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政治之於武俠

之前看到一個影評評論大陸這幾年的武俠片越來越無趣,作者提出一個觀點,他覺得那是因為大陸武俠片摻入太多政治意識,最經典的是張藝謀的英雄。( 悲劇,糟蹋一票一線演員

作者認為武俠片要回歸江湖才是正途,才能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才有人性。

也記得文章有一部份是在批評大陸武俠片似乎有為政治意識型態服務的傾向,我認同這點,同時,這也是大陸電影生態常被人詬病的一點。

但我與作者持完全相反的觀點,我覺得把政治融入武俠可以創造格局,是很值得嚐試的模式。


事實上,武術向來與政治有不少瓜葛,就我所知,實戰價值高的八極拳就是宮廷武術之一,太極拳也在北京發揚光大。

北京是中國幾百年政經所在,達官貴人雲集,需要眾多的武師護衛,風雲際會之下自然武學昌盛,而之間很多武師逸聞、小生態的江湖故事一定會與宮廷、政治有很多牽扯。


再一例,少林寺,絕對不會是中國武術之源,也不是中國武學唯一昌盛的地方,卻為何攫此盛譽?  

這好像跟秘密會社的宣傳有關,比如火燒紅蓮寺、少林五祖等等。

武俠小說起於天地會故事,而天地會又常附會於少林寺的傳承,因而大大抬高了少林寺的地位,我想這就是為何少林寺成為宗主的原因。

而天地會故事,也是政治,漢滿排拒的大時代劇。

其實關於天地會的電影不少,但多偏向江湖而少政治,政治刻劃只是基礎的背景架構而已,畢竟大眾還是比較喜歡江湖情懷。


我覺得政治片是我們這一代的遺憾,大家常說喜歡有深度的電影,那政治不就是最有深度、人性衝突的所在嗎?   為何大家不喜歡討論政治,政治片沒什麼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陳可辛似乎有把政治融入武俠的野心,投名狀、十月圍城與血滴子都有政治元素;說實在投名狀不算武俠片,而十月圍城沒有太多政治元素,偏向刻畫小人物的人情,只有血滴子兼而有之,可惜血滴子不怎麼好看,但這嚐試值得肯定。


若要說人性,還有什麼比政治更能演繹人性?要論格局,政治之牽動全局不啻為一種史詩,政治融入武俠有什麼不好?

如果有一部片能夠就歷史因緣去詮譯少林寺或天地會的故事,著重於滿漢兩方的鬥智鬥力 (會牽涉到宣傳、造謠等社會活動 ),那比單純彰顯忠義貞烈的俠士精神有趣多了,也能添加更多史詩氣味。


政治是個被大眾忽略的大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