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理性與力量的矛盾

囚徒困境的有趣之處是  每個人理性的選擇卻使群體落入更不利的下場。 大家都怕別人轉作汙點證人,結果造成所有人都認罪的最差結果,而非所有人一致否認犯罪的最佳結局。

我覺得理性的兩難與囚徒困境有點像。( 其實應該是毫不相關


理性的人頭腦較冷靜,遇到議題可以提出比一般人更多的質疑,喜歡用更多角度去看事情,不容易被情緒影響理智,不容易被人牽著走。

但懂得質疑的人不代表真理。

一件主張就算有再多的疑點也不代表它是錯的,但其疑點卻使理性的人遲遲無法下決定,或下定決心、毫無保留地支持它。

就個人而言是決心的問題,反映到群體則是支持人數的多寡,力量的強弱。

一群不理性的群眾很容易被人利用,造成不必要的動亂;反過來看,理性的人也不容易被對的主張帶動,因為他們還在思考。 ( 偏偏很多議題是有時效性的,決勝於一時


之前的廢核議題,有些人是主張「擁核而反核四」,不想把廢核四跟廢核能發電連結在一起,並呼籲大家理性一點,想清楚廢核會有什麼後果。

即便站在他們的立場,我仍覺得應該順應反核熱潮,繼續鼓動大家走上街頭才是,畢竟公投的門檻很高;如果今天因為廢核運動不理性就不支持他們,甚至冷卻了大眾的「熱情」,不要說「廢核四而不廢核」這個繞口的訴求做不到,連單純的廢核四訴求都會失敗。

有時理性的訴求未必會帶來足夠強的力量去達成目的,嘴巴呼籲 A ,可能只能得到 A- ,非得講到 A+++ 才能達成 A


另外,如上例所述,理性的人總愛大家想清楚後果再行動,那如果大家想清楚後果後就不願意付出犠牲呢?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戰,如果要摹兵,會叫大家想清楚上前線的後果嗎?  想想看斷了一隻腿、缺了一隻手下半生會怎樣.....        別想這些吧!   想想打贏了可以搶多少錢吧!


與理性相似的是多元思考。

大家都知道很多事需要多元思考,但現實是,多元思考會讓群眾眾口紛紜,難以達成共識。

在學術裡,大可以慢慢地思辯,甚至懸疑後代亦未不可;在現實裡,如果有很急迫的目的,用二元思考才能使群眾快速地反應,比如好人、壞人之分。


再來,偏見也是一種二元思考。

偏見分兩種,一種是完全錯誤的既定印像,一種是統計歸納後的群體印象。前者不可取,後者則不一定。

在沒有能力做判斷的前提下,偏見是有用的。

以男女偏見為例,如果要分配工作給一群不認識的人,粗重活推給男生、細活交給女生,大致上錯不了。



就個人而言,當然要做個理性的人,但放大到群體,當民眾都超級理性,真的會比較好嗎?

現在網路的發達、自由的討論環境就類似於群體的理性,這種環境使得民眾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爭議、看到更多深度攻防,因而不容易下判斷。  ( 其實多元討論的直接效果本就不在使人快速決斷,而在讓人慢慢思考

如此一來,好處是讓有心人士,比如政府,無法輕易地影響人民,壞處是,對的主張、真知灼見容易隱沒在廣大的討論雲海裡,尤其當人民傾向相信反面意見時。

所以,我想,啟迪民智在自由社會裡特別重要,先於理性這個訴求。  ( 不過理性的其中一個前提就是知識基礎,不太能分割

很多議題需要群眾一時的激動才能成事,而在短時間裡大眾不可能充份地認識議題,假如人民都很理性,容易裹足不前;若民眾有豐沛知識培養出的判斷直覺,理性的人會更快決斷,不理性的人容易選對邊,一起使社會進步。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撇開了政治又能怎樣 ?

聽說因洪仲丘事件而聚集的凱道聖十字創下一個歷史,甚至轉捩點,因為所有的政治人物都隔絕在野台之外,乖乖聽著素人說話。

好像是第一次政治人物完全沒插手重大抗議活動,完全由人民自主發起。


因為網路的強力連結,民怒集結成具體的遊行越來越容易,加上媒體的勇於揭醜、窮追猛打 (比如自由、蘋果還有越來越蓬勃的自由媒體),以往的總統大人已變成總統「小人」,面對民意已漸漸無所是從。

不過總統畢竟是總統,只要龜縮起來,人民行為再激烈,給你一句謝謝指教,又能怎樣?

最近的拆政府行動,引起很多爭議,人言言殊,我也不知道誰是對的,但我很想問拆政府這個行為有什麼用?

要給政府難堪嗎?  政府已夠難堪了不差這些;嚇怕官員嗎? 台灣的官員可是蛋洗出來的,很經嚇;引起視聽震撼嗎?  聖十字怒潮已是極致了,還能再極致嗎? 而且再鬧下去只會使人民視覺疲乏而已,甚至開始攻詰,比如最近的潑漆事件。( 不置可否,只是覺得潑漆沒什麼效益,甚至自傷三百,因為不小心潑到古蹟,使問題複雜起來

我覺得重點不是抗議應不應該,而是在民主體制下,沒有政治人物的配合、沒有在野黨的振作,人民只能不斷地靠抗議、擴大紛爭,用原始的方式去脅迫政府;既然這樣,政黨是要幹嘛用的?


