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性教育與尷尬

http://www.funnid.com/1iVFfbab

參上,現在外國某些地方的性教育已非常開放了,直接在課堂上拿出假生殖器講解,說一些很露骨的細節。

我的看法是,那尷尬度幾乎等同在班上放A片,有幾個人受得了?


社會上普遍對性開放教育持正面態度,還有一些人斥責那些因為尷尬而抗拒的人,認為太古板,現代人應視性愛為正常云云。

當那些人說古板的人不懂得反思傳統,我也想問他們有沒有反思過現代西方的性觀念。


性當然是人性,不過此種人性具有傾向隱蔽的特點,在大庭廣眾下討論性、公開性行為或器官並非常態,自古以來皆然。

所以,憑什麼認為讓學生暴露在極度尷尬的情境下符合人性?

就算性開放態度是人的本性好了,當人們被傳統教育、「洗腦」到對性極度隱誨、在公眾場所看到第三點會非常不自在,教育者不應該尊重嗎?

設例,有一天真理之神傳下聖諭,說裸露胸膛才是符合人性的,而且讓上半身自由有益身體健康、解放思想自由、擺脫束縳........blablabla,那麼,教育部是不是要推行思想改造教育,強迫男女生一起在健康教育課脫掉上衣?   慢慢推廣開來?

( 想到一個新聞;其實伊斯蘭教沒有強迫婦女圍面紗,但不知為何,圍面紗成為中東世界的習俗。某個中東酋長為了改變世人對伊斯蘭教的誤解,極力鼓吹面紗解放運動,有時甚至會強行抓下婦女臉上的面紗,結果「受害者」被他的舉動嚇得大叫,其行為大概就像在台灣掀女生裙子一樣恐怖吧!


沒有人可以否認為性教育很重要,尤其在普遍早熟的社會,我也知道性教育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尷尬,不可能兩全;但全班一起看生殖器也太誇張。

有尊重學生避免尷尬的權利嗎?

認識性愛相關的知識又不一定要在課堂上講解,一般原則性的東西,比如自我保護原則、兩性差異、月經週期等等可以一起講,比較尷尬的部份,比如生理構造等等可以回家自己看,然後用超詳細的考試連考數次,或個別輔導以防有人跳過。

尷尬的束縳與性教育是天平的兩端,搖晃不定很正常,我卻看到天平嚴重倒向性教育那端,現代社會越來越輕視「性尷尬」這一回事,這是我認為過頭的地方。









舉例的用意

舉例,應該是最重要的必備論說文技巧之一,不外乎是讓人更瞭解自己在說什麼。

可是舉例要舉得好有時很困難。

如果只是列舉演示性的例子那很簡單,像是: 對付奧客要懂得隨機應變,好比說客人要無限續杯就跟他說咖啡喝多會性無能。 (事實上好像相反


若是佐證性的例子就有點難,比如,常常可以看到警示、勸戒、教導之類的語句,後面補一段佐證,說某某人因為沒有做到什麼、或有做了什麼,因而成功了、失敗了、死了.......

這類的舉例就需要一些邏輯與求證能力,得比較舉例與所要講的思想有多大的關係,甚至有時還要考慮到背景因素是否相合。

比如說: 假設我要靠盃同性戀該死、沒有好下場,舉証說自古至今同性戀普遍不快樂、下場很慘。這就是失敗的舉例,因為時空背景改變了,現代社會當不至於造成讓同性戀普遍不快樂的果報。

或是取樣的廣泛性,比如說,有人用親身經歷說韓國人真的很吱叭,這是不足為信的。 (不過若十個人都如是說呢?   或是十個專家都認同某一件事,取樣夠不夠廣泛?   理性可能會存疑,但事實上若真有十個人做保證,真的已經很難不去相信了,三人成虎古有明訓

有時是立場的考量,比如我舉例老公偷吃老婆多會選擇原諒,所以台灣是個婚姻契約不容易受第三者影響的社會。  這就沒有顧慮站在台灣男性的立場是否真如女性那麼寬容。

有時則要有超強的學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比如用歷史故事佐證,有人可能會反擊說歷史上其實是怎樣,或是其因果與你所要講的風馬牛不相及......   若沒有夠強的底蘊,馬上就死了。

