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文白共存

略懂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民族自信心被摧毁,做出很多不必要的自我否定,而且到了現在,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無緣無故的民族自卑、沒自信,比如,中文的精確性不如英文。

事實上誰能論証呢?   卻幾乎是全民的共識。明明中文是很了不起的語言,她擁有不少世界第一與舉世無二的特性,卻沒什麼人為此驕傲,倒很執著於精確性不如人這一點,我還看過有人為此大搖其頭。

我相信語言是可以比較的,可是,英文真的比中文精確嗎?

中文一字一音,故有很高的詞彙豐富度與彈性,像中文的成語,英文永遠達不到這種地步,相似的諺語,文句太長,遠不如成語好用。且在英文口語裡,常會發現一字兼代多義的現象,比如雞翅通常就用翅膀 wing 代替,而 people 在中文裡會因情況的不同而有人民、民眾
、群眾、國民、大家、人類、一般人等翻譯。

但有時一字一音在某些層面上也戕害了自身的精確性,因為中文創造新詞太方便,所以不需要創造新字,這使得在口語或詩詞裡,為了縮短文句長度,詞彙會遞減為最核心的單字,比如運動鞋 (sneaker) →鞋、美洲豹 (jaguar) →豹、牛肉 (beef) →肉、母牛 (cow) →牛、義大利麵 (spagetti)→麵......    這樣一來就會降低精確性。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眾們真的有認真思考「中文精確性不如英文」這句話的客觀性,還是人云亦云?


另外一點是文言文的消失。

民初時,知識份子曾為了文白之爭吵得不可開交,雖然就現代人看來,吵這種爭議很無聊,混著用不就好了,何必玩零和戰爭。不過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要解決,或許文言文就是清末時非得打倒的時代障礙,未必是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死腦筋。

 (可能是,我猜,不強烈地否定文言文,白話文就難以推行,而特別難的文言文教育容易被有錢人或門第把持,難以普及至平民百姓)

總之,當初對文言文的否定態度終於影響到後代,我說的不是反對文言文教育之類的政治議題,而是,大家都不習慣用文言文了。任何人在一般場合下使用文言文一定會被人投以奇異的眼光,甚至是使用了一句成語述事,比如風行草偃、一字千金,自己都會覺得怪怪的。

當初,文言派用打電報的例子來攻擊白話文:如果母親病危要通知遠方家屬回家,使用文言只需打「母病速回」四個字,而用白話文卻要打「媽媽生病了趕快回來」,相對長很多,在當時電報又貴又不方便的情況下,文言文在這方面自然是優勝。

後代評論者以開放心態輕輕鬆鬆地否定了這個攻擊:打電報之外不妨用白話文。


諷刺的是,現代人的情況完全反過來。

現代生活中仍不缺應用文言文的場合,比如用手機上網的時候,在小方框上打字非常累人,所以,何妨使用精簡的文言文呢?  (外面下雨了記得帶傘 → 天雨、帶傘)

而且,語言似乎有種「精簡為美」的特性,任何一句話只要精短就會有美感;那麼,為何不用文言短句傳簡訊呢?

偏偏現代人就是不習慣,包括我也是,神經病才會用文言文傳簡訊,賣弄文才嗎?


白話文是時代的選擇,沒什麼不對,就是可惜了點,導致漂亮的文言短句從生活中消失。就像毛筆的退場,雖是理所當然的淘汰,仍讓人感到很可惜,漂亮的書法手帖就此退出中國人的生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