民眾會厭惡政治很正常,但正常不代表正確。

厭惡政治會使人民不想從政,就算從政了,也會很快被政治搞臭,無法獲得民意加持。

我覺得政治人物靠著重大爭議去爭取民意沒什麼不對,畢竟民意是政黨政治的一切,政治人物的嘴臉固然討厭,實在無可厚非。

就算真的不希望政治人物插手抗議活動,那也要敦促在野黨變強,或是獻身政治,力圖改革,好去威脅執政黨。

可是現在的情況是大家厭惡所有政治的一切,變成只罵不插手,看看所有那些促成抗議活動的素人,沒有人敢碰政治,只是提出訴求。  ( 還是有些人啦! 但目前沒半個有具體動作

訴求,政府不理你就什麼球也沒有,回到上述問題,人民除了用原始的抗議又能怎樣?  除非動真格的,把總統府炸了,自己組新政府。


有民氣,就應該化為政治活動,才能使政黨政治運作起來。如果只是罵,不丟球給在野黨人士,有志之士也不出來插手政治 ( 誰敢插手啊! 政治好像大便一樣,一沾就臭 ),政壇難以注入好的新血;而好的新血都在搞運動,用原始的方法去威脅執政黨,只剩小人會去沾政治,然後台灣越來越爛。


藍綠惡鬥,至少執政黨還有夠大的民意基礎為其後盾,遇到有作為的總統猶能施展;若人民對所有的政治人物絕望,執政黨沒民氣支持,在野黨沒人期待、獻身,不管誰當總統都難以振作起來。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減法哲學的加加減減

減法哲學說 少就是多,那麼,大家追求的是少還是多?  


話說從頭。

這幾年慢活已不甚流行了,但四五年前慢活可是很新潮的概念,帶著有機食品般的小清新,蔚為一時風氣。   ( 或許星巴克式的生活態度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吧!

那時候不知為何不太喜歡慢活這個概念,後來才知道原因。

因為我不喜歡有些行銷與推廣將慢步調奉為應該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節奏。

都市的快步調雖然會讓人緊張,對健康也不好,可是呢,不是所有的快步調都達到會傷害健康的程度。  事情被簡化了,快步調→不健康;慢活→應該的、健康的。

這有點像「大黃治病無功、人蔘殺人無罪」,說的是醫生只看到人蔘的神效而忽略其性質,以為人蔘是治病的保證。

所以說,雖然慢活很好,但為什麼要慢?  放慢是為了什麼?

同樣地,人們追求的是減法?  是加法?  還是更源本的東西?


最近我覺得減法哲學已變成一種新潮的話術了。

比如,在高級燒烤店,可能會有廚師跟你講:吃頂級的澳洲和牛,不用放太多調味料,簡單地撒一點鹽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味...... 沒錯!  減法哲學。

在手機發表會,主持人在在提醒減法哲學使他們的設計更加俐落、貼近使用者、更有美感。

在生活藝術家的書裡,作者慨然而發:有時簡簡單單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或說:現代人太在意擁有,反而迷失自我,更不快樂。


追求的真的是減法嗎?

剛開始接觸到減法哲學,有種乾淨、簡單、超脫、禪的感覺,有很美好的意像,現在則不如此覺得了。

還有,這幾年時興的「平凡學」,追求的真的是平凡嗎?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政治之於武俠

之前看到一個影評評論大陸這幾年的武俠片越來越無趣,作者提出一個觀點,他覺得那是因為大陸武俠片摻入太多政治意識,最經典的是張藝謀的英雄。( 悲劇,糟蹋一票一線演員

作者認為武俠片要回歸江湖才是正途,才能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才有人性。

也記得文章有一部份是在批評大陸武俠片似乎有為政治意識型態服務的傾向,我認同這點,同時,這也是大陸電影生態常被人詬病的一點。

但我與作者持完全相反的觀點,我覺得把政治融入武俠可以創造格局,是很值得嚐試的模式。


事實上,武術向來與政治有不少瓜葛,就我所知,實戰價值高的八極拳就是宮廷武術之一,太極拳也在北京發揚光大。

北京是中國幾百年政經所在,達官貴人雲集,需要眾多的武師護衛,風雲際會之下自然武學昌盛,而之間很多武師逸聞、小生態的江湖故事一定會與宮廷、政治有很多牽扯。


再一例,少林寺,絕對不會是中國武術之源,也不是中國武學唯一昌盛的地方,卻為何攫此盛譽?  

這好像跟秘密會社的宣傳有關,比如火燒紅蓮寺、少林五祖等等。

武俠小說起於天地會故事,而天地會又常附會於少林寺的傳承,因而大大抬高了少林寺的地位,我想這就是為何少林寺成為宗主的原因。

而天地會故事,也是政治,漢滿排拒的大時代劇。

其實關於天地會的電影不少,但多偏向江湖而少政治,政治刻劃只是基礎的背景架構而已,畢竟大眾還是比較喜歡江湖情懷。


我覺得政治片是我們這一代的遺憾,大家常說喜歡有深度的電影,那政治不就是最有深度、人性衝突的所在嗎?   為何大家不喜歡討論政治,政治片沒什麼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陳可辛似乎有把政治融入武俠的野心,投名狀、十月圍城與血滴子都有政治元素;說實在投名狀不算武俠片,而十月圍城沒有太多政治元素,偏向刻畫小人物的人情,只有血滴子兼而有之,可惜血滴子不怎麼好看,但這嚐試值得肯定。


若要說人性,還有什麼比政治更能演繹人性?要論格局,政治之牽動全局不啻為一種史詩,政治融入武俠有什麼不好?

如果有一部片能夠就歷史因緣去詮譯少林寺或天地會的故事,著重於滿漢兩方的鬥智鬥力 (會牽涉到宣傳、造謠等社會活動 ),那比單純彰顯忠義貞烈的俠士精神有趣多了,也能添加更多史詩氣味。


政治是個被大眾忽略的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