還有很多面向要考慮,只是大概。


最難的舉例是比喻性的,除了要注意佐證性舉例所要顧慮的,還要看比喻是否適當。

比喻要適當真的很難,基本上我覺得要找到天造地設的完美比喻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事物的類比多少都有一點差異,若要從那些差異中找問題、丟疑問,我相信再強的人都得投降。

所以比喻性舉例不應該是對錯兩端、全有全無的判別,而是對比喻的接受度多高,或應該多高。

比如說,人常說仇恨的沙漠裡長不出和平的玫瑰、太陽與寒風比賽脫人衣服等等,我一直覺得這些勸善類的比喻都滿無聊的,但這些比喻並非科學論文,沒必要對其精確太計較,略得其意就可以放下了。

另外,常見的以滴水穿石來比喻柔能克剛也是不錯的例子,明明滴水穿石跟柔能克剛並無關係,卻拿來作比喻。

所以我覺得,有時比喻只是表像,抓個大概就差不多了。



最後,還有一種舉例是背書性,就是舉出名言、名人所言、俗語、人所咸信等等。

我個人覺得,名言等等不應該是論証的主題,不能因為名人說了什麼,就論証完畢了。 名人再權威,論証被人抓包也沒有用。

不過這樣想的話,既然重點是在論証本身,舉名言是要幹嘛!  

我想只是提供一點信心吧!  


理性地看,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是最重要的,絕不能被外界牽著鼻子走。

那假如牽你鼻子的人叫做愛因斯坦呢!   敢抗拒這個權威嗎?   人家是不世出的天才,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判斷與論証會贏過愛因斯坦?   有多少人要推翻他都無功可返?

當然挑戰權威是值得鼓吹的美德,但縮限到單一選擇,當判斷的對錯很重要時,相信自己勝算比較大嗎?


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某領域強到完全無視權威的存在,以已見為尊,但在那之前,難免需要名人的背書,或是受權威的顯響,多多少少。





 






















從繁簡之爭看所謂漢字的智慧

文字學的介紹時,老師不斷地強調漢字有智慧、有內涵,非拼音文字能比等等。

中文是很特別沒有錯,說她獨步世界也不過分,但我覺得關於所謂的內涵與智慧,沒什麼好比的,世界上的字都很有智慧。

而且什麼叫智慧呢?   用象形指事會意造字就叫有智慧嗎?

即便如此,很不幸的,中文歷經千百年輾轉流變,很多字的原意都已消失,有很多假借現象,原本是象A的字變成象B。  

好比說,云這個字本來是指雲,但被借去當作人云亦云的云,久而久之云的本意就消失了,大家另創一個雲字代表雲。

或是 我,本是指一種武器,結果變成第一人稱,原意消失。

要說智慧,假借字是最沒有智慧的,比拼音文字還不如,拼音文字至少還可以標出聲音,假借字什麼意義都沒有,因為那是借來的字。

偏偏中文的假借現象很多,翻一下甲骨文金文的相關書籍就知道。



再來講繁簡之爭,很多人批簡體字沒智慧。

的確,因為大陸簡體字亂改,很多本來形聲的字無法形聲了,比如趙變赵、雞變难、劉變刘.......僅僅為了減省筆劃而犠牲形聲的聲符,個人覺得不好。

不過,那也是我的價值觀而已,對於重視書寫方便性的人來說,犠牲那些無法完美表音的聲符來加快書寫速度,很值。

比如劉,聲符在卯,而卯跟劉二音實在差太多,何況卯之下還有個多餘的金不知道要幹嘛!   不如乾脆整併成一個文,寫起來快多了。

若有人如上是想,也不能說他們錯,因為中文文字系統很亂,亂改幾個字頂多是錦上添花,但減省的字劃助益甚大,嘉惠十幾億人的手腕與指關節。

何況,最重要的是,文字系統根本就不注重什麼規則性,看看英文,簡直是全世界上最爛的表音文字,還不是成為世界性語言。


反過來說,因為我們執著於所謂的漢字的智慧,有時反而落入很尷尬的境地。

比如說龜,有人覺得他像龜嗎?    很多人不知道要把它逆時針轉九十度才會像,像一個在爬行的烏龜。 請問這樣叫做漢字的智慧嗎?  一個多數人看不出其義的「象形字」,何所謂智慧?

而簡體字的龟,一點就通,這樣叫沒智慧嗎?   為何古人的智慧是智慧,現代人造字的智慧不是智慧?

