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文白並存

近代語文界有兩大爭議,文白之爭與繁簡之爭;文白之爭已落幕了,由白話文勝出,而繁簡之爭還在吵。

現代人對於現在式的繁簡之爭自然特別重視,但我覺得繁簡之爭就歷史長河的眼光來看根本是小事,儘管有些簡體字真的很醜,比如東、言、門、柬等簡體,至於激烈言論如中斷中華文化傳承云云,就太誇張了。

要說中斷文化傳承,我覺得文白之爭還比較有資格,可惜歷史已定案,而其遺緒也僅淪為藍綠角力的籌碼,比如文言教育的存廢等。

但我想寫的不是政治,而是民眾習慣的改變。


民初時,知識份子為了文白之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打起零和戰爭;有一次,文言派舉用打電報的例子:如果母親病危要通知遠方家屬,使用文言只需打「母病速回」四個字,而用白話文卻要打「媽媽生病了趕快回來」,相對長很多,在當時電報又貴又不方便的情況下,文言文在這方面自然是優勝。

後代評論者以開放心態輕輕鬆鬆就駁倒了這個攻擊:打電報之外不妨用白話文呀!

有趣的是,現在情況完全反過來。

現代生活中仍不缺應用文言短句的場合,比如用手機上網的時候,在小方框上打字非常累人,所以,何妨使用較簡短的文言文呢?

抄筆記時,也可使用精簡的文言文,一定會加快記事速度。

而且,語言似乎有種精煉為美的特性,文句縮簡後多會有美感,那麼,文化界為何不鼓勵民眾使用文言短句呢?

偏偏現代人就是不習慣,包括我。


有人說文言文很難,如果是先秦時代的文言文的確很難,但民初爭執的文言文已很平易近人,畢竟爭辯者的目的在於普及教育。

我相信只要創造出風氣,學會文言文只是一塊小蛋糕而已;像台語,跟普通話差那麼多,大家就算不會講也會溜幾句,不會溜也會聽。

聽說有些外國人很驚訝台灣人的語言天才,天生就有中文與台語兩種舌頭,英文的底子也不錯。

英文與台語的學習都遠較文言句式為難,為何台灣人能夠做到?  



文言文退出華人的日常生活是時代的選擇,沒什麼對與錯,只是有點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