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與 從根本改革

高中歷史論及近代中國,常以日本來比較,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比日本的全盤西化,並以此來下註解。很明顯的,半調子的西化當然比不過日本用貫徹的意志去重建再造。

那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錯在哪?

學西方人的軍事一定要搭配上西方人的體制嗎?  甚至要學西方精神做全配嗎?    到底中間的必要性在哪裡?   或許是我見識還不到高層次看不出其間關竅,但我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人都答不上來。

提出個疑問,假如近代史是中國勝出,那麼歷史會不會註解說,中國的勝出來自於吸收西方文明時的變通,而不像日本人躁進西化,不懂得因地制宜。

以戚繼光為例,戚繼光也無法改變整個明朝,但靠著賄賂朝中大老來確保自己的軍事資源與對軍隊的支配自由,並不需要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他仍解決了明朝一大外患。

我想,重點還是在於整個官僚體制有沒有腐敗,如果是腐敗的,全部西化也沒用;若體制運行合暢,我不覺得中體西用會有什麼問題,頂多需要多一點磨合而已。

我在想,後代人把體制的改革與官僚的革新再造混在一起了。   我是這麼認為的。

說到革新,其實談何容易,革新過猛有時會加速亡國,比如李自成當年就是因為崇禎下令裁徹驛站宂員沒飯吃而造反,結果就滅了明朝。

很多時候,革新的第一步就是刪減宂員,為國家節流,可是那些宂員沒事幹會做什麼? 以軍人為例,軍人沒田種怎麼辦? 去搶囉! 結果政府平亂所用的錢可能比養宂兵還多,而且有沒有效還不一定。

如果政府先投資某一塊領域,去解決一個問題,比如投資戚繼光去剿倭寇,投資成功,把倭寇平了,東南沿海平靜了,政府就可以收更多的稅,再把多賺的錢去做投資,慢慢把局面收拾乾淨,等到政府比較有元氣去搞大動作的時候,再來裁宂員、頒新法、消滅敵軍主力
、擴張領土 ......。

所以後代史評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覺得很多是不得不然。 只是說,假如政府一直投資失敗,自然就會醫得沒完沒了,然後最慘的結局就是亡國。


林書豪與大韓國主義

關於韓國人剽竊中國名人這種事 (聽說大部份是中國人栽贓,事實上韓國人沒做這種事),個人覺得很無聊,因為古韓國人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要說孔子祖先來自韓國,ok啊! 山東朝鮮那麼近,不無可能。可是古韓國人來自哪裡?  我們可以主張韓國人源自中原,中國也有史書可證,要玩大家來玩。

所以重點在於孔子自認是哪國人? 很明顯是華夏民族。大部份的時候文化認定高於血緣認定。

但血緣認定也有很強的連結效力,假設今天韓國人證明很多中國偉人都有韓國人血統,量變造成質變,文化認定也壓不過血緣認定。

以林書豪為例,美國人不會因為他有華人血統而有疏離感,畢竟美國是多民族國家,文化認定高於血緣認定,但如果今天美國的菁英幾乎都是華人,我相信美國人自己都會不好意思。

所以說,我不覺得為了林書豪而嬌傲是一種自爽,血緣認定本就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樣的,假設今天韓國人證明了一位中國名人是韓國人而驕傲,那也是人之常情。

其實往好的地方想,就算韓國人真的想搶我們祖宗,那其實有助於歷史研究,比如說今天韓國人想要證明滿洲人與韓國人的關係,就得花很多工夫去釐清東北各民族的來龍去脈,而華人為了反駁,也會努力地找資料反證,這過程會刺激東北民族史的研究。

順帶一提,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有一說是朝鮮人,如果被證實,那麼明朝自第三位皇帝以降都帶有朝鮮人的血統。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客觀或所謂真理有時是用來為思想服務的

首先,客觀是什麼?   以問卷調查來說,能做到多客觀?  就算沒有人為操縱,也有一定的誤差與機率上的誤導

真理,是我們所追求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更要的是,在不理想的現實裡,真理的權威悄悄消蝕了。


其實這裡說的真理比較像信仰這層面的,而信仰這種東西相對主觀。

有趣的是,任何信仰都要有一定的客觀基石去支撐,而這個客觀基石,有時所謂真理,有點馬馬虎虎。


比如說,我覺得孟子的人性本善很屁,一點科學精神都沒有,只是他在那邊自以為。

可是又如何呢?  我憑什麼因為他沒有科學調查而認為他很屁,的確是沒有科學精神, 但不代表他不會有矇對的可能性。

而我重視的科學調查也未必就能客觀,也很難做到絕對客觀,而且還有分佈上的問題,比如說,就算普遍來說大家都是人性本惡,但在某區域裡,人們卻是普遍善良,那麼人性本惡這個真理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

