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有趣之處是 每個人理性的選擇卻使群體落入更不利的下場。 大家都怕別人轉作汙點證人,結果造成所有人都認罪的最差結果,而非所有人一致否認犯罪的最佳結局。
我覺得理性的兩難與囚徒困境有點像。( 其實應該是毫不相關
理性的人頭腦較冷靜,遇到議題可以提出比一般人更多的質疑,喜歡用更多角度去看事情,不容易被情緒影響理智,不容易被人牽著走。
但懂得質疑的人不代表真理。
一件主張就算有再多的疑點也不代表它是錯的,但其疑點卻使理性的人遲遲無法下決定,或下定決心、毫無保留地支持它。
就個人而言是決心的問題,反映到群體則是支持人數的多寡,力量的強弱。
一群不理性的群眾很容易被人利用,造成不必要的動亂;反過來看,理性的人也不容易被對的主張帶動,因為他們還在思考。 ( 偏偏很多議題是有時效性的,決勝於一時
之前的廢核議題,有些人是主張「擁核而反核四」,不想把廢核四跟廢核能發電連結在一起,並呼籲大家理性一點,想清楚廢核會有什麼後果。
即便站在他們的立場,我仍覺得應該順應反核熱潮,繼續鼓動大家走上街頭才是,畢竟公投的門檻很高;如果今天因為廢核運動不理性就不支持他們,甚至冷卻了大眾的「熱情」,不要說「廢核四而不廢核」這個繞口的訴求做不到,連單純的廢核四訴求都會失敗。
有時理性的訴求未必會帶來足夠強的力量去達成目的,嘴巴呼籲 A ,可能只能得到 A- ,非得講到 A+++ 才能達成 A
另外,如上例所述,理性的人總愛大家想清楚後果再行動,那如果大家想清楚後果後就不願意付出犠牲呢?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戰,如果要摹兵,會叫大家想清楚上前線的後果嗎? 想想看斷了一隻腿、缺了一隻手下半生會怎樣..... 別想這些吧! 想想打贏了可以搶多少錢吧!
與理性相似的是多元思考。
大家都知道很多事需要多元思考,但現實是,多元思考會讓群眾眾口紛紜,難以達成共識。
在學術裡,大可以慢慢地思辯,甚至懸疑後代亦未不可;在現實裡,如果有很急迫的目的,用二元思考才能使群眾快速地反應,比如好人、壞人之分。
再來,偏見也是一種二元思考。
偏見分兩種,一種是完全錯誤的既定印像,一種是統計歸納後的群體印象。前者不可取,後者則不一定。
在沒有能力做判斷的前提下,偏見是有用的。
以男女偏見為例,如果要分配工作給一群不認識的人,粗重活推給男生、細活交給女生,大致上錯不了。
就個人而言,當然要做個理性的人,但放大到群體,當民眾都超級理性,真的會比較好嗎?
現在網路的發達、自由的討論環境就類似於群體的理性,這種環境使得民眾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爭議、看到更多深度攻防,因而不容易下判斷。 ( 其實多元討論的直接效果本就不在使人快速決斷,而在讓人慢慢思考
如此一來,好處是讓有心人士,比如政府,無法輕易地影響人民,壞處是,對的主張、真知灼見容易隱沒在廣大的討論雲海裡,尤其當人民傾向相信反面意見時。
所以,我想,啟迪民智在自由社會裡特別重要,先於理性這個訴求。 ( 不過理性的其中一個前提就是知識基礎,不太能分割
很多議題需要群眾一時的激動才能成事,而在短時間裡大眾不可能充份地認識議題,假如人民都很理性,容易裹足不前;若民眾有豐沛知識培養出的判斷直覺,理性的人會更快決斷,不理性的人容易選對邊,一起使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