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地宣示一下:我也不喜歡簡體字,中共的簡體字。
對於文章的前半部,希望繁體字教學贏過簡體字等等,儘管可能性十分渺小,確是台灣人衷心的希望。
至於作者獻策的第二重點,指陳繁體字的學習效率勝於簡體字,政府應該藉機發揚等等,個人持反面意見。
綜觀〈台〉文,其重點大概是以下引言:
原因很簡單,因為簡化字只簡化了單字,卻造成整個漢字系統的繁化,而且造字邏輯混亂,漢字原本可以理解的系統性變得支離破碎。所以事實上簡化字才是難學的字。
的確,沒人可以否認簡體字亂改聲符使漢字更沒系統,如鸡、权、仅、邓、赵等等,但要據此咬定簡體字比繁體字難學,我覺得其中還要細講。
作者的舉例,基本上在講兩點,一是部首的關聯性,二是聲義同源。
作者舉例說簡體字的「門开关」三個字無法看出其中關聯。
我想類似的例子還有以下順口溜:
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 飞)單翼,湧(涌)無力;有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鄉(乡)里無郎,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輪(轮)成人下有匕首,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只有魔,還是魔。
看似成理,卻沒說全。
漢字本有很多字是沒有部首関性的,比如:
方圓角橢矩球、紅橙黃綠藍靛紫黑白、前後左右上下中外內、百千萬億兆京垓、高低長短粗細厚薄、去來歸往、虛實真假、尊杯巵斝斗囙角爵、有無盈虧利損得失、家族姓氏親緣、日月年歲載秩世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生死誕卒、成長衰老、軍兵士卒師旅將帥、穿着冠戴飾服、正反奇變、香臭雅俗、帝王霸主、難易雜亂整齊、書冊秩卷圖表經志、伯叔舅、停止收禁、要欲退却、鄰里鄉鎮市郡縣省州都京、管轄司屬、余我私吾自己、爾汝你、巨大龐碩宏闊、收受拿取、學習識知背誦、音樂歌賦曲調、末了終盡、和與跟暨、更換變易修改、訓練教導、春夏秋冬、是非對錯、東南西北、朱紅丹赤、黑烏墨玄、青綠蒼翠碧、消耗損眊、場所地方、卿士相臣、古老舊昔、寸尺丈仞里、歡快愉樂高興、邊際沿緣、稱道曰白、頻常稀少、文字章呈、來往去回、藝術技法、、法律制度、色彩圖案、為乃是也、刀戈矛殳、分秒時刻、胡夷蠻狄、啟迪初始、比賽競爭、數算計量、加減乘除.......
請問繁體字使用者是怎麼記的?
還有以下,成字不知所云的:
掂量、書寫、熊貓、廉恥、使用、類似、奸惡、別墅、戲劇、言辭、尋找、花瓣、皮膚、桌台、橫豎、收藏、你我他、衣服、髒亂、省略、和平、蒙受、寺廟、誰何、笑罵、行列、處在、憑藉、鬼祟、保護、看望、新舊、篡位、殷紅、特別、塵土、廢棄、牢獄、幫助、停留、豆腐、后妃、將軍、羊羹、獎勵、動靜、常常、漸漸、音樂、卑鄙、替換、暴力、善良、尊敬、孩童、審查、度過、嚴厲、奇怪、華麗、措施、嗣裔、陪伴、罷免、相貌、容讓、階級、離別、會計、禁止、號令、希冀、親戚、微弱、徵象、奔跑、一絲不爽、鬱悶、冤枉、頃刻、曾經、宰割、花卉、猶如、虞慮、登頂、狹窄、籃球、厭惡、細小、聽說、斑駁、師長、買賣.........
要說部首、或說字與義的關聯性,繁體字中已是漏洞百出,而簡體字對原有「系統」的破壞只是錦上添花,卻可簡省筆劃,一來一去,於學習效率是益是損?
為簡體字說句話,自古以來,減筆、簡化本為常事,比如 塵由三鹿減為一鹿、集由三隹減為一隹、纔變為才、號省為号、臺省為台、鬪省為鬥...... 更別說小篆變為隸書時,漢字減了多少筆劃、形貌大輻轉變。
若開關一定要有門,為什麼食無口、予無手、出入無門?
至於簡體字的多字簡併,如復複、乾幹干、裡里、雲云、蕭肖、齣出等等,儘管對繁體字使用來說十分討厭,不過若僅從學習效率這面向來看,或說是對外國學習者的吸引力,合併應該是優於繁體字的分別用字。
舉個例子,英文的time有很多意思,隨使用場合不同而有 時間、時機、時代、時候、時光等字義,那麼,若可以更改,想把 time分拆成五種不同的字嗎?
分拆的話絕對可以增加英文表達的精確性,但身為外國學習者,想嗎?