在這種不確定的現實裡,或許有時客觀基石是用來為信仰服務的,並非信仰總要本著客觀條件去做調整。


如果絕對真理是底層,信仰是上層,那麼中間一定有個介於信仰與真理的介層,這層介層比真理底層平易近人,因為真理太難去探觸,太複雜太難釐清,所以對人們來說,這層介層比真理實用、好用多了,常常就假定他為真理,或比較沒那麼絕對的客觀基石。

而這種真理是可以被信仰操控的,只要相信的人夠多、或區域分佈上的操縱。

這造成一種連續關係,信仰的人越多,客觀基石就越偏向這個信仰,導致信仰的人越堅定,又影響更多人的信念,成正向回饋;若反是,則成負向回饋。

以人性本善來說,其實沒有人可以很確定地說,自己是天性善良還是天生惡質,絕對真理太難釐清,所以我們只能靠那層介於真理與信仰的介層來做判斷。

這層介層是可以被客觀環境影響的,比如良善的教育、環境或人們對善良本性的堅定信仰,都會使人們比較傾向相信人性本善,而人們對人性本善的信仰又會繼續影響別人,影響這個社會。

(所以教育有時需要一點欺騙嗎??


再以美國總統大選為例,美國的總統選舉是以州為單位,候選人在某一州的得票數高就拿下一分,最後誰得分多誰就勝出。

這種選舉辦法自然沒有以統合全國得票數來得客觀,是可以操縱的。

在這裡,絕對真理就是全國得票數統計,而信仰是依美國選舉辦法得出來的結果,至於那層介層則是兩方候選人各自得到的州數。

即便絕對真理告訴我們候選人A得到的總票數就是比B多,但可能投A的人大多集中在幾個大州裡,而投B的人卻很幸運得散布在各小州裡,結果導致B得到的州數竟然比A多,所以B當選。

到最後,絕對真理敵不過那層介層,信仰以介層為依歸。

這其實跟現實社會很像,明明大多數區域裡的人民不相信人生而平等、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環境正義、不相信很多開發國家所信仰的價值觀,但因為生活在開發國家的人們絕大多數接觸到的價值觀是開發國家的價值觀,因而以之為真理。

事實上那只是介層而已,是很浮動的客觀基石。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中文與印歐語言

某位日語老師說,有次某日本老師與英文老師在靠北中文沒有過去式 (其實是有),老師正在尷尬,一位大陸學者冷笑:我看不出來過去式除了在考試可以得分之外,還有什麼用處?

忘了大致的內容只是簡述大要,大陸學者所說因為簡略也難免有錯,重點在於他的態度



從小到大總看到師長貶低中文的精確性,曾有位學法律的老先生猛搖頭說中文很糟糕,是全世界精確性最低的語言,並肯定德文的精確性

我覺得,至少中文得到一項世界冠軍很屌,再者,精確性只是評價語言的一個面向而已

中文明明極聰慧與酷炫 (酷在其文法之簡省讓我覺得痞痞的  lazy, but clever ),為何在印歐語言面前要低頭?

大家常說中文時態很弱,的確,但如果仔細推想,會發現中文時態在實際表述上要出差錯也不容易,且因此精省了很多規則

英文在過去式之外又界分出現在完成式,這實際上收效極微,我記得英式跟美式英語在這兩種過去式的應用有出入,一個常用完成式表過去,另一個相反,代表這兩種過去式或許在細微表述上有幫助,但要合併也並無不可,還可精簡文法 (德文就不分),中文在這點上並沒有比較輸。

而且印歐語系基本上都要區分陰陽甚至陰陽中三性,除了在人稱表述上有幫助,其他都無甚意義,而且動輒牽動到動詞、名詞、形容詞、冠詞,文法浪費極鉅。

另外,印歐語言的單複數變化也頗奇怪,因為他只能區分單數與複數而已,卻牽動到名詞、動詞、冠詞甚至形容詞,我認為很不划算,更何況,印歐語言都有不定冠詞來表述單數,又削弱了單複數變化的存在意義

想想看,中文跟日文沒有單複數變化也沒什麼困擾,因為說話者若要讓對方知道數量,自然會用量詞表明,印歐語言搞了那麼多文法變化,好處只在於使收聽者去得到說話者不想傳達的單複數資訊,不值得。

英文的單複數變化算很簡單,而德文光是名詞變化就有六種以上......

遠古印歐語言其實分單雙複三數,個人認為,如果有不定冠詞,雙數比複數更應該存留下來,比較有意義

為什麼要靠北印歐語系的語言? 一來被英文荼毒十幾年,有怨不吐不快,二來,明明印歐語言也有其缺點,師長們都學過英文也應該清楚,為何不為中文扳回一城,而單單去靠北中文的精確性?   (其實也滿嬌傲的,世界冠軍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