何況龜這個字,在甲骨文裡比較接近龟,而非龜。

漢字有種吊詭的現象,有些字無意義地添加很多沒必要的筆劃 (或說是有意義,但解釋起來有點牽強),形成現在我們台灣人自豪的「有智慧」的繁體字。  比如齒、從等等。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堅持龜這個繁體字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他既沒有古人造字的「智慧」(初始之字才沒這麼複雜又難以見文知義),又超難寫,我們台灣人到底是在堅持什麼,何不改成龟向甲骨文致敬? 又好寫很多。

同理,從字也一樣,中古以前從寫如簡體字的从,大陸將從恢復古字事實上是很明智的。  而我們在堅持什麼呢?


關於漢字的智慧這種事,再舉一例。  塵與尘。

為何一個鹿加個土會有塵的意思呢?   是這樣的,塵字原本是三個鹿加個土,三個塵鹿代表鹿群狂奔而過,而過境揚塵,故有塵意。

很多漢字的摹義造字一點都不傳神,看了只會讓人覺得很吐血,塵這個字還算可以。 (只是為何不寫三個牛加土呢?  好寫多了)

不幸的是鹿的古字沒有保留下來,且此非孤例,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古字經千百年流變,大多已難見字知義。

而既然如此,又何所謂「智慧」?

相反的,尘這個簡體字,見而知義,又省寫很多,能說這個字沒智慧嗎?

重覆上述所說,古人的智慧是智慧,現代新造字的智慧就不是智慧嗎?



我的立場是,我反對大陸簡體字,它實在改得太爛;但我贊成文字簡化,因為漢字實在太繁複,沒有必要為了保留傳統或是所謂的漢字智慧而犠牲十幾億人的書寫方便。

所謂的漢文的智慧交由有興趣的人去研究與保存就好了。

更何況,如果簡化字好好改,還能讓漢字更有系統、更好學,比如龜、從、塵、齒等等。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施政的兩難

1. 全面的改革帶來全面的反抗。 (全面啓動,全面反動

2. 治標不如治本,可是治本有較大的風險,政府未必扛得住。

3. 貫徹政策被反對者罵冥頑不靈,若不堅持又會被支持者罵沒擔當。 ( 歷史多是結果論,成之,前者為擇善固執,後者為從善如流;失敗,前者會剛愎自用,後者為反覆不定、優柔寡斷

4. 交予司法,民眾不信司法;付予特偵,又不能為常例,否則檢調機構的威信會削弱。

5. 維持油價,財庫吃緊,也不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公平原則;調高油價,民生環境更加嚴酷。

6. 保持水電費低價位,民眾不懂節約,也不利於發展綠能與高效節能技術,而且增加政府支出;調高水電費,民怨四起。

7. 候選人必須保證未來願景 ( 經濟成長、就業率增高等等 );當然,這些東西怎麼可能保證,又不是神,聽聽就算。 ( 不要再靠盃台灣政客爛了,這種事全世界都有

8. 關懷民眾,作秀;但若不表示關懷.....  還滿有創意的,可以試著想像一下。

9. 外交軟弱,全民開罵;開始硬起來,又有人靠盃政府在轉移焦點。 ( 可以參照去年日本購島事件

10. 保障公民或官員炮轟首長或總統的權力,雖然是偉大的精神與氣度,但有損官員尊嚴。 (在某些制度下,首長不用在議院受議員質詢,台灣的首長則很慘,被立委嘲弄怒罵還得忍氣吞聲,總統更不用說了

11. 強拆少數不同意戶,民眾群起而攻;現在好了,政府依照民意,答應要百分之百同意才能都更,嚴重拖慢都更進度,更增長了無良釘子戶的氣焰。 ( 拖慢都市更新速度,會帶來更大的不正義,甚至房屋過度老舊的危險

12. 整頓媒體,被罵威權、迫害;不整頓媒體,越來越爛。 (比如削減新聞台事件

13. 規則是很死的東西,所以必須有明有暗,有缺陷才能靈活。  比如,以捷運不准飲食這條規則來看,事實上不會有站務人員去抓這個的,抓這個沒意思,但又不能不立法,以防不肖分子挑戰公權力。

