一件穿回來。  結果現在如此成功的她仍然被過去所困擾。


我不敢肯定論點是否正確,但如果我是對的,事情就有趣了。

在這麼重視人性的現代社會,竟然默認甚至營造偏激的風氣,驅使漂亮的演員們做出完全不合人性、可能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

這一切是如此的可怕卻被視作理所當然或在所難免。
 (結構的不正義使得人們即使嗅到一點不尋常,也會用「主流精神」來合理之或無奈地接受,視之為難免的不完美。



當然,身為男生,我大可以樂觀其成。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要鼓勵創造力嗎?

比起創意救台灣,我比較喜歡幽默救台灣這個口號。

我討厭大家說台灣人沒創意,因為我覺得沒有人能證明,就像大家無法證明英文比中文精確一樣,不過照此邏輯,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禁止別人批評法輪功,因為沒人能證明法輪大法不存在。

似乎大部份的時候,最大的限度只能做到收縮防禦。


有人說台灣人沒創意、沒視野,不懂做行銷、建立品牌,只能永遠幫人代工。

我好奇的是,老百姓想得到的,大老闆們難道想不到?  老闆想不到,重金請來的菁英會想不到?   台灣人沒創意,老闆不會請有創意的外國人來經營品牌嗎?

又有人說,台灣人不懂得堅持,不敢與眾不同,別人都在削價競爭,就不敢做高風險的品牌塑造。

實情是,去翻翻商業類雜誌,很多台灣企業會成功就是因為老闆敢與眾不同並付出堅持與代價,敢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我覺得台灣會困在代工業而走不出去遠非創意或是視野云云可以解釋。

我比較相信的是,台灣在很多地方輸西方人好幾個世代,甚至一兩百年不止,所以我在想,台灣人就算真的在創意上輸人一截,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某些地方,比如文化底蘊或某些風氣差西方人太多而造成的結果。


我想說的是,有些東西是根本有些是末節。

古代人知道什麼是創造力嗎?   他們只知道多多充實自己,抒發高見與文采,然後有了老子、孫子、紅樓夢等震鑠古今的名著。

這些書在現代仍然是神作,而我們所謂的創造,也多只是依附於大作的小創意。

重視創造力不難,何況生於現在這個創意經濟當道的時代,問題是腦袋裡有什麼東西可供予創造?

而若社會過度聚焦於創造力這三個字,會不會忘了根本,汲汲營營地想去搞創意,而忽略了充實內涵?    到頭來搞不出大創意與經典。

反過來看,若台灣人極有內涵,要變出創意有什麼困難?   因為在追求經典時,自然會需要創發與靈感。

常有人說台灣人只會死讀書,所以空有眾多高科技人才卻只能作代工,可是科學才能不需要創造力嗎?  不少人是在外國學成歸國的,那些人沒有靈光的腦袋能夠在國外名校畢業?


我覺得有些事情要一步一步來,現在台灣讀書風氣極弱,大學教育也不如西方,媒體的視野與多元性更是不足,如此條件下卻大聲嚷嚷要創造力,會不會太急?

我覺得還是提倡多讀書比較重要吧!   (偏偏我也不是喜歡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