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為facebook講些好話

用facebook已經不酷了,甚至有點遜。


記得社群網站裡,那個看起來桀驁不馴的主角很堅持fb不能有廣告,不然就不酷了。

好像Cool 在現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另外一個是創意Creativity,此二者可能是一體兩面吧!   或是與改變Change形成三位一體。

都是C開頭呢!  

搞不好是二十一世紀的價值核心 Core

啓發無數的 Company

Candy Crush   



無可否認,fb仍然是現在使用人數最多的社群網,尤其在台灣,聽說是全世界最瘋fb的國家。

光就這點,就很難拒絕fb  畢竟社交網最重要的就是社交,一個社交網再酷,沒什麼人在用也是枉然。

若要認識一些不盛行fb的國家的人,像是大陸(其實根本是不能用),當然就可以考慮再開個新浪微博什麼的。


之前有位外國老奶奶,寫了十幾個建言在板子上拿著自拍,勸年輕人離開fb  造成一陣不小的迴響。

並非針對那位老奶奶,我記得我也有按讚,只是想提出一些反思。

老奶奶的建言中有一條我記得是說離開fb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或是擁有健康的社交生活....  印象很弱,一時也找不到連結。

其實自從有了虛擬社交之後,與上述相似的意見就不曾少過,也的確有道理,對某些網路成癮的人來說。

可是當我覺得: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嗎?

何不同時享受fb的樂趣,也發展真實世界的社交?   

何況,在現在這個很愛用打卡、分享、按讚連絡感情的社會,貿然關掉fb搞不好還會喪失發展友誼的重要幫手。


而對那些fb成癮的人來說,關掉fb又真的好嗎?

門徒這部電影的結尾,吳彥祖自語:是毒品恐怖還是空虛恐怖?

有些人沉溺虛擬世界是因為他們無法在真實社會快樂,是真實社會把他們逼入虛擬社會,而非虛擬社會使他們抽離真實社會。

對這些人而言,硬是逼他們離開他們尋求溫暖的安身之處,會不會適成其害?

個人覺得,社交正常的人自然會少用虛擬社交,或是在兩者之中取得讓自己滿意的平衡,打如打卡魔人之類的。  

倒反過來看,不能以為戒掉虛擬社交就能造成健康的社交生活。 - A → + B  不代表 - B → + A

如果是為了讓年輕人有正常的社交生活而勸離fb,不如教他們如何發展人際關係,離開fb只能是輔助手段。



除了上述,還有一些很常見的說法,比如 fb上的朋友不等於真正的朋友、按讚次數不能反映友情的質量 等等。

我想,絕大部份的人只會認為按讚數反映的是人緣,而非真正的朋友吧! 

會這麼想的,大概國中生吧?  還是國小生?

我覺得很多時侯,一句警語有道理,卻是大家其實都知道的東西,那就變空話了。

只是有時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空話,因為取決於群眾共識,就像我無法確定是不是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按讚數無法反映真正的友誼。



最後,對於fb浪費時間這個問題,我承認,超浪費時間的。可是如果好好利用,fb其實可以成為很好的學習工具。

現在fb不乏長知識的專頁,比如泛科學、破報、TED 等等,如果另外申請一個帳號,專門用來加那些有營養的專頁,然後每天瀏覽個半小時,那就等於為自己訂了一本優良的雜誌,或更勝之。

最重要的是,免費!   而且觀點更多元,唯專業、深入程度略遜某些專門雜誌而已。


關於這點,另外延伸一個看法。


之前看到一篇文說網路上的知識無法像書本的知識那麼深入,也比較沒有系統,因此認為看書仍然勝於網路學習。

我不同意結論的部份,覺得要看人。

對於大部份的人來說,有辦法把書看個一兩遍後就總結出網要嗎?  

比如歷史教科書就是很好的例子,抓出重點,不代表能整理出脈絡。

我認為,如果沒有抓脈絡的能力,也沒有把書看到懂的意願,看書的效用就等於在吸收新知而已。

那麼,還不如去看網路上一段一段的短文,會較淺顯、好吸收,比如維基百科,而且學習續航力與查詢重點的方便度都比書本好多了。

另外,當腦袋吸收夠多的相關資訊,自然會理出脈絡,並且知道自己要如何問正確的問題,加快網路學習速度;雖說書本是最快的捷徑,但那也要啃得進腦子裡再說。 

個人認為,如果只是要「涉獵」,而且沒有時限壓力,網路學習好過看書,較有效率,除非是秀才型的,看書不易精神渙散,也很會抓脈絡。  ( 當然,不妨書與網路一起使用