接著說聲義同源。
文中舉例,簡體的 构、购、讲、媾、沟 不如繁體的 構、購、講、媾、溝 來得有系統。 並說冓這個聲符多有交流義,可資外國學習者有效率地學習。
言之成理,問題是,聲義同源這個原則共有幾條? 而簡體字對之的破壞又有多少? 個人以為影響不大。
比如戔這個字符有小義,例有淺、棧、箋、盞、殘... 簡體字對這些字除了戔字有簡化,然後轉相替換,並沒有破壞聲義同源原則。
再如發音如ㄏㄨㄥˊ者多有大義,洪、虹、紅、弘、泓、洪、宏、紅... 同樣的,簡體字對之絲毫無犯。
還有其他例子,可以參考這篇網站,看看簡體字破壞了多少則例:http://chinese.exponode.com/2_2.htm
值得一提的是,上貼網站連簡體字範例都自己联想解釋一番,如肤、战等字,看似自我圓場,卻站得住腳。
今人為古人造字之用心立言,為何不能肯定今人造字的別出心裁? 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古字堪用,今字未必不如古字。
又何況很多解釋都本於說文解字,而說文成書離古人造字已一千餘年,又能多準確? 事實上,根據近代地下資料考據,已多疑其非。
另外,還有一個作者未提及的層面,簡體字把少用字符從常用字裡剔掉或簡化,如邊的音符、壽、農、將、龠、爾、聯之右部...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所謂系統,但那些更改的確有益於學習,因為把難寫的字符剔除於常用字之外,學習者就少記一種字符;簡化常用字符,可使學習者好記、好寫,這些都能拉高學習效率。
使用繁體字的人當然會挑簡體字的不合理處作文章,但別忘了繁體字本身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現象,比如台灣人說大陸人的爱沒有心,不倫不類,可是禮義廉恥的廉、和平勤樸的和也沒有心呀! ( 個人比較喜歡大陸版的爱,以友代心夂,好寫又可親
朋友更神奇,月月乂又 點解? 是說華人交朋友不交心嗎?
台灣人說帮、为、办、图、戏、对、边、刘、齐、华等字沒道理,那幫、為、辦、圖、戲、對、邊、劉、齊、華等字台灣人能講出道理來嗎?
講句難聽的,所謂繁體字有系統云云,最「實在」的意義僅止於其形聲字還有一定的發想性,比如「皇」,號稱是唯一字音固定的聲符,連音調都一致。
至於其他的聲符,就算不論四聲差異,我想其異聲變化的平均數應該在2至3之間,比如「可」有ㄎㄜ(柯)、ㄏㄜ(呵)、ㄚ(阿)三種音。
形聲其餘,象形不像 (因為隷變,完全脫離原始圖畫階段)、指示與會意絕少,加上漢字的借代情形很嚴重,自壞系統,最好的例子就是「我」,本是兵器,卻借代為第一人稱,本義遂亡,其他的例子多不勝數,亦本為腋、止本為趾、無本為舞、采本為採、然本為燃等等。
不然就是漢字在簡化的潮流中,變得不知所云,比如「細」與「思」二字的田是由代表頭頂囟門的「囟」(音同細) 省變的,一旦省變,形聲會意本意皆失。
還有一個常見的好例子,國文老師都教學生「武為止戈」,看似有大智慧,實則「止」字原本為腳趾或腳的意思,趾戈之合代表的可能是「四處征戰」,而非終止暴亂之大義。
大眾所說漢字的智慧,其充其量,大概只等同於一位簡體字使用者說「尘」為小土,真有道理呀...... 差不多的內涵。
更不要說,其實簡體字也改掉了某些莫明其妙、無謂地繁複的漢字,如膚改肤、塵改尘、災改灾、寶改宝、從改从、協改劦、眾改众、優改优......
或是將多餘的字符剔掉,如雖改虽、慮改虑、鹵改卤、虜改虏 ......
或是換成較肖似的聲符,如戰改為战、運改运、進改迸;或是改成音近而省字的聲符,如選改选、爐改炉、擁改拥等等。
以上所述,對初學者來說都是莫大的佳音,不可忽視。所以,即便繁體字擁有略高一些的系統性,但兩方優劣相權,對外國人來說,真會靠向筆劃繁雜的繁體字?
或許有人會說繁體字系統的混亂有其一定的歷史因由,背後仍有一定的系統關係可講。
當然有,上述不明所以的漢字,拜近代文字學者與聲韻學者辛勤研究地下資料與古文献之賜,大多可以弄出個說法,問題是那種學問幾近於解經,一字一解,若非對文字學與聲韻學有興趣,基本上連「略有小成」都難以達到。
個人覺得,加入文字學只會使師資更難培育、讓外國人更快投降而已,不信的話去翻翻看文字學專書。
※ 不否認適度加入文字學與聲韻學材料有助於記憶,但僅鳳毛麟角而已,絕大部份還是靠死記
向來喜歡老貓的文章,但這篇文章我只認同繁體字比較美、比較「像漢字」。
字是拿來用的,寫個作文作業、正式公文、論文,非得寫繁複到不行的龜、邊、籲、竊、鬱、辭、獻、蠅、響、聽等常用字,怎麼想都覺得誇張。
繁體字擁護者常用「漢字應在傳統字形與實用之中取得折衷」之類的意見駁斥簡體字,可是堅持一字不改的繁體字,所謂「正體字」,又折了什麼衷?
我不喜歡大陸簡體字,也不贊成繁體字一字不改,更不贊成視簡化漢字如毒蛇猛獸、數典忘祖,剛好老貓發了這篇文,想藉題發揮一下。
個人覺得,就現實來看,繁體字不稍做修正,單就學習效率這個面向來看,我覺得只會降低與大陸簡體字競爭的勝率而已,絕非如〈台〉文所說的那麼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