可是政策的缺陷若沒有好的人事去執行,就只會是缺陷,而若為了彌補訂立太嚴謹的規則,又怕會流於死板、不靈活。  ( 人法與法治的矛盾

14. 民眾與專家的意見常常是不同的,專家的話固然要聽,民意也要顧,很頭痛。 

15. 政府當然要有公布真相的道德勇氣,但如果公布真相會帶來很可怕的後果,比如賠掉政府聲譽與國際聲望,要公布嗎?  ( 無關道德,而是較黑暗現實的層面

16. 國家變窮,政府要加帨,但國家變窮,人民更有理由扺抗加帨。 ( 這有點可悲,惡性循環。 

17. NIMBY 主義 ( Not In My Back Yard)  → 政策很好,但不要把我扯進去。 之前的核四議題,擁核者分享一張圖,指出過去幾年各種綠能建設都受到當地人反對。
( 這個有爭議,有人保留地說,抗議全世界都有,不能因這張圖就說台灣NIMBY 主義盛行,有可能是政府的政策太粗糙,所以才會遇到強大的反彈

18. 與上面相似,有人說台灣人很奇怪,一方面希望政府全能,又不給政府夠大的權力。

19. 宣傳政府的政策本來就很重要,但如果不對民眾的胃口,就會被抨擊浪費。 這樣會很尷尬,因為政府不能因此就不宣傳呀!  更不能請專家辯護,因為專家若沾到政府,公信力馬上大輻降低,所以政府只能冀望有人自動為政府說話。 ( 這種議題,應該針對事情本源而不是宣傳與否,本源是對的,宣傳就是對的,本源是錯的,宣傳就是錯的

20. 所謂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各個利益團體為了自身福祉而威脅官員本來無可厚非,但在這個認識之下,就得認同官員的臉厚心黑,亂開支票或妥協讓步。 ( 這種事全世界都有,美國的槍枝法爭議就是最好的例子

21. 政治某部分是檯面下的,有些東西不能公開來講,所以我不認為政府應該百分之百誠實。 
( 之前維基解密事件,雖然看到美國滿面全豆花很爽,但換作我是美國政府也會全力打擊維基解密。以竊聽外國官員這件事來說,雖然很無恥,但各國爾虞我詐,太光明正大會不會是種婦人之仁?  會搞竊聽的可不只美國,英國也被人爆出這種醜事。 畢竟世界還沒有大同,光明正大真的好嗎?  

22. 朝小野大,多有制肘;朝大野小,落人話柄,罵政府囂張。

23. 給予社福,寵壞人民;不予社福,又被罵冷血。 ( 台灣的健保真的做得很好,連美國都來取經,可是有多少人感謝健保?  只會狂踩健保的缺點,而不肯讚揚政府

24. 總統強調家庭生活很有討好民眾的效果,但第一家庭成員又很可憐。 ( 總統家庭可不是王室,沒有義務陪著作秀,民眾不應該去關注總統的家庭,比如第一夫人,雖然周美青很有民眾緣,但那或許是她刻苦經營的,有所犠牲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不管藍綠 誰執政我就挺誰

個人不是很喜歡陳文茜,根據某些我認為可信度高的攻擊言論。

陳文茜有一句名言 ─ 做永遠的反對黨;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誰執政我就反誰。我覺得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個人相信沒有什麼東西或理念是永恆的。

如果整個社會,至少我所看到的壯青少世代,現在的主人翁或準主人翁,漸漸否定了藍綠之爭,流行起檢討政府、罵政府、仇視政治的政治正確,那陳文茜那句話在這個世代的稀釋之下就不怎麼珍稀了。

套一句反抗者常掛在嘴邊的名言: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當社會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在反政府,其實也不差我一個,不如去做反對者的反對者,或許能看到支持者與反對者兩者之外的視野。

總而言之,總要有人去挺少數派吧!   不該是這樣嗎?


為政府說話,講錯了也不過是一鍋熱油裡的一滴水,馬上蒸發,影響不了什麼;講對了,看到反對者的遲疑,則會更篤定。

反過來看,跟著大眾一起罵政府,被糾錯的可能性就降低許多;最慘的是,發言者眾,還沒想好要靠盃什麼,戰文已包山包海、星火燎原。

孔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反對者則常常未出已捷,無話可說。


有人說這就是所謂的愛唱反調。

可能吧!    幸好現在流行與反相關的一切事物,反對、反抗、反思、反省、反骨等等。

感謝我沒有出生在以和為貴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